郭凱明
摘 ?要:“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互聯網+”教育是傳統教育和互聯網的有機結合。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育體制和要求,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關鍵詞:互聯網;生物教學;有效整合
一、積極疏導,正確指導學生健康進行互聯網學習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規律的科學,新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的、健康的生活態度”等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在學習過程中,將互聯網及其資源作為學習資料進行補充,充分整合,根據學生成長發展特點,進行青春期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積極健康利用互聯網;教育青年學生在學習的黃金時期,把全部精力用在學習上;幫助分析和鑒別網上一些不健康內容,認真學習有利健康成長的知識;特別警醒他們互聯網上一些非法網站常常帶有病毒或惡意代碼,不要嘗試打開非法網站而被搞亂電腦操作系統,給自己使用上帶來麻煩。
二、認真學習信息技術,熟練掌握技巧,服務于教學和學習
不斷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教會學生上網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學生自我嘗試不斷提高搜索技巧,充分利用一些優秀的搜索引擎,像sohu、yahoo、google等。既讓學生學好信息技術,又及時對生物專業知識進行拓展,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要搜索“基因與遺傳病”的知識,就可以利用搜索引擎google,在網上點擊http://www. google. com//.再鍵入關鍵詞“基因”,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網站,其中在中科院國際基因研究中心(ht-tp//ncgr. ac. co//periodical)上可以了解到大量關于我國研究領域的新動態信息。在使用搜索引擎時,關鍵是讓學生明白關鍵詞的重要性,掌握了關鍵詞的搜索可以大大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搜索時一定要學會找出與自己需要的課題或知識點最貼近的詞語,詞語越專業,詞語的外延越小,搜索到的內容,可能越接近需要。為方便以后查找,要建立條目明確、條理清晰的文件夾體系。其次,上網方式上還應盡可能集中上網。集中上網可以讓學生不懂就問,自己動手,親身體驗,有一種充實感和成就感,興趣也就越發濃厚;集中上網可以讓學生相互監督,規范操作,以免沉迷于上網。
三、充分運用互聯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熟悉教材,注重課本后相連接的網址,用足用活互聯網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取消了諸如“鳥類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等介紹性內容,在結構與功能介紹方面也僅如“星星點燈”給以引路,代之而編排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分析、上網查詢之類的練習。如今若要獲得舊教材介紹的相關知識,學生必須主動查閱相關資源,搜集整理和分析歸納,這就是根本上的學習方式的變革。這樣的編排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疑在知識目標得到落實的同時,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得以培養。關于中華鱘的信息,就應當讓學生親自去查詢,了解中華鱘的地位和現狀,增強保護意識。教師也當然要有布置有檢查,要將每人的查詢結果在全班交流并予以評價,建議學生將每次查詢內容支撐“查詢卡片”作為書簽保存在相關書頁中。
(二)既拓展挖掘教材,又遵從教學大綱,因材施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情需要老師的開發和指導,要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點,培養學生正確上網,及時記錄網絡查找的結果。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將相關知識內容和情感價值觀目標內容精心設疑,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動起來,去做他們有興趣的事,寓教學內容于活動中,從而達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有效達成。如,鼓勵學生上網,收集生物相關信息,制作“青春期心理健康卡”、“環境保護知識卡”、“生物與仿生資料卡”等等。在講生態系統的結構時,通過互聯網展示我國有多種多樣的類型,有森林、草原、沙漠、海洋、河流、農田和城市等,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久而久之,在上網制作過程中還會逐步熟練電腦方面的使用知識,又及時將生物學科知識進行有效整合,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互聯網+”教育帶來教學方面的變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互聯網將加速教育自我進化,傳統教育中低效率、不公平的一面將被逐漸剔除,使教育生態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第一,教學模式從固定時空教學向線上線下混合型轉變。可以不再是先教后學,學生先不受時空所限自主學習,再把問題帶到課堂,在老師帶領下進行探究學習,這將有助于提高教學有效性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第二,課程更加媒體化、可視化、智能化。在保障知識體系科學完整的基礎上,各領域前沿知識可借助互聯網快速刷新學校教材和課程,改變課程內容更新慢的現狀。同時,更先進的課程外在封裝形式將使學習內容更直觀清晰,更人性化,增加學習的趣味性。第三,更多免費教育平臺得以搭建。要想實現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平等共享尤為重要。專家表示,互聯網教育的未來不再是將傳統課件搬上網絡,而是打造一個匯聚更多優質課程的免費社區平臺,讓學習者在強烈的學習氛圍、真實有效的互動中實現自我增值。第四,互聯網教育實現更多社會認證。人們自然希望學習完線上課程后,獲得相應的社會認可。
參考文獻:
[1]柳絮.“互聯網+”背景下高中生物多媒體教學探析[J].教育觀察,2019,8(15):58+62.
[2]彭雪莉,王任翔.基于“互聯網+”的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