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娜
摘 要:小學數學練習課是新授課的延續和超越。以“平均數”練習課為例,談談如何根據新授課教學的具體情況精心選擇和設計練習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數學練習課堂中練之有效。
關鍵詞:練習課;平均數;思考
小學數學練習課是在新授課后設計的一節以鞏固新知、發展技能為主要目的的課,在實際數學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時很多一線數學教師的課堂上,練習課往往變成了做習題、講習題,變得隨意、盲目又低效。
那么,小學數學練習課究竟應該練些什么?如何提升練習課的有效性讓練習課也精彩呢?我認為,教師要明晰練習課與其對應的新授課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練習課的目標,設計具體要練習的內容。練習課可以是新授課教學內容的延續,包括對數學概念認識的完善、數學法則與方法運用的熟練等;也可以是對新授課教學內容的一種超越,比如說思想與方法的提升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等。
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這個知識點的教學為例,對其練習課的教學內容選擇和設計進行分析,看看這節課可以且應該練什么。
一、知識點教學要求分析
有關平均數的教學要求:
1.使學生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
2.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的理解。
3.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提高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及計算的能力。
4.讓學生感受平均數對人們生活的預測、指導作用,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
二、練習課教學任務分析
在練習課上,有的練習設計是對新授課教學內容的延續,有的練習的安排則是對新授課教學的一種超越。在這里,我結合平均數的練習課分析教學任務。對于前部分所述教學要求1,在新授課中讓學生深入感受到,練習課不需要再涉及;而對于教學要求2的內容,雖在新授課中是作為教學重點教學的,但是對這點學生需要在豐富的具體情境中慢慢理解、感受,因此應該在練習課中安排一個環節進行相關訓練;對于教學要求3,由于形成技能需要有相應的時空板塊進行練習,所以在練習課中也要安排一個環節;至于教學要求4,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關系,在新授課中很少進行相關訓練,因此也應該在練習課中安排一個環節進行相關訓練。
三、練習課教學若干片段的設計
1.做好新授課教學內容的延續與遞進
數學語言的表述既精煉又抽象,學生的理解有一個過程。比如對平均數的含義和它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學生較難用語言去表述,但這又是教學重點,因此在練習課中,可以通過設計一些錯例辨析的題型,讓學生在辨析對錯、分析原因中進一步強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
【題組一】
辨一辨:
(1)我班學生舉行“愛心一日捐”活動,平均每人捐款10元。那么全班每人一定都捐了10元嗎?
(2)三(3)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三(4)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
①李強是三(3)班的班長,他的身高是130厘米,有可能嗎?
②三(4)班的張紅一定比三(3)班的李強高,對嗎?
題組設計分析:學生對平均數的含義和它在統計學上的意義的理解離不開教師具體情境的創設。通過辨析錯題,結合具體情境分析原因,更有利于學生對平均數含義及它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2.實現對新授課教學內容的超越和提升
從某個層面看,練習課是為新授課服務的,但成功有效的練習課,其練習效果也有可能是對新授內容的拓展、創新和超越。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練習課中用解決問題的形式,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在解決問題中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使之形成一種技能。
【題組二】
任務1:學校跳繩隊準備從隊員李軍、張明、陳剛中挑選一人參加比賽。如果你是跳繩隊教練,你準備根據什么來挑選?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求出三名隊員平均每次跳繩的個數。
任務2:張明后來又補參加了一次訓練,但練習過程中不小心摔了一跤,結果只跳了145個,現在他平均每次跳了幾個?你有什么感受?
題組設計分析:任務1是讓學生去解決如何挑選的問題,驅動學生根據求平均數來挑選,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題目中的數據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也引導著學生根據數學特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學會方法的優化,從而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任務2是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敏感性。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但它有著敏感性,易受極端數值的影響。該任務的設計,也是為學生以后感受中位數、眾數產生的必要性做鋪墊。
本文以平均數的練習課應該如何設計為例,說明上好練習課的關鍵是要在新授課教學的基礎上做好教學內容和要求的銜接與遞進,善于將新授課、練習課甚至復習課等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通盤考慮,有針對性地選擇和設計練習的內容、題型與方式,努力實現對新授課教學內容和要求的超越與提升。當然這些不是單純依靠題海戰術,而是通過選擇有價值的練習內容、設計有趣的數學活動、安排合理的教學程序,從而高效優質地完成練習課的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和諧及可持續性地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讓練習課也精彩。
參考文獻:
[1]李爭平.小學新課標資源庫數學卷[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2]王生.新課程:構建“互動—生成”式作業觀[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8):28-2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