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音樂教育對于小學生審美以及品格的塑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音樂教育的地位不斷凸顯,音樂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之多樣化和時代化。聲勢訓練是音樂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使學生準確感知韻律并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立足小學階段的音樂課堂,結合實際案例,探究聲勢訓練與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小學音樂;聲勢訓練;有效融合
音樂教育承擔著美育與德育的重要作用,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小學生對音樂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教師的教學方法亦隨之不斷進步、完善。
一、音樂教學中采用聲勢訓練的意義
聲勢訓練源自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它采用音樂與肢體動作結合的形式,為學習者清晰呈現韻律感與節奏感,形式活潑,尤其適合低年齡階段的小學生。首先,在音樂教學中采用聲勢訓練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聲勢訓練區別于傳統課堂枯燥的教學形式,將身體活動與學習相結合,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為良好的學習打下基礎。其次,聲勢訓練有助于學生學習。聲勢訓練采用節奏與動作結合的方式,可以借助肌肉記憶強化韻律記憶。教師在課堂中適當設計聲勢訓練活動,對學生學習能夠起到助益的作用。
二、音樂教學中應用聲勢訓練的實踐
1.設計動作,體驗節奏
小學生對于韻律的掌握尚未熟練,對歌曲沒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妨采用聲勢訓練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歌曲節奏點進行一些動作,如拍手、跺腳、打響指等;也可以對某些歌曲設計專門的動作,以幫助學生進行感知。同時,在進行聲勢訓練時學生應學會隨機應變,根據教材不同的曲目編制不同的動作,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感知音樂的節奏。
例如,我在進行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的教學時,在帶領學生熟悉了幾遍歌曲之后,教給了他們一個“國旗飄飄”的動作,并要求他們到節奏點時便做這個動作。學生對于肢體動作特別感興趣,在歌曲唱練時,學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專注于尋找節奏點。在第一遍練習時,有些學生因為韻律感較弱,做動作時出現了錯誤,而練習過幾次后可以對照其他同學做動作的時間來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增強對韻律的感知。一節課后,學生已經可以熟練地掌握歌曲、把握節奏并進行演唱了。
2.開展游戲,吸引注意力
低年級小學生的音樂教學要注重寓教于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游戲的形式融入聲勢訓練,可以在提升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聲勢訓練不僅可以是學生個體做動作,也可以將學生組成不同的隊伍以游戲的方式進行音樂感知訓練。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聲勢訓練程序化,另一方面也適應了小學生發展的天性,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中。
例如,我在進行歌曲《小紅帽》的教學時,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游戲。我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讓他們在教室里圍成一個大圈,像小紅帽那樣“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然后由我彈奏曲調,學生唱歌,到節奏點時就拍手,第一組先拍,而后第二組、第三組依次接力,哪個一小組拍錯了或者沒接上就要接受唱歌的懲罰。采取游戲化教學,學生的興致極高,很快地圍好了一個圈,游戲開始后,每個學生都十分仔細地聽曲調做動作。幾輪游戲后,學生對于這首歌已經完全掌握,對于歌曲節奏的把握也更加成熟了。
3.善待資源,隨機而動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應多樣化、趣味化,這樣才能夠豐富自己的課堂,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將韻律與肢體動作結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善于挖掘、創造,賦予聲勢訓練新的生命力。
例如,我在進行《小動物回家》這一節課的教學時,充分聯系教材對學生進行聲勢訓練。由于這首歌里涉及許多動物以及它們的動作習性,我便要求學生在每一句的節奏點處模仿對應動物的動作,類似小鹿跳跳跳、小鴨子搖搖搖等。這種充滿趣味性、模仿性的活動使小學生積極性高漲,紛紛跟隨我彈奏的曲調找著節奏進行模仿,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這堂課后,學生對于這首歌的印象極為深刻,能夠以極高的完成度唱出來,并且學生的樂感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教師應避免某一種教學方法過高的使用頻率,應當善于從教材中、網絡上、書籍中挖掘資源,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教學。同時要認識到聲勢教學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方法,切忌將其變成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而應該不斷發展、革新。
總而言之,聲勢訓練是音樂教育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它能夠將音樂的節奏、韻律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從而收獲豐碩的教學成果。音樂教師應當以發展、完善聲勢訓練為重要課題,不斷創新、突破教學,為音樂教育的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王鶯潔.奧爾夫聲勢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8.
[2]繆叢遠.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J].科普童話,2016(32):11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