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默
摘 要:當前面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高校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須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局出發,推動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在此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積極實施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實現高校轉型發展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0 引言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了變化,社會急需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傳統的教育模式很難適應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依托相關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
1 雙師型教師的涵義
“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紀90年代職業教育發展困境,成形于高職院校師資培養實踐的總結和提煉。由于對“雙師型”內涵把握的不同,在政策執行中,教育主管部門、院校及學者等提出了相近的認定準則。歸納起來,“雙師型”教師的標準為:既可以講授專業理論課程,又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即具有相關崗位工作經驗加教師職稱的教師。目前社會各界對“雙師型”教師有較為理性的理解,但還停留在表面。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儲備(專業知識、人文知識貯備,以及自然知識的貯備)及動手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系高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任務,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解決此問題的有效途徑。
2 新建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
2.1 高職模式下教師思維慣性的制約因素
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持續變化,而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師,教學環節側重授課,一本教材用多年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師接觸新事物、生產實踐的機會較少,致使對現階段社會的人才需求信息把握不足,產生理念及技能滯后的情況,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與社會需求相脫節。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沃土,學校的培養目標要滿足社會需求,使畢業生應能盡快適應工作要求,幫助學生在專業和職業上進行可持續發展。學生作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直接成果,其就業率及社會的認可度直接影響學校的長遠發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師面臨本科教學、本科生數量增加,其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專科生而言需作出重大調整、對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滿足應用型本科教學的要求。
2.2 學校轉型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
一般而言,高職院校的生師比較高,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致使教師的大部分精力都分配在教學上,骨干教師及青年教師除了面對日常教學任務外,還要承擔一部分教學管理工作,工作壓力大、時間緊、任務重。而新建本科院校不僅要完成新進本科生的教學、還要應對過渡期內專科生的教學任務,教師數量不足則大大增加了教師及行政人員的負擔。與此同時,本科院校的發展要求教師必須承擔相應的科研任務——申報項目材料、承擔橫向項目、撰寫科技論文等。在高職時期,教師的科研壓力小,大多數教師無過多的科研任務,轉向本科院校之后,科研任務陡增勢必引起不適應,使教師面臨本科教學和科學研究雙重壓力的局面。
2.3 考核制度所存在的問題
在現有的社會環境下,避重就輕是一種慣性思維常態。高校的常規考核制度局限于教學及職稱評審制度,在此思維定式下,教師按照教學和職稱評審要求,進行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相關職稱評審材料。而在完成教學任務、職稱評審的情況下,僅靠教師個人主動性則難以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此外,部分院校的管理制度僅從宏觀上進行了粗放式的引導,針對性不強,很少從教師個體角度促使其積極參與自身素養的提高,大多數教師迫于學校制度的壓力,機械、被動地參與院系組織的假期實踐活動,難以取得理想效果。
2.4 教師習慣和環境影響
高校教師,尤其是本科院校的教師,大多為研究生學歷,長期接受學術環境的熏陶,潛移默化使其重視學術、重視科研,注重傳統的教學方式及傳統思維。大學是一個相對封閉、保守的環境,相對其他行業與社會的交往比較少,與企業等外界的聯系不緊密。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工作習慣及環境的影響,決定了教師思想上重理論教學的慣性思維。
綜上所述,在當前形勢下學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制定激勵措施使教師積極到大中型企業或科研院所中進行實踐,及時掌握社會需求;同時,教師應該努力搜尋企業的技術需求信息,強化與企業的產學研項目合作,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知識運用在生產實踐中以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提升自己的實戰經驗,并將實踐中的實例穿插在課堂及實驗教學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出達到企業要求的學生。
3 新建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3.1 社會需求
隨著高等教育逐漸大眾化,社會及市場對于高校畢業生提出了更全面的需求,體現在需要畢業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外,更需要畢業生成為應用型技術人才,以為企業發展產生直觀效益。市場也對專業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型普通高等院校重視理論教學和科研工作導致其較難直接滿足市場及企業需求。此時,新建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能夠盡快為市場發展提供技術及人員支持。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即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點,雙師型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實踐教學指導能力,為高校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雙重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需求。
3.2 院校自身發展需求
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師資基礎薄弱、辦學條件落后、辦學定位模糊等問題,這些在院校自身發展過程中成為了阻礙。但若將市場需求與辦學定位相結合,明晰院校自身優勢與劣勢,尋求有院校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徑則能幫助其盡快建立專業特色及服務地方的功能。此類轉型發展則迫切需要建立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隊伍與企業、市場發展一線保持緊密連接,能為院校貫徹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政策提供堅實的基礎。
3.3 服務地方經濟職能
新建本科院校通常面向地方承擔服務地方經濟的職能,其院校特色通常與地方特色經濟有著直接聯系。新建本科院校應適應地方需求,堅持校企合作以促進院校特色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布局,有目標地進行特色學科及特色師資隊伍的建設,以高效地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促進教師實踐能力,將高水平科研與一線發展需求相結合,另一方面將高校教師所具有的科研優勢結合一線技術發展,及時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操作傳授給學生,這是雙師型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體現。
4 新建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建議
4.1 形成正確培養理念,建立特色培養體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首要任務是形成正確的教師培養理念,重視教師個體的發展,為教師尋求個人技能提升提供相應平臺及路徑。教師個人應在發展理論研究的同時重視自身實踐技能的提升,持續促進自身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雙重提升,并重視將二者結合傳授給學生。新建本科院校應針對地方經濟特色,加強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及路徑規劃,重點培養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質量是考察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過程中應加強對教師的綜合培訓,建立起有自身專業特色的培養培訓體系,針對不同專業的專業特點及社會需求制定對應的特色培養方案,定期與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深層次交流合作,以促進雙師型教師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雙重提升。
4.2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促進教師素質發展
根據學校自身特點,以教師能力提升為核心,以管理制度創新為動力,通過展開校企合作,聯合合作企業以“產學研一體化”科教型經濟實體的形式開展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化轉移、人才培養和對外服務工作,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進程能促進和引導廣大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走“雙師型”發展道路,不斷提高專業課教師的綜合素質,為本科教育大發展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同時以校企合作為抓手,盤活“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不利局面,改變條框式的管理模式,深入企業調研,切實迎合企業的技術需求,派具體教師進行項目對接,并進一步形成項目合同。通過具體科研項目使教師融入其中,以項目的實施來達到提升教師實踐能力水平的目的。這種方式既增加了教師的科研成績,也提高了教師的經濟收入,大大激發了廣大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4.3 健全評價獎勵機制,激發教師內在動力
學校應依照培養目標及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優化已有的評價機制,把專業技能、實踐能力、教學業績及科研能力等因素作為新建本科院校教師優秀評價、職稱評審、學科及專業帶頭人選拔的重要考慮因素,對于優秀教師,要樹立典型并進行經濟獎勵,在出國進修、訪問學者、學術交流等方面給予優厚待遇。同時,采取掛職、博士后入站、兼職等多種多樣的管理措施,鼓勵和刺激廣大青年教師的參與熱情,讓其形成自覺參與的主動性并獲得經濟和技能的收益,形成良性循環的局面。
4.4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形成合理教師梯隊
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師數量不足、師資結構不甚合理,原有教師擅長傳統學科性理論教學,實踐經驗欠缺。在此情況下,除了大力引進專業對口、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出眾的高學歷人才之外,還應該拓寬渠道,吸引社會上相關職業及企業中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從而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加快隊伍建設的步伐。此外,還可以從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聘請具有“雙師”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專家教授,指導引領普通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的轉變,進而快速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三部門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6/content_5013165.htm.
[2]王中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6,37(2):41-45.
[3]王曉剛.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3,(5):96-97.
[4]唐秀麗.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02-103.
[5]齊昌洋,張靜.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189.
[6]楊永亮,李娜.關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3,(5):291.
[7]王靜,李瑞元.基于轉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課程教育研究,2018,(18):183.
[8]劉爽.民辦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1):46-47.
[9]李小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法律翻譯人才的培養[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5(3):53-55.
[10]李艷華.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24):105-106.
[11]葉秋紅.校企合作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7,36(10):96-99.
[12]李明.校企合作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J].濟南職業學院報,2018,(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