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熹
摘? 要:語文課程包括豐富的語言文字積累活動、語言實踐應用活動,以及文學文化鑒賞與體驗活動,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學好語文不僅可讓小學生有效完成學科學習任務,還可使其在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有優良表現,且可以不斷優化學生的生活質量,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修養。因此,為了小學生的長遠發展與綜合進步,小學語文教師便要選擇分層教學法來促使學生實現異步成長,保證學生可按照自身的認知發展規律實現科學成長。本文將從劃分學生層次、設計層次目標、完善分層作業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分層教學法;實施策略
一直以來,為了及時完成教學任務,小學語文教師所體現的教學理念便是“一刀切”,即教師會統一安排課堂教學任務、課后習題資源,每個小學生都要跟隨學科教學進度去學習、背誦語文知識,且要在課后完成統一的習題檢測任務。為此,一些認知能力水平不足的學生便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背誦語文知識,還要犧牲自己的娛樂、睡眠時間去寫作業。久而久之,便會嚴重影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心態,也有可能會損傷學生的身體健康。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及時組織分層教學法,尊重學生認知規律與現實差異,由此劃分學科目標、設計專項練習,引導學生實現異步成長、共同發展,切實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劃分學生層次
學生層次所反映出來的是小學生在語文學科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品質等多方面的差異,同樣也是實施分層教學法的基本前提。對此,小學語文教師便要綜合觀察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行為,以及他們為了突破學習目標所選擇的學習方法、所形成的學習情感等等,科學劃分學生層次,為促使學生實現異步成長做準備。
為了全面推進分層教學活動,筆者就結合課堂觀察記錄表確定了具體的學生分層結果,希望能夠準確把握學情起點,設計科學的分層教學活動。由此,便可確定最終的學生分層結果:第一層是指學習態度散漫、消極,在課堂上很少參與問答與探究活動,偶爾會違反課堂紀律,且在語文考試中平均成績低于班級平均水平的學生;第二層是指認真、努力,比較踏實,能夠通過課堂學習與課后學習完成課時教學計劃,在語文考試中平均成績處于班級中等層次的學生;第三層是指學習能力較高,語言能力發展水平良好,且在語文考試中的平均成績一直處于班級上游的學生。
二、設計層次目標
科學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由小學語文教師通過整體分析去把握、掌握學情,由此判斷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可以引導學生設計科學可行的語文學習計劃,使其積極展現自身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其中,既然學生差異客觀存在,那么小學語文教師便要針對學情特點來設計層次化的課時目標,以便讓學生按照不同的節奏、進度去內化語文知識。如此,則可切實端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態度,使其積累有效的語文學習經驗。
如在《草原》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客觀分析了小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按照學生分層結果確定了相應的課時目標。第一層目標是:學生需學習朗讀技巧,通讀課文,能夠帶著情感出聲閱讀課文,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層目標是:學生需將精讀與略讀結合起來,分析課文的描繪線索,劃分課文段落并概括段意。第三層目標是:學生需細讀課文,認真品析課文中的關鍵語句,說一說草原地區的景色特點與人文風情,找出課文中能夠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并進行閱讀分析。如此,本班學生便可按照自身的閱讀認知能力參與課堂活動,同時還要積極合作、表達,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與收獲,歸納相應的閱讀經驗。
三、完善分層作業
學科作業是每個課程都離不開的一個因素,這是因為作業是以習題為主要載體的,可以考查小學生的知識內化效果,同時也可有效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其自主遷移所學知識。為此,小學語文教師便要設計層次化的語文作業,讓各層學生可以集中精力突破個人認知瓶頸,使其真正實現有效學習,由此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達到減負目的。
就如在《窮人》一課教學中,針對本班學生層次,筆者就設計了相應的分層作業結構。第一層是針對《窮人》一文中的新字詞所設計的漢字拼音與書寫填空題、詞語題,比較適合第一層學生,只要積累豐富的漢字知識即可實現有效解題。第二層作業是圍繞《窮人》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等課文知識所設計的問答題,考查的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比較適合第二層學生。第三層作業是針對一篇全新的敘事寫人文章所設計的閱讀理解題,學生需遷移閱讀經驗,自主分析文本中的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內容,認真分析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提煉文本主旨。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選擇分層教學法可以進一步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更易于促使學生實現長遠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堅持實施分層教學指導,切實優化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瓊.分層教學法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淺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8(15):16.
[2]沈潔.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