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同時學生良好的德育素養,對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步進入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正是德育啟蒙的關鍵時期,不僅規范著當下的行為習慣,還對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诖?,教師需要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形勢;小學德育;方法研究
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都處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階段,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存在諸多問題,并沒能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培養也被高度重視,也為德育教育帶來新的希望。本文結合實踐經驗,對新形勢下的有效德育教育方法進行簡要的分析論述,希望能發揮借鑒價值。
一、進行文化宣傳,進行德育素養熏陶
德育是內在品格的綜合培養,學生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產生認同,才能實現良好的德育效果。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增強其對德育內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學校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師不僅要擺脫傳統的理論說教模式,還要借助文化環境的整體引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為德育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行定期的文化宣傳活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堅韌精神”等各種主題的演講討論活動,黑板報、校園廣告語等文化環境的布置,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為有效的德育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教師也需要借助具體的學科教學,進行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效結合,從德育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實現多層次多角度的德育滲透。尤其是語文學科和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需要更新落后的應試教育思想,認真做好學科教學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二、設置獎罰政策,進行德育行為規范
思想引導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行為規范也可以推進學生德育行為的落實。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很多行為習慣也都是處在初步培養的階段,他們并沒有明確的好壞對錯意識,好多都是在好奇心或者模仿借鑒中逐步養成的。而且他們對規則和規矩管理都比較重視,對教師的認可和表揚有著強烈的心理需求?;诖?,教師可以通過明確的行為規則引導,提升學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明確規定,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哪些行為是被鼓勵的,并配上對應的獎罰政策。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選舉優秀的個人或者小組,展現他們優異的行為表現,激發其他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超越思維,從而表現出更為強烈的行動準則和學習意識??傊處熗ㄟ^一系列規則制度的設立,使學生們的行為規范有據可依,在長期的實踐參與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和相應的德育理念有效融合,從而全面提升德育綜合素養,做到言行合一。另外,教師的這些制度和獎罰措施也要和學生以民主協商的方式共同完成,提高學生的接受和認可程度,明確行為規范的意義,才能在參與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
三、做到為人師表,發揮行為表率作用
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和學生的接觸時間最長,而且也是作為引領者和規范者的身份出現,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生活細節無小事,都在一點一滴地影響著學生的思維認知和行為實踐。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規范個人的行為舉止,用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發揮好行為表率的作用。
比如教師在工作上能夠做到愛崗敬業,認真上課,認真備課,不敷衍塞責,學生們也能從中受到積極情感的影響,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努力學習。又比如教師在和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要做到整齊的著裝,規范的肢體語言,良好的語言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禮儀。還有在面對各種班規的時候,教師也要以身作則,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遵守等等。為此,教師必須意識到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不斷更新知識結構,身體力行去踐行師德規范,積極地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全面發展。
四、密切家校溝通,借助家庭環境引導
學生的德育培養單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在這里面發揮的作用也是深刻而全面的。教師必須密切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形成統一的德育培養理念,共同對學生展開德育培養。
首先,教師要對家長展開學生德育培養重要性的宣傳工作,幫助家長擺脫單一的知識學習和成績學習的狹隘教育理念,從而形成統一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師要對家長進行正確的德育方法和措施的普及,改變家長傳統的打罵的教育方式,展開科學有效的教育活動。最后,教師要和家長進行學生個體情況的溝通,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并探討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合力的影響下幫助學生實現快速高效的德育培養效果。
總之,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受到進一步的關注,提高其有效性和實效性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對德育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同時不斷深化德育素養教育能力,從德育特點和學生特點出發,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切實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素質教育視角下小學德育教育有效開展途徑分析[J].黃鎮基.好家長.2017(41).
[2]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實施激勵策略的途徑分析[J].劉蜀民,甘霖.中華少年.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