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花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需要,更是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創新的需要。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再是僅僅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提出要求,還要讓學生能把語文知識運用到自身的各種能力培養之中。因此教師應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在教學理念與方式等方面加強創新,加大農村學生的語言訓練力度,以盡快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等學科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對策
農村小學教育資源有限,受經濟投入與生源等因素影響,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手段等更新進程滯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問題,導致學生能力與素質發展不全面,不利于語文學習質量與效率的持續改進。尤其是在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發展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能力素質發展的重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實現語文知識學以致用與觸類旁通。
一、加強普通話基本功訓練
普通話訓練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前提,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在生活中使用到的大多都是方言,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也使用的是方言,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缺乏一個普通話最基礎的訓練,因此教師應當將普通話基本功訓練融入日常的漢字與拼音及篇章的教學全程中,加大學生不正確語言發音與語序的糾正指導力度,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準與語感,切實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教師應圍繞普通話水平訓練的要求,定期展開專項的普通話訓練,確保訓練體系的系統性,夯實學生口語交際與表達能力的基礎[1]。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是能夠正確的使用普通話,在日常的交流中使用普通話。所以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普通話基礎知識的教育。如在《秋天的圖畫》教學中,首先拼音應當過關,指導學生學好拼音字母,掌握發音部位,對個別語音進行反復練習,直到發音完全到位。其次積極展開實踐活動,安排學生上臺亮相說話,可以是閱讀課文章節,可以是分享學習感受或是回答問題,要求學生做到口齒清楚與表述完整,提高普通話的標準水平。圍繞教學內容擬定辯論題,營造人人表達的氛圍,活動后引入自評與他評的方式,提高口語訓練的層次水平。
二、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1.加強教師示范引導
教師在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示范引導作用不能忽視,尤其是在口語表達環節,教師應當加強示范[2]。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使用流暢的普通話,為學生做一個良好的榜樣,那么學生就會知道普通話在我們日常交流運用中的重要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能夠流暢地使用普通話,才能給學生做出一個良好的示范。如在《黃山奇石》教學中,首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片段,并配以背景音樂與學校周圍的山石景色圖片,激發學生深入課文學習的積極性,帶動學生眼、口、腦、心等多感官的活躍。其次教師進行閱讀示范,重點講解語調抑揚頓挫與深諳某處等,配以動作神態等肢體語言,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語言表達環境中積極參與到語言訓練中。
2.在聯想中激發表達的靈感
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能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文章的余味與余意。教師應當靈活設置情境,通過形象思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能邊讀邊勾勒課文闡述的畫面,拉近與課文的親近感,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3]。學生學習的內容不能僅僅拘泥于教材中的知識,還要為學生做出一定的內容拓展,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內容中進行拓展聯想,讓學生在聯想時能夠激發表達的靈感。如在《坐井觀天》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提問技巧,利用身邊的物品制作學習道具,如將紙做成漏洞狀戴在臉上,讓學生通過小孔觀察周圍的事物,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感受,幫助學生了解“青蛙與小鳥的笑各有什么含義”等文章內涵。鼓勵學生展開段落的仿說與續說及改說等活動,并通過角色對話的活動形式,深入了解小鳥見多識廣與青蛙見識少的特征,讓學生在口語表達鍛煉中掌握虛心受教等哲理,讓學生在聯想時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學生能產生表達的欲望,切實發揮語文教學的價值意義。
現代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師應當積極圍繞教育背景與時代發展需要,采取多措并舉的方式,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加大語文教學的改革力度。
參考文獻:
[1]狄文靜.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途徑分析[J].教育研究,2020,3(4):144.
[2]畢世響.對文字的尊重與敬畏:中小學語文教學可能的本質與幽怨[J].教育科學研究,2018,280(7):56-60.
編輯 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