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婧
摘 要:高等教育是教育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社會對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提升師資力量,建設一支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分析河南省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的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的實踐培訓機制、缺乏針對教師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等問題,提出進一步改進與提升的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能力;培訓機制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而產生的。不同于按照研究型、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職業技能型這幾種模式辦學的高校,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種貫徹全新辦學理念的高校,它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在地方性、應用性、技術性和實踐性上。因此,其辦學定位與辦學理念、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教學改革與教學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師資建設等都應有自身的規則和獨特的要求,但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模式還有待完善,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體,因此教師能力提升尤為關鍵。當前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完成了從教學型或教學研究型向應用型的轉變,但是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卻仍然延續傳統的要求和標準,一味去強調教師的理論教學和科學研究的能力,而忽視了在教師實踐能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如重視不夠、要求不高、投入不足、質量低下、措施無力等問題。而許多發達國家的高等院校非常重視教師的實踐能力建設,在上崗培訓、職業資格、業務評估和聘任方面都有系統的要求,所以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們的先進理念。近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需要大量從事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因而越來越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運而生。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實踐能力建設應充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根據自身的類型定位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實踐能力,這也是當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本質要求。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實踐能力建設現狀
筆者通過對河南省9所應用型本科院校調查研究,了解了各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基本情況,分析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一)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
對教師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體現在招聘過程中對教師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和學校日常的制度建設兩個方面。一方面,大部分院校在青年教師的招聘過程中主要考查教師的專業知識、邏輯及語言表達能力,而對教師的實踐能力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沒有建立健全有關提高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制度。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制度是保障教師能夠主動接受實踐能力培養,不斷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和完善教師校外實踐工作管理、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及配套的教師校外實踐考核制度。
(二)缺乏有效的實踐培訓機制
通過對河南省9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實踐培訓情況調查可以發現,近三年只有19%的專職教師在企業連續一年或一年以上從事本業,在相關企業或行業進行掛職或實習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25%,參加校內外實踐技能比賽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16%,每年“雙師型”教師培訓投入經費僅占教師繼續教育支出的20%。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實踐培訓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缺乏針對教師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目前,河南省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應用型專業都與相關的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在合作企業相關崗位上任職一年以上的教師僅占專任教師的18%,從合作企業聘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的人數僅占專任教師的4%,主持過企業項目研究的教師僅占專任教師的35%。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校企合作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聯效果不是很顯著。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實踐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
第一,現有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基本上是由教學型或教學研究型高校轉型而來的,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一個過程。第二,師資總量不足。前幾年,高校的普通擴招使得師資缺乏,加之高校編制管理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師生的比率都遠超教育部規定的1∶18的要求,“雙師型”教師的數量也無法得到保證。第三,教師的來源渠道單一。高校招聘的教師大多數來源于應屆博士、碩士畢業生,缺少基層生產實踐經歷,缺乏實踐技能。第四,教育觀念落后。多數高校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清晰,對“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二)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還未轉變觀念,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第一,缺乏系統的教師實踐培訓制度與規劃,盡管部分應用型院校已經建立了師資培訓機制,但大多數都是偏向理論教育,對實踐有所忽視,沒有建立相應的培訓制度。第二,大部分高校采用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去參加企業的實踐鍛煉,但對此沒有出臺相應的制度。第三,部分教師對于開展實踐實訓的積極性不高,因為他們對應用型院校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方法沒有正確的認識。第四,高校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同時還有科研任務的壓力,難以保證有效參與實踐培訓。
(三)校企合作與教師隊伍建設的關聯度不大
一方面,產學研合作更傾向于讓學生去實地學習,而忽略了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仍將自己的工作重心定位在理論教學研究上,認為只有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且將理論加以更深層次的研究才是本職工作。因此大部分高校教師仍側重于理論教學,不愿走入企業內部與學生共同投入實踐,理論與實踐沒有有效地融合,從而造成學生實踐技能掌握不足。企業和高校應是合作共贏的關系,企業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解決當前的技術難題,也可以利用高校教師對所屬職工開展專業培訓,同時高校也可通過企業提供的實踐平臺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目前兩者并沒有做到合理有效的融合,沒有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實踐能力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職業修養,培養工匠精神
提高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在青年教師招聘過程中拓寬教師招聘渠道,拓寬高校教師的來源渠道,更加注重其實踐能力。為提高高校教師的總體實踐能力,可以通過企業、科研單位等機構多角度地引進人員,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充實教師隊伍。二是加強教師的職業修養,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更需要過硬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既能夠站在三尺講臺上,也能夠深入企業內部和學生一起操作實踐,以育人為己任。高校要培養教師的工匠精神,教育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要腳踏實地,善于思考,做好專業工作,增強職業穩定性。
(二)健全考核體系,激勵自我提升
為解決當前實踐培訓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等問題,高校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完善制度和改革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建立科學系統的考核體系,設定考核標準,按照考核等級激勵教師自我提升。在教師科研項目申請評估過程中重視應用型研究,同時建立關于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績效評價,通過績效評價反向促進教師主動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其次,增加與實踐能力相關的在職培訓投入。在職培訓是提高高校教師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采用校內培訓和校外培訓相結合的形式,鼓勵高校教師走出去,這樣不僅能更新高校教師的知識,更能開闊高校教師視野,讓其了解當前行業的最新發展,從而不斷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高校還要為積極進行校外實踐的教師提供一定的物質支持,表彰有實踐成果的教師,通過將教師每學期調研成果與教師考評聯系在一起,不斷提高全校教師參與實踐能力建設的主動性。最后,強化實踐培訓措施。高校可鼓勵教師在寒暑假期間參與外部企業實習,通過實習的方式,教師能夠不斷優化自身知識與實踐工作的匹配程度,從而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對寒暑假期間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帶隊老師也可予以一定的獎勵。
(三)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首先,要創新校企合作運行模式。學校可以通過聯系外部企業和集團下屬的其他產業共同建立院校企業集團,通過開展多元化的產學研合作的教育模式,鼓勵教師到產學研合作單位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和教師簽署長期工作合同為教師直接面向社會提供機會,同時增加教師在校的服務期限。學校還可以通過與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強在科研合作、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和培養、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深層次合作,進一步構筑適合高校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加強與其他高校的合作,共同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其次,加強技術合作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可有效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高校可通過政策導向,如資金鼓勵、晉級晉升等,鼓勵教師去企業從事項目與研發工作。最后,要做好協調工作。高校和企業為教師提供必要條件,做好相關的服務協調工作。
參考文獻:
[1]韋文聯,謝傳會.應用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改實踐探索[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3,(2).
[2]王桂琴.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的若干問題探討[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2).
[3]汪賢澤.論教師的實踐性知識[J].全球教育展望,2009,(3).
責編:若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