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改變傳統的刻板式教學方式,融合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學習的興趣。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對課堂教學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方式? 興趣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140-01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生活常識的系統化,是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是直觀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互結合。要讓學生能夠自動學習,接受數學,對數學有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融合多種教學方式,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通過形象事物、事例轉化為數學的表現方式,提高學生認識數學魅力,達到新課標的獲得知識技能、學會數學思考、獲得知識,達到問題解決的能力。
教好小學數學,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大班教學整體性和學生個體獨特性的統一協調。以下從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一、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生理結構進行教學
小學生的心理結構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對待學習是以興趣和快樂為心理動力的主要因素;生理結構由好動,喜歡模仿,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到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注意力集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加強了,形成自我判斷分析能力。固化單一的一種教學方式和課堂結構容易使課堂枯燥,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多學科的融合教學寓教于樂,讓知識貫通在生活中,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知識。比機械式的瑣碎訓練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接受能力。以小學一年級數學加減法教學為例:首先認識學生特點:形象記憶為主,概括的常常是事物直觀的、外部的特征或屬性。課堂目的:讓學生理解加減法的區別,通過游戲認識數字變化的魅力,在生活中的數字增減有哪些表現形式。課堂設計:準備多根棍子、1個小桶。課堂中為讓學生理解加法特點,隨機抽兩位同學各拿棍子,展示棍子數,再投入桶里,讓其他同學數桶里棍子數,以這種方式理解加法;為讓學生理解減法特點,在桶里放一定數量的棍子,讓一名學生自由抽取棍子,其他同學回答桶里剩余棍子數,以這種方式理解減法。引導學生生活中還有很多這種例子,如在蘋果游戲,午餐分雞蛋等。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能表現數字變化的現象,這種鼓勵引導的教學方式既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完成教學目標。
二、多種教學手段的融合
利用多媒體教學(如:幻燈、投影、錄音、電視、磁性黑板、電腦圖像等)和傳統教學(如:課本、教師課堂語言、板書、卡片、小黑板等)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以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基礎知識方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分數的讀法和寫法; 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養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自信、勇于接受新事物能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個方面得到協調發展。課程設計:利用投影儀等設備播放節選動畫片《葫蘆娃》片段,一個藤蔓上結了7個葫蘆娃,讓學生知道整體和個體區別。通過播放球體一分為二的動畫,播放球體一分為四的動畫。視覺感性認識一個物體分成二等份、四等份的初步理解,認識等份概念。
用實物,例如10個蘋果,5個為一組,共2組,理解什么是二分之一;讓學生動手分蘋果,理解什么是五分之一、十分之一,進而引出五分之二等概念。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書寫的格式和特點。
現代化教學方式和傳統方式綜合設計、有機結合,既能準確地傳導信息,又能及時地反饋調節。促進學生視、聽觸角同時并用,提高知識吸收率,靈活、扎實的獲得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注重整體和個體教學的統一協調
大班化教學,集中的教學方式,用統一形式進行知識傳播,覆蓋面廣、知識傳播率高,對接受能力有差異的學生無法進行針對性教學。個體教學可以對特定學生的特點針對性教學,是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根據學生地域差異、風俗習慣,個性、興趣、特長、對事物認識的方式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進行因材施教,避免單一固定式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利用課堂、課后的時間,設計數學教學,達到教育目標和教育計劃是根據整體和個體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要求進行特制,并且,將視不同對象、不同情況、不同條件和不同階段,修正或調整教育計劃、方式、方法和目標。例如在講解小數點左右移動產生不同效果課堂教學中,教師提供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索,提出小組的總結。這樣接受能力強的同學在討論的過程中思路更清晰,接受能力弱的同學可以通過同齡孩子視野理解小數點移動產生的差異,同時能聯系生活,達到個人共鳴,真正轉化為個人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接受知識。小組討論拓展完成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教學設計。例如:研究數字是22.2,向左移動一位是2.22,是222個0.01;向右移動一位是222,是222個1,得出計量單位的不同,個數相同,縮小、擴大的數額不一致,產生不同的倍率。讓學生從計數和倍數的不同角度發散思維考慮問題,學生思路更擴散,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扎實。
總之教學方法科學化,是師生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目標而相互結合的活動方式。學生的學法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法,教法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兩者是統一協調。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科學、合理,具有啟發性、生動性、自主性和因材施教特點。
參考文獻:
[1]馬柏林.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9(03)
[2]王益忠.給予有效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例談[J].寧波學院學報,2012(6)
[3]張文.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學周刊,2018(07)
[4]孫桐桐.芻議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教學創新[J].才智,2017(30)
[5]沈二梅.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
作者簡介:
楊樹盛(1963-),男,漢族,廣西桂林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