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云
摘 ?要:現在,許多父母忽略了小學美術課程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而更多地專注于文化課的培養,導致了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缺失,以及審美能力的不足。為了提高美術課堂教育的有效性,教師應繼續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以確保所有學生都可以積極地參加美術課堂,并學習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知識。因此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就怎樣開展小學階段下的美術課程進行全面的探討與論述。
關鍵詞:小學教學;美術課程;教學策略;
教育有效性是所有老師的共同目標,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更是如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術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教科書的內容,并不斷地進行探索,以確保教學效果達到課堂上的最佳狀態。教師必須盡一切努力,確保所有學生從課堂上學到東西。影響基礎美術教室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師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室的氛圍以及引導方法都會影響課程的有效性。
一、開展啟發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美術的熱愛
在老師進行美術教育活動之前,教師需要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來實現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能夠充分地融入到美術課程的教學中去,而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特點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效率。使用多媒體的美術教育主要使用互聯網查找與小學美術內容有關的作品并為學生直觀地進行展示與講解。同時,老師們可以找到世界知名的繪畫作品,讓學生欣賞,并利用著名的繪畫作品來發展學生的繪畫技巧,以加深他們對美術繪畫的愛,提升學生對于美的理解,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藝術。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開展情景化的創造,以充分活躍美術課程中的氛圍,提升學生的感受。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以大自然為主題的繪畫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來對學生展示有關于大自然的風景圖片。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以此強化其自身對于繪畫主題的理解,實現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有效學習與發展,也能夠讓學生保持對于美術創作的熱愛,以此促進學生在當前階段下對于課程內容的學習與發展。
二、增加美術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積極性
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豐富多彩的視聽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并提高他們學習藝術的熱情。但是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采用多媒體信息教學是不夠的,教師更需要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強化美術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自身的參與。教師可以組織和進行對話競賽,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圖片,并組織小組供學生自由討論,補充內容,以此進行創作。小學美術課程是學生的一種重要的美術教育方法,在培養情感,發掘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推動美術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下的教師能夠針對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不同發展來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教學規劃,促進學生對于藝術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美術課程的時候,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還需要能夠拓展美術活動的開展,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來讓學生長期保持對于美術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的教學條件,來對學生舉行美術比賽、寫生活動等內容,以此讓學生能夠在課程中得到有效的學習與發展。也可以讓學生對于美術課程保持長時間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課程中逐漸形成有效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發展與進步。
三、開展小組合作,提升課堂學生主體地位
同時教師由于以往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教師占據了美術課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導致學生只能夠被動地對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聽講。長久以來學生很難對于美術課程有正面的看法。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及時地更正自身的教學理念,在美術課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開展以學生為主要對象的美術教學。但是又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下自身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的不足,還需要教師采用合理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行為方式的發展與進步。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美術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能夠尊重學生在課程之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同時教師對學生給出相應的創作主題,讓其合作完成創作內容。學生之間有著不同的思想,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深入的討論與交流,實現彼此之間思想的交流。這樣不僅尊重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也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思維方式的提升與拓展。
綜上所述,教育有效性是所有老師的共同目標,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更是如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術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教科書的內容,并不斷地進行探索,以確保教學效果達到課堂上的最佳狀態。
參考文獻:
[1]吳茂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小學美術趣味課堂[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63.
[2]崔亞杰.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整合[J].時代教育,2018,(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