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寅雨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踐育人內涵和模式的探索,在此基礎上,發現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中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特點。接下來,在總結實踐育人模式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點經驗借鑒,包括整合資源、建設“四位一體”的實踐育人模式;加強頂層設計、充實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指導教師隊伍;拓寬思政教育實踐育人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三全育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踐育人的內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育人是指“在高等教學規律、大學生成才規律以及知行觀念的引導下, 堅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實際的原則, 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轉化為大學生的認知、行為以及信仰, 積極地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種育人活動。”[1]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是要堅持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而不是單純重視實踐輕理論,要將以前重理論的思政課理論育人模式向理論兼實踐性的模式轉變。這種模式的轉變要在“三全育人”的過程中實現,即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得以實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
(一)實踐育人模式中的全員育人
“全員育人指由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2]實踐育人工作是一項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統籌聯動、共同參與完成的工作。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順利實施,“四位一體”的統籌聯動是重要條件。校企合作是社會和學校聯動育人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中的校企合作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學校與社會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起學生實踐基地,例如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可以與重慶工業博物館合作,組織工業職院的大學生深入重慶工業博物館擔任博物館的講解員或者向導員,讓大學生在現實的社會志愿者工作中體驗工業文化、學習工業文化、宣傳工業文化。在這種實踐育人的模式中還可以鍛煉大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學校與家庭的聯動體現在家庭作為學校實踐育人的大后方,應該發揮出“育人無墻、處處課堂”的教育功能。在家長與學生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倡家庭中的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參與家務中樹立家庭責任感。學校應調研家庭實踐教育中家長遇到的問題,問題反饋到學生所在班級的思政課教師處,思政課教師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性格的學生所面臨的實踐教育困境給予幫助。實踐育人模式要打通學校、社會、家庭與學生之間的障礙,以學生為中心,明確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形成“四位一體”通力合作的局面,共同發揮作用。
(二)實踐育人模式中的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指由學生一進校門到畢業,從每個學期開始到結束,從雙休日到寒暑假,學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始終。”[3]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貫穿到了每門理論課和每次實訓課、實習中。從學生一進校門輔導員開的第一節班會課開始,思政教育實踐育人就開始了。但是現狀是“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對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甚至忽視全程育人的重要性。”[4]高職院校應完善對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的保障機制。首先樹立起高職院校對思政教育實踐育人重要性的認識,制定具體的教學規劃和內容。其次高職院校應完善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的考評機制,如學生在寒暑假參與的社會實踐,輔導員應整理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如是否守時、是否誠信、是否精益求精等職業道德方面的數據,以便教師在學生返校后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指導。
(三)實踐育人模式中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學生綜合測評和獎學金評比、貧困生資助與勤工儉學、學生組織建設與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誠信教育、社會實踐等,將思政教育寓與其中。”[5]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對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理論課教師、思政行政管理人員和學生工作隊伍深度融合,通過成立三者聯合的教研組,組織教學研討和交流,切實將思政理論課教師和學生工作隊伍以及思政行政管理人員獲得的關于學生的一手數據融合起來。分析出學生最喜愛的實踐活動,不斷挖掘最受歡迎的實踐活動的深度,促使學生主動地在實踐中去了解國情,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四個自信”,切實地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融合起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經驗借鑒
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應結合學校專業特色,貼合社會需求,適應個性發展,整合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各方面的資源,形成合力。建設“四位一體”的實踐育人模式,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緊密契合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大力量改變高校學生主要依賴學校課堂上的學習、缺乏社會實踐的狀況,著力推動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及個性化發展,結合專業實踐引導學生樹立起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價值取向,增強學生報效祖國、為民服務的責任感。
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應加強頂層設計,充實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指導教師隊伍。學院應加強教育教學管理相互融合的機制,通過激勵保障舉措,鼓勵更多的專業教師、行政管理人員、離退休教師、優秀校友和校外合作企業的專技人員加入到全程育人中來,保障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從上課到寒暑假,都有指導教師保證大學生成長路上正確的方向性。
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應不斷拓寬其途徑。思政實踐教育要打破教室和書本的封閉性限制,將實踐教育逐步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日常,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拓寬“第二課堂”的渠道,通過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專業實習、實訓比賽、文化活動、勤工儉學等常規的實踐教育發揮思政教育功能。高校可以專門組織設立思政教育實踐周或實踐月的活動,對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的成效進行監控和總結、反思,進而不斷優化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方案的調整和優化。
參考文獻:
[1]蔣德勤, 侯保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創新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6, (02) .
[2]潘華林.基于“三全育人”視角的高職院校教師思政工作探討[J].新西部.2019(23).
[3]同上.
[4]馮飛,張超.職業素養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機制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37-39.
[5]楊琬.新形勢下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內涵及路徑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0).
基金項目:
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研究項目編號:GZY2019SZ2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