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英 楊高
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的需要。本文從課程思政角度,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建議從體制上完善制度,構建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提升教師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拓展傳統文化多元載體等方面,實現二者有機深入融合,增強學生“四個自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need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nhanc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in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and the multiple carrie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tc., so a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and in-depth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enhance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to cultivate new people to take on the rol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標識、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突出優勢,是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的力量源泉和歷史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實踐、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提升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特別需要高校大學生自覺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使之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并煥發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2)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生根、開花、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只有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才能使大學生自覺遵循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植中華文化基因,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人文思想、愛國主義、優秀傳統道德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 “仁”與“和”為核心的人文價值觀??鬃訌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強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荀子強調“仁者自愛”,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叭省迸c“和”提供給新時代的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很多,其中推己及人是能夠實現仁和的根本途徑。“推己及人”是一個人們從“認識” “認同”到“同化”“發展”完善社會關系的一個過程,人們必須擺脫自私自利的思想,形成共同的行為準則來發展和完善人的社會本質。仁愛思想有助于今天的大學生正確處理和面對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學會關愛他人、友善社會、尊重自然,樹立自尊自信、開放包容、樂觀向上的友好的中國人的形象。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2000多年前的《詩經》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書》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思想,西漢初年的賈誼《治安策》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清代林則徐提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都體現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獻身的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厚植愛國情懷,激發愛國熱情,引導大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樹立家國情懷、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 。
(3)中華傳統文化重視立志修身的道德傳統。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重視厚德,《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崇德尚志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品格。重視修身,《禮記 大學》明確提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獨,提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曾子提出,吾日而三省吾身,孟子主張,善養吾浩然之氣。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善于從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引導大學生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堅韌豁達、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奮發向上、擔當有為,培養他們成為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中國人。
3 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路徑探索措施
(1)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體制機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事關人才培養、國運興衰,關系高校培養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各級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黨委要負起第一責任,落實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黨委、院(系)、教務、學工、思政等各部門工作的協同推進,統籌開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要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各門課課堂教學,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育人成效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為教師教書育人提供充分保障和條件,真正構建起“三全育人”格局。
(2)形成高校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首先要發揮思政課程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蛾P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可以明確看到,大中小學思政課的主題內容,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思政課的重要內容。其次專業教育課程中,注重將中華人文精神、愛國主義、傳統道德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學中發掘專業課教學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弘揚古圣先賢、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讓中華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延續文化基因,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增強高校教師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強調“要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我國對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培訓尚處于起步階段,各種教師培訓的內容中對傳統文化內容也重視不夠。教師各級培訓中,如哲學社會科學骨干教師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高校輔導員骨干培訓、高教教師的崗前和在職培訓中應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鼓勵教師多讀傳統歷史、文化、文學經典著作,讓他們掌握傳統文化包含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腹有詩書氣自華”,達到涵養氣質、滋養心靈、塑造靈魂的作用,有效提升中華文化自信,使其成為具有傳統文化素養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教師。
(4)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課程思政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就是每一門課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文化素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協同跟進。教學方法上切記生搬硬套、強硬灌輸,很容易引起學生逆反。所以教學方法上應該潛移默化、發揮隱形思政教育作用,必須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教書育人規律、思政工作規律,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要善于運用與專業教學知識內容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比如學科史、名人故事、傳統美德、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教學素材,采用案例教學、影視資料的教學形式,達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全面提升的深度融合,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意識,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貫穿專業教育,培育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
(5)拓展課程思政傳承優秀文化的多元載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網絡信息泛濫、良莠不齊,高校要站穩政治立場、占領網絡陣地,豐富網絡文化內容,開發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思想、人文精神、傳統美德的微課,大力開發并積極推介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富有愛國主義氣息的網絡文學、動漫、有聲讀物、短視頻,堅定捍衛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為大學生找尋精神文化家園提供支持。校園文化是大學生認識、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推進戲曲、書法、話劇、傳統武術進校園,利用傳統文化節日開展活動,通過詩詞朗誦、經典傳承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展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利用校史館、圖書館、博物館、名人故居參觀考察,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體驗傳統文化魅力。傳統文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滲透影響,大學生修身、利他、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油然而生。
4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理念下實現二者融合,必須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使各類課程和各項活動都要承擔起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責任和使命,才能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培養文化自信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駱郁廷,趙方.新時代推己及人的德育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9).
[2]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