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誠
摘要:本文以蘇恩文的科幻文學理論為基礎,從他的陌生化的認知性這一定義出發,提取出《流浪地球》作為敘事要素的故事部分,進行分析。因為《流浪地球》身上的某種奇妙映射,它在敘事上多少契合了蘇恩文對于科幻文學的定義,陌生化的認知性。同樣在這一定義之下,《流浪地球》又顯示出敘事上的落后。
關鍵詞:故事;陌生化;認知性;新奇性;推論模式;類比模式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103-03
一、前言
《流浪地球》在春節檔的票房勝利,將它推上了風口浪尖。中國科幻元年,科幻重啟之作,諸如此類的稱號層出不窮。那么它確實是一部優質的科幻電影,如果說我們排除多年來一些三流的科幻電影諸如《冰封俠》,《機器俠》,《未來警察》?!读骼说厍颉反_實可以被稱之為科幻電影重啟之作。
那么到底《流浪地球》與那些劣質的科幻電影有怎樣的優勢,它為什么會被稱贊更像一部科幻電影?(就好像科幻電影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名詞)我們為何要在稱贊它時一定附帶著科幻電影這一詞。原因是因為《流浪地球》身上的某種奇妙映射,它在敘事上多少契合了蘇恩文對于科幻文學的定義,陌生化的認知性。同樣在這一定義之下,《流浪地球》又顯示出在敘事上的落后。
本文將以這個定義出發對《流浪地球》的科幻類型化進行分析。有以下前提。
1.按照《故事與話語》中的劃分,敘事的諸要素可以被分為故事與話語兩個大類。而“克勞德·布雷蒙認為存在著一個——獨立的意義層次,它被賦予一個可以從信息整體中分離出來的結構:故事。這樣,任何一種敘事信息(不僅僅是民間故事),不管它運用什么表達過程,都以同樣的方式顯示出這一層次。它只是獨立于其所伴生的技術。它可以從一種媒介轉換到另一種媒介,而不失落其基本特質”①。本文正是落腳于敘事的故事部分,這一部分有著媒介轉移性。也就是說《流浪地球》電影的故事雖然與原文不符,但它的故事提取出來,事實上可以成為一個科幻文學的故事。本文要分析的即是這樣一個故事。
2.本文使用的科幻文學定義,即陌生化的認知性,本身就是從故事角度出發的,它與文學的風格,表達沒有必然關系(確實存在更適合主流科幻文學的風格,但僅僅是更適合)。一部科幻文學有可能是表現主義,自然主義,甚至是一部偽報告文學。
3.科幻文學在故事本身上的發展遠遠領先于科幻電影。這種引領性也是使用科幻文學理論來分析的益處。部分原因是因為科幻電影往往是尋求商業回報的電影。他們在故事上依然是數十年前的科幻文學。比如《流浪地球》是一個明顯的充滿大男子氣質的黃金時代科幻。那些能和同時代科幻文學相提并論的科幻電影屈指可數,幾乎都是載入影史之作。比如《2001太空漫游》,《飛向太空》,《潛行者》。
由于上述三個前提的成立,才有本文以下的分析方法:抽離出《流浪地球》中作為敘事要素的故事部分,將其納入科幻文學理論中所討論。
二、陌生化的認知性
在蘇恩文的科幻文學理論中,陌生化與認知性是兩個互相影響的引力場,在這兩個引力場的影響下,科幻文學得以誕生。所謂陌生化,即陌生化效果。產生陌生化的表現手段就是讓我們既看到主題,同時又讓它看上去顯得陌生……讓人們用懷疑的眼光去審視所有的普通事件……偉大的伽利略就是用這種眼光去觀察擺動的枝形吊燈②。陌生化在《流浪地球》中的體現十分明了,其整個故事的大背景,故事主線內涵兩個并行的奧德賽:地球的星系奧德賽,救援小隊的地表奧德賽。人類為了生存將星球推理熟悉的境地,前往未知的夢幻島。而曾經熟悉的地方諸如上海陸家嘴,杭州變成了一片冰山廢墟。對于觀眾來說,這就是典型的陌生化效果。事實上,在人類文學史的早期,那些民間故事,神話故事往往偏向陌生化的極端。只不過人類的奧德賽之旅在不斷進化,從原本的從一個山谷到另一個山谷,從一片海域到另一片海域,變成了從一片星系到另一篇星系。那么真正讓《流浪地球》區別于那些民間故事或者神話(在當今不少影視評論依然有人認為科幻故事等同于神話)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在蘇恩文的文學類型劃分中找到答案。
兼有認知性與自然主義的是“現實主義”文學。非認知性與自然主義的是“現實主義”通俗文學。兼有認知性與陌生化的是科幻文學和田園牧歌文學。兼有非認知性與陌生化的是超自然主義文學:神話、民間故事、奇幻故事。
很明顯區別就在認知性的有無,即富有科學條理的認知方式③(邏輯,方法)。比如經驗性實驗,實驗比照組,心智實驗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科學并不是單指自然科學,他還指向所有人文科學。這就包括了心理學,人類學等等。所有這些學科的認知方式有一個共同點,它有著連續,自洽的內在邏輯。而且它作為認知方式是動態的,行進的,類似一種探索模式,而非靜態的描述。(它是作為認知方式存在的,不是作為學科結果存在,毫無疑問在當今很多學科中出現了無法自洽的學科成果,但這不代表其認知方式是朝著違背邏輯的方向進行的。一個簡單的實例,在任何學科評價中,違反邏輯是一個常規的批判。)在這一寬泛定義之下,如果一個科幻故事它的認知方式是以經院哲學為藍本也是完全成立的,這一極端例子正是為了打破多數人對于科幻所謂科學幻想的科學部分的狹隘理解。事實上特德姜的小說《巴別塔》,以及羅杰·澤拉茲尼的《光明王》就是有著宗教或神話色彩的科幻故事,關鍵在于他們使用了富有科學條理的認知方式?!读骼说厍颉房赡軟]有這方而的困擾。它的認知方式主要來自于天文學科。當然,依舊會有人基于其中的科學數據誤差或者現實偏差進行批判。蘇恩文根據這種認知方式的寬泛性提出了真實的可能性和理想的可能性。真實的可能性往往來自于那些發生在不久將來,或者硬科幻。而理想的可能性只要其符合某一特定認知方式即可。顯然《流浪地球》處于兩者之間。但它沒有超出理想的可能性的范疇,它依然是具有認知性。
認知性就使它遠遠區別于那些神話故事,民間故事,也是它作為科幻電影的優質之處。而那些三流的科幻電影(《冰封俠》)或者一流的科幻電影但有著三流的科幻故事(《ET》),《星球大戰》,《復仇者聯盟》)幾乎是超自然主義故事的變種?!缎乔虼髴稹返脑Γ稄统鹫呗撁恕返臒o限寶石不正是《魔戒》中的魔戒嗎?(或許《魔戒》的語言學基礎使得它比《星球大戰》還更有認知性?)當然《星球大戰》作為一個娛樂綜合體,在其他媒介上當然有著對于原力的認知性解釋。但是其作為電影本身的故事,就是一出粗淺的太空歌劇。在《流浪地球》中的外骨骼機甲,它在最后時刻實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人類利用它推動了不可能的巨物。而關于外骨骼機甲的能力展示在劇情推進已經早早埋下了其合理性,給予觀眾一個很簡單的信息這一機甲可以增強人的力量,但是又不至于非??鋸?。這是一個符合認知性的科幻設定。
回到本節的開頭,伽利略的例子已經可以看出認知性和陌生化的相互作用。伽利略觀察吊燈從而得出地球旋轉之規律完全是典型的科學研究實例,是陌生化效果與科學認知方式的經典結合。這種相互作用在科幻故事中產生了一種綜合效果,由認知邏輯所確認的一種虛構的新奇性。這在《流浪地球》的開頭再明顯不過了。它為了解釋,地球,太陽,我們生存的星系發生了如何的巨變,事實上帶著觀眾進入了一種簡易的科學研究模式。當然它是簡易的,比如它把原著的太陽氦閃改成了太陽急速膨脹,因為它到底是而向普通觀眾的有著商業壓力的電影,它必須收回成本。但是所有那些巨大行星噴射器,一半永夜的地球,巨大的木星。這些給觀眾帶來新奇沖擊的奇觀背后是不排斥認知邏輯的。他沒有為自己主張一種更高級的“神秘”邏輯,無論是基督教的,非基督教的,甚至是無神論④(如洛夫卡拉夫特的克蘇魯神話事實上是建立在無神論上的)這里本文試圖再一次將爭論場原離常規的科學與宗教,即使一個文本是無神論它依然可能是非認知性的。作者在這些新奇背后不可以隱藏過多的系統和原則。比如在《流浪地球>的第二幕到第三幕的轉折點,這大概是全片最科幻的時刻。主人公突發奇想,以符合認知邏輯的方式解釋了如何將地球推理木星。該段臺詞當然也是精簡的,它顯然沒到天文學科的學術規范。但科幻從不是學術,在這段高潮中,只要整個驚奇想法背后的邏輯被闡述清楚即可。
再來看看《星球大戰》中的新奇性是如何運作的。光劍格斗,宇宙飛船的自殺式襲擊,人與人的心靈傳感,這些一般被稱為科幻元素。因為它們僅僅是靠著表而的視覺沖擊,所謂科幻設定來引起觀眾的驚奇。它們幾乎沒有受到認知邏輯所確認。如果說有的話,也是兒童式。這種做法既不是認知性的,也不具有魔力,而是羞答答地把一種青少年式的魔法觀念當做認知,將光子飛船與魔毯等同起來。⑤因此《流浪地球>雖然在工業水平上落后于最新的《星球大戰》(主要指近年的系列新作),但是它其中可被抽離出來的科幻故事是更加先進的。
三、推論模式與類比模式
當然,《流浪地球》在另一個層而是落后的,這并不是苛求,而是在肯定它的前提希望激發出后來者更優秀的科幻作品。這種落后有兩個角度。第一個并不是特別重要,在于《流浪地球》是一個過分典型的大男孩科幻小說。吳巖在科幻文學論綱中提出了作家簇這一概念。在他的分類中劉慈欣并不屬于典型的大男孩作家簇,但是《流浪地球》的改編加強了這一氣質。大男孩科幻小說中所呈現的,主要是一種對未來世界的理想化的構筑,以及在那個世界中自己可能以何等的英雄氣概進行了怎樣的冒險。⑥主人公劉啟更是典型的大男孩,天真,莽撞,自認為是天才,而且還真的是天才,在關鍵時刻扭轉了全人類的命運。最后的集體主義不過是劇本技巧(編劇是有意識的想要表現每個人的作用。但萬眾一心難道不是另一種個人英雄主義,集體主義也需要領袖。在某些評論中試圖以此來把《流浪地球>和好萊塢式的英雄故事區分開來更是可笑的,小隊的每個人都各顯神通是慣常套路。比如《復仇者聯盟》)。在故事第二三幕轉折點劉啟的表現已經決定了這是一部英雄主義的大男孩科幻。大男孩科幻缺乏深度的社會描摹,關于主題的反思,這是當編劇選擇這一氣質之后必然的結果。當然在尋求商業回報的電影中批判大男孩科幻也是不現實的,事實證明觀眾喜歡大男孩科幻。
關于《流浪地球》落后的第二個角度,它的模式,推論模式。在蘇恩文的理論中科幻文學被劃分成推論模式,類比模式兩種。
推論模式即建立在故事核心的某些特定的認知性假設和思想而進行的推斷。比如《流浪地球》是典型的推論模式。整個故事建立在太陽不斷膨脹,現在人類該怎么辦?類比模式即建構一個從物體到人物都可能(這個“可能”代表依然可以是一個處于當下歷史的世界)是奇異非凡的世界,只要他們具有邏輯性,富有哲理,并且互相之間連貫一致。它往往可以和科學(如前文所說包括了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中的某一領域產生類比。極致的推論模式科幻故事比如《平而國》,它類比的是數學的維度。平而國是一個二維世界。其中關于二維生物如何行動,交流做了非常精彩的認知闡釋。比如在二維生物眼中,所有事物都是一條線,此時該如何判斷對方的形狀。二維國的方法是所有人都必須旋轉,當線條變化時,便可以判斷對方的形狀。這一新奇方法類比了數學,并且由數學的認知邏輯確認。
類比模式其先進在于兩點,它的結果和含義部屬于認知領域,是認知模式的基礎。而推論模式,并不是認知模式的基礎,只是一種小說手段。因此經常形成誤導。很多認為推論模式下的科幻故事對于未來學有著重大關系,如果一個過去的科幻電影中出現了現在才出現的高科技產物很多人會大加贊嘆。事實是,推論模式只能作為未來學預測的輔助工具。如果有這樣的認識,就不會有關于《流浪地球》逃離的太陽系是否可行這樣無謂的爭論。就像前文提到它的極限是理想的可能性,而我們生活在現實的可能性中。
類比模式還是一種更廣泛的分析模式,它其實囊括了推論模式。但由于推論模式的流行幾乎成了旗鼓相當的另一種模式。仔細考察推論模式,推論其實是一種一維的向后的類比。它是對地球的過去所做的粗略的類比,從地理的,生物的,直到人種學和歷史的類比⑦。因此一個先進的,具有完全認知模式的科幻故事往往既有類比模式又有推論模式。
比如《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除了由于太陽氦閃人類必須逃離,從而為地球裝上行星發動機這一推論模式。他用大量筆墨描繪逃離地球計劃下社會中不同人的際遇和矛盾。這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學的類比,一個社會實驗。而在中國科幻電影的蠻荒時代,也有一部佳作,同時有兩種模式。即黃建新的《錯位》。在這部電影中,除了AI技術高度發達,人們可以使用AI來代替自己工作生活這一推論模式,還有著映射中國官場文化的類比模式?!跺e位》不僅顯示了一種先進的科幻故事,更告訴我們這種認知邏輯可以來自于本國獨特的文化。
《流浪地球》當中亦有回家,人口遷移這一本國獨特的文化。這是編劇選擇的主題。但是它是否被放在了陌生化的認知邏輯之下呢?顯然沒有,它最終是一個倫理故事,極大地引起觀眾共鳴。它的歸家文化,人口遷移現象是缺乏社會學分析,缺乏認知邏輯的。
四、結語
在結尾,本文將列舉《流浪地球》而臨的現實問題來展示本文并不是對它的苛責。由于一般的敘事電影必須要將劇情落實在人物身上,要進行社會各人種,各階層的剖析是困難的。一旦強行進行社會學,人類學的剖析可能會延長電影時間。而在春節檔過長的時長顯然對排片是不利。對于后文有關《流浪地球》的科幻故事的批評部分,并非負而評價,而是明確何為更好的科幻故事。
注釋:
①西摩·查特曼.故事與話語[M].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1.
②⑧④⑤⑦達科·蘇恩文.科幻小說變形記——科幻小說的詩學和文學類型史[M].丁素萍(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11):7,72,75,26,33.
⑥吳剛.科幻文學論綱[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