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苗 毛香勤
【摘? 要】大學生作為時代發展的最重要的貯備力量,具有學習能力強、思維新,能夠站在世界潮流的最頂端,是互聯網公益意識傳播和弘揚的重要載體,也是新時期互聯網公益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當大學生參與互聯網公益意識應當是大學生自愿、無償地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始終秉承無私奉獻、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精神時,才會真正的落實公益精神和道德實踐。在問卷中“您未來考慮從事互聯網公益事業嗎?”55%的同學選擇愿意從事互聯網公益事業,而且這些大學生基本對互聯網公益的發展提供了建議,說明我國的互聯網公益事業具有美好的前景。完善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培育,不僅可以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還可以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實現自我的完善,而且有利于互聯網環境的改善,從而構建一個團結、美好、互惠互利的社會。
【關鍵詞】互聯網公益意識;家庭教育;互聯網公益平臺環境;高校教育
引言
黨中央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中特別指出加強慈善學科建設,制定慈善教育計劃,指導學校在德育課程中培育慈善意識,弘揚慈善行為,并納入學生素質評估中。近年來,我國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所引發的社會公益理念與方式的重大變革正是社會公益與時俱進的突出表現。例如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截至2月7日,萬科公益基金會集資1億、馬云公益基金會集資1億、新浪抗擊肺炎專項基金集資1億。正是這些基金還有物資的捐贈,成為了我國抗擊疫情基礎力量。因而互聯網公益在新公益歷史語境與進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主體價值,培育當代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對于公益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調查問卷為基礎,探究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培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最后在結合前文歸納出培育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具體對策。此次本卷由學生的基本資料和單項選擇及多項選擇組成,共22題。共有180人參與,其中男生78人,女生102人,大學一年級88人,二年級82人,三年級10人,對不同專業和層次的人進行調查的問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全面的反應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培育的狀況。
1.大學生參與互聯網公益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自身對互聯網公益的了解和參與度方面。對于互聯網公益了解程度在問卷題目為“您了解的互聯網公益有哪些?”的問題中,水滴公益、騰訊公益、支付寶微公益和微信里的紅十字會成為大部分同學認識的互聯網公益平臺,可見大學生對于互聯網公益活動有一定的認識。因而在“您通過互聯網公益平臺進行捐贈的頻率是?”,從不捐贈的人數占5.56%,而經常捐贈的人數占6.11%,可知大部分大學生對互聯網公益有一定的關注度并參與其中,這為未來互聯網公益活動打下了基礎,同時,也有同學并未參與過,說明互聯網公益意識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和培養。并且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很少有同學會跟進自己所參與的互聯網公益活動。綜上調查,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培育缺乏系統化、專業化的引導,導致大學生參與互聯網公益活動頻率不高、缺乏積極性和可持續的關注度。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培育的影響。通過調查發現家長受教育的水平也影響著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形成,這些受教育水平更高的家長更愿意參與互聯網公益活動,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地引導作用,從而孩子也愿意參與互聯網公益活動。聯系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且高低水平差距大的狀況,使得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也產生了差距,因而更需要抓緊青年一代的公益精神的培育,讓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培育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互聯網公益平臺環境對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培育的影響。自2014年起,我國互聯網公益平臺迅速增長,很多大型公益組織參與其中,但其運作團隊往往在運作團隊的專業性、規范性、保障性存在問題,而這些直接影響互聯網公益活動的成敗和人民心中的公信力。與此同時,產生了許多借公益之名欺騙人們信任的組織或個人。這使得互聯網公益的信譽得不到保障。因此,對于網上公益平臺的公信力在問卷中的題目為“您對國內互聯網公益平臺的評價是?”,6.67%的同學選擇差,同時,在問及大學生對完善互聯網公益平臺的機制有什么建議時,有大學生提到加強監督,避免出現騙捐行為;有同學提出增加透明度,將資金落實到該用的地方,嚴格抵制欺詐行為的建議;還有建議政府組織一些信譽高的公益組織進行捐款。說明互聯網公益發展的不完善制約著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形成。
學校教育對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培育的影響。互聯網公益活動在高校大學生中尚屬于新生事物,當前高校并沒有鼓勵大學生進行互聯網公益活動的相關激勵措施。因而出現了在大學中,互聯網公益活動大多以社團為主,由學生自發組織,缺少校方的支持和相關專業老師的指導。但是問卷中“您主要參與公益活動的地點在哪里?”僅次于網絡平臺的地點的選擇就是在學校,可見,要加強高校對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和實踐的培育。
2.培育大學生對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對策
當前,我國并沒有建立健全互聯網公益法律體系,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很大程度上也沒有規范的監督與執行等等,所以政府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互聯網公益平臺相關法律,同時,互聯網公益的本質特征,學術界尚缺乏明確、權威的界定,因而相關研究人員應研究公益從最初萌芽到興起再到發展的歷史、探究互聯網公益精神的內涵的實質、指出互聯網公益體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表明一個合格的互聯網公益平臺信息應怎樣發布并及時反饋給資助者······通過系統化的規劃、科學的調查數據和貼合公民建議的研究報告,將互聯網公益的理念、發展基礎、未來走向等等進行整合,那么對于培育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就有了思想基礎。
高校方面通過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綜合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感恩意識進行育,充分發揮對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引導功能,營造充滿公益精神的文化校園。首先,大學生處于價值觀穩定階段,其樹立的價值觀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高校需要重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從而促進公益精神的培育。具體來說,高校可以以“雷鋒日”、“勞動節”為契機,在學校開展價值觀教育活動,不局限于以開講座的形式,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看“失孤”、“唐山大地震”等反應社會弱勢群體的影片,同時,加強與外校的交流,把這些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其次,通過校訓、校報、校歌等載體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這些樂觀向上、不斷創新、堅韌不拔的校園精神,終將引導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發展,凝聚大學生實現自身理想的堅定信念,并鼓勵大學生實現對自己道德品格的完善,推動并發揚公益精神。
高校對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培育不僅僅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公益精神方面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提供制度建設的資源,通過實踐來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全的互聯網公益意識,增強大學生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高校可以開發和利用互聯網公益資源,創新校園公益活動,同時一些社團也可以推進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在大學生活動較為活躍的平臺上積極倡導、宣傳并實踐互聯網公益,例如轉載一些尋人、各大公益網站發布的公益信息,慢慢拓寬大學生互聯網公益視野,同時影響大學生對虛假信息的辨別。畢竟,互聯網公益具有門檻低、傳播快、互動性強的特點,若是大量轉發虛假信息,會對整個網絡環境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大學生作為時代發展的最重要的貯備力量,具有學習能力強、思維新,能夠站在世界潮流的最頂端,是互聯網公益意識傳播和弘揚的重要載體,也是新時期互聯網公益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當大學生參與互聯網公益意識應當是大學生自愿、無償地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始終秉承無私奉獻、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精神時,才會真正的落實公益精神和道德實踐。在問卷中“您未來考慮從事互聯網公益事業嗎?”55%的同學選擇愿意從事互聯網公益事業,而且這些大學生基本對互聯網公益的發展提供了建議,說明我國的互聯網公益事業具有美好的前景。完善大學生互聯網公益意識的培育,不僅可以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還可以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實現自我的完善,而且有利于互聯網環境的改善,從而構建一個團結、美好、互惠互利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卓高生.我國社會公益精神面臨的困境及其培育對策.山東社會科學,2011(3)
[2]王繼勇.建立高校第三方微公益平臺的初步分析[J].經濟視角,2012(5)
[3]劉飛龍;貢太雷.青年大學生網絡公益慈善現狀與對策.《管理觀察家》(2018年第4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8C446。
作者簡介:解玉苗(1999.9--),漢族,江蘇揚州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在讀,研究方向為能源與動力工程(流體機械及其自動控制)。
毛香勤(1998.6--),女,漢族,河南商丘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醫學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