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火阿作
摘?要:小學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開拓思維,鍛煉能力的關鍵時期,對學生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但現實情況卻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低下。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教育工作者們積極探索各種途徑,嘗試各種手段,也是本文即將探究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升途徑
想要提升數學學科教學效率首先要知道教學效率的概念,即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之比,比值越大證明教學效率越高,換句話說就是追求低投入、高收益,是教學理想狀態,也是教師們致力于追求的教學效果,但很少有人做到。這是因為教學活動是一個整體,涉及各種教學因素,一個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率,因此需要教師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關注每個教學環節,發揮各個教學因素的價值,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
一、克服舊觀念,激發學生主體意識
對學生,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不僅是學生學業上的智囊,還是學生靈魂塑造師,讓學生無條件地信賴與依賴。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個體意識萌生,對教師產生了質疑,也有了抵抗心理與行為。如果這個時候教師還恪守舊有的教學觀念,高高在上,“控制”學生的一切行為,不僅讓師生關系緊張,還危害學生長遠發展。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擺脫舊觀念的束縛,接受學生的成長,愿意將課堂讓與學生,逐漸激發學生個體意識,讓學生獲得心理與行為上的滿足,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內容時,教學目標是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按著以往的教學習慣,筆者會帶領學生直達教學主題,學習數學概念并背誦數學公式。但這次筆者擺脫了舊有的教學理念,組織了一場自主學習活動,將課堂讓給了學生。這一新穎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既困惑又新奇,困惑是沒有了教師的引導,同學們不知道如何開展學習,新奇的是缺少了教師的“監督”,大家心理較為放松。就這樣,在筆者的鼓勵下,同學們進入了自主學習中,或獨自一人閱讀教材文本,或與其他學生商討問題,亦或是設計實驗,用數據驗證教材結論……無論大家選擇何種學習方式,筆者都沒有過多的干涉,而是給了學生充足的自由;而同學們在這場自主學習活動中也收獲頗多:滿足了成長的需求,認識到了自身數學基礎,加深了與學生之間的友誼。
二、發揮教材價值,明確課堂教學方向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教材中選錄的數學知識點,設計的教學活動,凸顯的教學重難點都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資源,制定正確、合理的教學方案,防止出現教學方向偏移的情況。
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先研讀了教材文本,在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后明確了教學重難點,即掌握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理解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在此基礎上筆者才制定了一系列教學活動。有時候,出于懶惰心理,筆者沒有進行備課工作,即沒有備教材,導致教學方向偏差,影響教學效率的提升,讓筆者反思教學行為,吸取了失敗的教訓。
三、傳遞學習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教師直接給出學生數學問題的答案不如教授學生學習技巧,因為后者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教師還應該認識到并不是每種方法都適合學生,也不是同一種學習方式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需要教師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引進多種學習方法供同學們挑選,以期能發揮學習方法的價值,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還是以《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為例,教學活動開始后,同學們需要在眾多的圖形中找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提前教授學生方法:習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判斷概念——長方形由四條邊構成、有四個直角且對邊相等;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與長方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條邊相等。習得這一方法后,同學們就提升了判斷的效率與質量。
四、提升教師素養,直接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中重要的價值,即使將課堂讓位與了學生,但他們還肩負著引導者、監督者、組織者和維護者的職責。尤其是擔任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師們,因為學生能力有限,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提出各種想法,或者犯意想不到的錯誤,令教師哭笑不得。但教師素養缺失問題也時有發生:有的教師教學水平有限,無法更好地解答學生的困惑;有的教師消極對待工作,固步自封;還有的教師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見到學不會、聽不懂就會體罰學生,造成學生心靈與肉體的雙重傷害等,上述種種行為影響了教師隊伍的形象,讓學生產生了質疑心理。基于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提升教師素養,規范教師言行舉止,加大評價力度,旨在提升教學效率。
綜上,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問題多多,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上述幾點建議,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肖發長.淺談如何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得高效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3).
[2]蒯艾平.激活數學課堂的按鈕——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文理導航(下旬),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