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
摘?要:科技興國,教育為本。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需要促進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這樣才能夠為國家的建設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鄉村學校相較于城市學校而言,各種條件都不是很好。但鄉村小學的語文教師仍然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讓學生能夠有著更好的發展。筆者也因此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道路上不斷進行研究,并且提出了有效利用鄉村資源、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小組合作進行學習三個策略。
關鍵詞:高效課堂;有效構建;小學語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5%,因而農村的發展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在此過程中,人們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人才是農村發展的保障,教育是農村發展的必要。在此前提下,鄉村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要著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在自己的日常教學中不斷地研究和選擇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策略,并且為學生進行高效課堂的構建。這樣的話,學生也能夠獲益匪淺。
一、有效利用鄉村資源,讓課堂變得趣味化
鄉村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主要是依靠課本教材來對學生展開教學的,這就使得課堂內容變得極為有限,學生學習起來也覺得枯燥和無聊。此時此刻,鄉村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明白一點,鄉村雖然沒有先進的設備,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因而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結合教學內容來進行鄉村資源的搜集,進而讓自己的課堂變得趣味化。這樣的話,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被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也會更加充足。例如:《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一篇以想象為主題的文章,旨在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文章所描述的有些場景在鄉村中是很常見的,如樹、鳥窩、小鴨子等。筆者就在此基礎上去搜集更多的資源,如樹旁邊的花草,夏天在大樹下乘涼的人,見證了人民辛苦勞動的大樹等。為了讓學生對筆者搜集的資源感興趣,筆者就將之變成了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學生所喜歡的動漫人物。在課堂教學的時候,筆者就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一故事講述給了學生聽,由此為學生開闊了思維。此時學生就可以想象自己的鄉村生活,并且展開自己的聯想。接下來筆者就可以讓學生去進行該篇文章的閱讀和學習,學生也因此充滿探究的興趣。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鄉村小學的語文教師總是會將傳授知識作為自己教學的唯一目標,因為他們仍然存在著應試教育思想。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學生無法做到將所學的語文知識學以致用。為此鄉村小學語文教師在創建高效課堂的時候就必須要選擇那些能夠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策略。這樣的話,教師就能夠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培養,由此幫助學生朝著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例如:在進行《火燒云》這一篇文章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會向學生講述火燒云的形成,由此激發學生對火燒云的探究興趣。然后筆者就會讓學生去進行文章的閱讀,并為學生進行閱讀任務的布置,它們分別是:(一)搜集文章的生字并展開學習。(二)了解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三)探究作者的寫作方法和特色。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帶著思考去展開閱讀。筆者會要求學生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答案記錄在紙上,自己則會通過檢查來了解學生是否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閱讀文章中。接下來筆者就會要求學生展開交流和溝通。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能力也能夠得到培養。
三、小組合作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對于鄉村小學的學生而言,父母大都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照顧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因而學生在課后的作業完成情況就不容樂觀,因為他們缺乏了強有力的督促。此時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做出改變,讓作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進而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有一個完美的結束。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學習,并且讓小組成員相互督促,共同完成作業,進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例如:筆者每天為學生所布置的作業量都是很少的,大約10分鐘就能夠完成。因而筆者就會讓學生每天下課多留10分鐘去進行作業的完成。此時筆者就會對學生進行分組,并且讓小組內的每一名學生都有任務在身,如領導能力相對最強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各種活動;學習能力相對最強的學生擔任副組長,負責整個小組學生的學習等。當學生做完作業之后,小組成員之間需要相互檢查,然后將所做的作業交給筆者。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通過作業這一工具來完成鞏固和復習語文知識的目的,他們的學習效率就會有所提高,筆者的教學質量也因此有所保證。
課堂教學活動是鄉村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面對面交流互動的主要渠道,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也多來源于此,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因而鄉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為學生進行高效課堂的構建,這是影響自己教學質量和學習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必須要加以重視。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將這份重視體現在行動中。為此鄉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去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潔群.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方略[J].江西教育,2017(33):48.
[2]賴彩霞.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學周刊,2017(1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