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芬
摘?要: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明確指出,教育的過程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理想的教育狀態是促使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讓學生既能夠在學校生活中實現有效學習,也能在長遠的一生發展過程中受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優化學生的行為習慣,由此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使其自覺減少低效學習行為,由此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本文將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優化學生邊聽邊思習慣、改善學生習題檢驗習慣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優化學生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一直以來,小學數學教學關注的都是學生是否可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活動中掌握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是否能夠按時完成數學作業,但是至于小學生是如何學數學、如何做作業的,教師卻并不重視,而這種忽視行為也讓小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比如,有的學生懶散、消極,有的學生應付差事,有的學生則被動機械等等。久而久之,小學生必然會因此產生無效學習行為,而這就難以實現減負提效改革任務。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重視習慣養成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姿態,使其能夠以最佳狀態學數學,由此提高數學教學效率,讓學生一生受益。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在現代社會中,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備受關注,因為單純積累數學知識并不能保證小學生真正適應現代社會的長遠發展,且只會學、不會用這一現實問題也難以讓小學生真正受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使其形成主體學習意識,讓小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由此改善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值得強調的是,當小學生養成了自主學習習慣之后,那么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小學生單向接受現成知識的學習行為,可促使學生一生受益。
就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學開始之前,為了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筆者就讓本班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新知。由于小學生已經學習過乘法概念,且積累了一定的數學計算經驗,所以他們只要能夠認真閱讀數學教材,全面分析例題所展現的解題思路,就能初步把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與算則。為了讓小學生重視課前預習任務,筆者還設計了一個“小講師”的教學活動,即小學生需在數學課上以“講師”身份講解簡單的數學知識。這就可促使小學生自主參與課前預習活動,使其積極展現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優化學生邊聽邊思習慣
課堂一直都是促使小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分析解題策略的重要場所,但是許多小學生由于課堂知識容量過大而難以跟上教學進度,也由此不得不被動聽講、摘抄筆記,很少展開數學思考,學習行為十分被動,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及時改善小學生的課堂聽講習慣,使其能夠邊聽邊思,既能及時內化教師講解內容,也能及時提出個人疑問,參與課堂問答,使其有意識地把握住數學學習的主動權。
就如在“位置與方向”一課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小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筆者就組織學生玩了一個藏寶游戲,使其自主辨別寶藏方位,由此訓練學生的方位感與空間感。為了完成游戲任務,取得游戲獎勵,本班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認真學習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詞,主動識別了生活中的各個方向。接著,筆者就引導學生學習地圖,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以便讓學生按照地圖去尋找寶藏。待學生完成新知學習任務之后,則可自主參與游戲探究活動,而這就可考查學生的方位意識,可讓學生直接判斷自己是否內化了本課知識。如此,本班學生則會自發展開數學討論,筆者也會及時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惑。
三、改善學生習題檢驗習慣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必要的習題資源是訓練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重要媒介,同時也可促使學生查漏補缺,使其及時反思數學學習效益。但是,由于行為自制力不高,小學生卻很少及時進行習題檢測,也因此會犯一些簡單錯誤。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及時培養小學生的習題檢驗習慣,使其及時訂正錯題、匯總解題經驗,以便逐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就如在“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針對除法算理與算則布置了一定數量的計算題、應用題,學生只要掌握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一課知識,則可正確解題。在本輪作業檢測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按照題號在草稿紙上算數,演示每一道習題的計算順序、列算式的過程,待學生完成解題任務之后,要根據草稿演算挨個檢查解題思路、習題結果,訂正由于粗心馬虎所出現的錯題。如此,則可提高解題質量,更易于使學生形成學習自信。
總而言之,習慣養成教育十分重要,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關鍵活動,同時也是促使小學生形成良好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活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監督學生,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由此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1]車馳明.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現狀及問題分析[J].學周刊,2019(05):145-146.
[2]花曉燕.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索[J].甘肅教育,201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