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曉
摘 要:研究生研究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項關鍵指標,學術型文科類研究生往往因其學歷構成層次多、專業背景多樣、要求彈性大而導致培養難度大。通過思政課改革,以專題研討為主要授課方式,以模擬課題申報為最終考核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
關鍵詞:研究生;研究能力;培養
一、引言
研究生研究能力是衡量高校對研究生的教育質量的一項關鍵指標,同時也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建成高水平的創新型國家。隨著研究生擴招,研究生整體研究能力不強的問題日漸突出,特別是二本類院校學術型研究生,其研究能力弱已經影響到學位論文的撰寫。本文擬從思政課改革角度探討如何提升文科類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二、學術型文科類研究生研究能力現狀分析——以Z高校為例
早在2013年,教育部等部門就聯合發布了《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義》,指出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其創新能力①。培養和提高研究能力成為研究生培養改革的突破口,加強和改進學術型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培養,已成為改革的重要任務。
文科類研究生和理工科類有顯著差異。從知識結構上看,理工科的知識偏線性,沒有前期的積累就無法完成后面的學習;而文科知識偏橫向,彈性大。所以,理工科研究生的學歷背景幾乎都是本科畢業,而文科研究生的學歷背景就比較復雜。第一學歷最低有幼師,有相當一部分是從中專、大專、自學本科考上來的。學科背景多樣,甚至還有技工、護理這些跨度很大的專業。從研究對象看,理工科碩士研究生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研究類型化和物化,能用嚴謹的實驗來發現新的現象提出新的見解,比較具象。文科類碩士研究生面對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思想和社會現象,有著更為復雜的心理和文化背景,其研究的評價標準也更為多變和不確定。因此,文科類碩士研究生面對浩繁的文獻要么心生敬畏,無從下手,要么博覽群書卻不得要領,學術水平難有提高。從培養標準看,理工科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相對明確,實驗過程、實驗數據都是剛性的,沒有就無法寫論文;而文科的則比較有彈性,一般過了復制比檢測,差不多就可以通過。
Z高校是中部省份一所二本類高校,學校文法藝經理工各學科齊全,理工科相對較強。和一本院校相比,二本類高校研究生來源復雜,往往是三本或專科考過來的,程度參差不齊;再者,導師科研經費有限,科研任務不重,對學生的要求也偏低。所以選擇二本院校做調研,具有一定的標本意義。
從生源上看,本屆研究生大多來自三本院?;虮拘N目茖W院,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經濟專業背景的學生因為數學差而選擇考思政或社工法學類專業。
從學習水平看,幾乎所有的學生對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滿,特別是對自己的寫作能力(100%)、學術資料閱讀能力(80%)、發現問題能力(80%)不滿,至于表達能力、資料搜集整理能力、創新能力也都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不滿。八成學生對自己科研能力提升有要求,但對于如何提升,情況并不樂觀。調查發現,只有26%的受訪者表示導師對自己有科研訓練計劃,回答“沒有”和“不清楚”的幾乎對等。在回答最需要獲得哪方面指導時,答案比較分散,但需要讀什么書、如何寫作比例最高。對于已經入學半年的研究生來說,這樣的答案是令人吃驚的。②
結合文獻查閱,了解到國內文科類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多少都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該培養什么樣的研究能力及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培養方案表達籠統,針對性不強。這導致培養方案大而無當,培養標準彈性太大,各校培養的研究生能力差異也很大。
二是缺乏成體系的能力培養課程。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取得應該來自整個課程體系,如有專門應對文獻檢索能力的課程,有針對寫作能力的課程等,涉及研究能力課程應該廣泛覆蓋,使不同學科專業的研究生都能在研究能力課程中獲得提升。調研發現,一些導師在指導學位論文階段還不得不抽出大量精力為學生改病句,指導寫作,搞得導師身心俱憊。因此,學生的研究能力培養必須有專門的課程體系完成。
三、思政課對提升究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所有文科類研究生都要修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這門課內容廣博,涉及領域眾多,幾乎所有文科類研究生都能從中汲取到適合本專業的元素。因此,以此切入點進行嘗試,不但有助于增強研究生的思政課教學效果,還有助于推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思政類課程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途徑主要有如下3種。
(1)課堂途徑。由于思政類課程還是上大課的方式,課堂授課是主要教育途徑,如何有效利用好課堂時間,依然很重要。
(2)內容設計。研究生思政課與本科思政課范圍上基本是重疊的,因此,研究生思政課不能泛泛而談,在內容設計方面一定要有深度,有高度,使之更有挑戰性,創新性和探討性。
(3)課外實踐。社會實踐可以通過觀察社會,了解社會,調查社會,為提升科研能力提供素材和啟迪;科研實踐可以通過參與課題研究,為培養創新精神提供平臺和動力。
基于這些考慮,首先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革,實行專題研討式學習。所謂專題,就是將教材體系轉換成教學體系,根據情況凝練教學內容,設置教學專題,實現課堂教學收益最大化;學習過程,以問題為導向,層層設問,由淺入深,由外而里,直達核心;組織方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問題進行研討,各組的答案最終從多個維度匯成對整個問題的理解。
能否通過課堂學習提升研究能力,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內容取舍,即專題的設置是否具有挑戰性、創新性,這關系著學生是否有興趣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上好思政課提出“八個統一”的要求,為思政課改革指明了方向,意味著任何改革,形式為輔,內容為王。在知識能力提升方面,研究生已經沒多少盲點,如何激發學習興趣、側重能力目標的培養,專題設置是關鍵。二是具有可操作。也就是要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有興趣參與,學習成果具有可觀性,使學生有成就感、獲得感。采用的“教學內容問題導向式,組織形式小組化,學習方式研討式,教師學生、課上與課下協同式”教學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學習目的性不強,學習動力弱的問題。首次嘗試,便有六成學生認為這種方式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③。回應課程思政的大趨勢,對考試環節也進行了改革,要求學生以專業為依托,結合思政課,用模擬科研課題申報方式,完成考核。問題意識是科學研究的起點,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通過模擬申報,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看問題的能力。課題申報通過后,學生要按照預期成果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查資料,研究討論,撰寫研究報告,又鍛煉了文獻檢索能力、資料處理能力及寫作能力;最終以什么形式呈現作品,無論是論文寫作還是紅色網站制作、藝術作品呈現,都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創造能力,收到較好的效果。
這種授課方式具有如下4個特點。一是問題性。學習過程和考核都強調了問題性,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帶著問題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學習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促進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實現研究生“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創新”的有效途徑。二是具有可操作性。文科類知識往往抽象宏觀,具體為問題后,學生學習具有明確目的性,也比較切合學生一貫的學習習慣,實效性較好。三是作品性。學生的研討成果或結課成果都可以物化呈現,無論展示出來的是研究報告還是藝術設計類作品,都給人以切實的收獲感,學生體驗感獲得感較強,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四是合作性。文科專業一般習慣于單打獨斗,而研討式學習則需要同學之間的合作,有利于建立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教學工作,實現教學相長。
四、結論與建議
首先,制訂更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文科類研究生一般跨專業多、學歷層次復雜、學業要求彈性大,學校、學院、導師更要因生施策,制訂更為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并督促落實。
其次,思政課與專業培養方案進行有效對接。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思政課教育和專業培養方案有效對接,將專業培養目標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從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都進行更為科學地設計,共同助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
最后,發揮好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苯處煹乃枷胝螌?、人文素養、知識涵養等直接關系著思政教育效果。思政類教師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編外導師,有機會也有能力發揮指導學生的作用,建議思政類教師都應安排研究生指導工作。
注釋:
①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號)。
②數據來自筆者調查。
③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新華網,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