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化政務環境是提升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欠發達地區政務環境還存在政策執行有偏差、服務質量待提高、工作機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突出工作重點,強化政策落實;規范行政行為,提升服務質量;創新運行機制,提高工作效率;改造系統平臺,提高服務效率等措施來優化政務環境。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政府;政務環境;行政管理
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是政府自身建設成果的集中反映,同時也是一個地方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優化政務環境是彰顯地方競爭力和增強一個地方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更要堅持問題導向,全力破解當前政務環境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為地方經濟騰飛奠定扎實基礎。
一、優化政務環境的意義
政務環境是指影響政府行政行為和行政效能的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的總和,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硬環境主要指工作環境和辦公設施等方面,軟環境主要包括工作制度、審批流程、公務員廉潔從政、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等方面。“優化政務環境就是要通過政府自身的變革,創新服務流程,建立便捷通道,為各類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1]政務環境是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加快推進,當前區域發展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環境的競爭。而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投資者,都越來越多地把一個地方的政務環境作為其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投資項目少,工業發展滯后是當前制約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阻礙其實現后發趕超的重要原因。因此,對廣大欠發達地區而言,優化政務環境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抓政務環境建設就是抓發展機遇。
二、當前欠發達地區政務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廣大經濟欠發達地區始終把優化政務環境作為提升政府形象和地方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來高位推動,各地政務環境得到了很大的優化提升,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但從社會各方面反映的情況來看,當前廣大欠發達地區在改善發展環境特別是優化政務環境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政策執行仍有偏差
在實際工作中,有的部門和單位小集體利益思想嚴重,對黨委政府制定和出臺的政策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就不執行或變相執行,致使一些重點工作推而不動。例如在推進簡政放權過程中,部分單位對國務院和省政府取消、下放、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有利的就爭,將權力把著不放,無利的則推,事中事后監督缺位,“選擇性承接”和“重審批、輕監督”的現象時有發生。又如,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省級政府取消或停征了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但個別地方的極少數單位未按有關規定取消或降低收費,違規收費現象依然存在,增加了企業和群眾的負擔。
(二)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一是政務中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一些地方由于歷史欠賬多,政務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薄弱,政務中心場地狹小,已無法滿足當前政務服務發展的需要。一些職能部門以辦公場地小等理由,未進駐服務中心,進駐的單位雖在政務中心設立審批辦事窗口,但對窗口人員未充分授權,辦理審批事項仍需拿回單位進行審批,導致窗口成了“收發室”“中轉站”,群眾辦事“兩頭跑”等現象仍未得到有效杜絕。
二是群眾辦事屢陷“推拉門”。政府部門職權交叉依然存在,一個審批事項由幾個部門多頭管理,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審批資料不能互通共享,推諉扯皮現象仍有發生。
三是電子政務發展相對滯后。有的單位自有一套電子政務系統,但未與網上政務服務電子監察系統實行數據轉換對接,造成兩套系統重復錄入。有的單位沒有按要求開展網上政務服務工作,審批未在系統內同步運行,存在事后錄入、集中補錄、突擊辦件等情況。
(三)工作機制還需完善
行政體制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部分單位權責不對等,權威性和協調管理能力不強,增加行政協調成本。例如,政務服務中心的社會地位和政策缺乏穩定性,權威性和協調管理能力不強,統籌協調機制亟需建立。政務服務投訴舉報入口較多,但缺乏統一的協調運行機制,各平臺之間自成體系、標準不一、數據不共享,群眾反映渠道不暢、信息不靈、實效性不強。同時,規范政務行為的文件規定較多,但責任追究辦法制定相對滯后,對影響機關效能和損害政務環境的案件處理不快不準不嚴,查究問責力度不大,沒有形成震懾效果,監督體系亟需完善。
三、優化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務環境的基本路徑
經濟欠發達地區優化政務環境要以“辦事簡、效率高、收費少、服務好”為目標,緊緊圍繞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找準工作切入點,著力在強化政策執行、規范行政行為、創新工作機制、健全監督體系、提升系統平臺、加強基礎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全方位優化政務環境,為促進地方經濟后發趕超打下扎實基礎。
(一)突出工作重點,強化政策落實
要堅持突出重點,對落實簡政放權、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和工程建設項目并聯審批、“兩集中、兩到位”等政策(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一次專項督查,對政策(制度)落實不到位的,下發整改通知書,限期進行整改。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從嚴從重追究單位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責任。同時,健要全完善典型通報制度,每月定期通報優化工作動態、電子監察紅黃牌產生情況、各類涉企投訴案件及辦理進度、質量等。大力開展“滿意不滿意單位”測評活動,強化結果運用,加大監督問責力度,以監督促服務,大力提升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各地要加快新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步伐,并盡快啟用,完備政務服務功能。對各行政單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一次全面清理,按照“應進必進”原則,切實推進行政審批事項全面進駐新政務服務中心,努力做到“一站式服務”。
(二)規范行政行為,提升服務質量
一是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積極落實中央和上級政府關于取消、調整和下放事項,大力推行“三清單一目錄”動態管理制度。二是要嚴格落實“兩集中、兩到位”制度,積極探索“雙重管理”新機制,著力打造高效行政服務隊伍,切實解決好群眾辦事“兩頭跑、事難辦”的問題。三是要嚴格落實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全程代辦制”,大力推行重點項目集中審批服務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進展情況,協調解決重大項目推進和審批過程中的有關問題。
(三)創新運行機制,提高工作效率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厘清政府部門職責邊界,有效解決部門權責界限不清、相互推諉等問題。對部門事中事后監管、職責邊界等事項進行清理,使政府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與內設科室之間職責完整貫通,構建起界限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職責體系,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建立健全“環境整治”統籌協調機制,強化政務中心、優化辦等單位工作地位,提升綜合協調能力,推動政務環境建設工作。積極整合12345、12315等投訴受理平臺資源,設立統一的政務咨詢投訴平臺,暢通群眾、企業政務服務反映渠道。完善各類投訴舉報臺賬制度、交辦制度、銷號制度、督辦制度,促進各類投訴高效辦結。加快制定《政務服務違紀違規行為問責辦法》,切實加大問責力度,嚴肅查處影響和損害政務環境的各種違紀違法行為,以此促進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四)改造系統平臺,提高運行效率
大力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實施網上政務服務系統功能的升級改造,強化系統與各業務部門系統對接,打造政務服務“一張網”。要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要,加大對政務服務大數據庫的建設,運用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破政務信息壁壘,促進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實現各部門的政務信息資源互聯互通,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腿,提高辦事效率,節約群眾辦事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推動政務服務事項辦理由實體政務大廳向網上辦事大廳延伸。群眾足不出戶便可通過登錄網上辦事大廳完成審批、辦證、查詢等行政手續,政府工作人員也可通過政務平臺進行網絡辦公,真正實現政府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給群眾方便。”[2]
參考文獻:
[1]王建國.營造便利高效的政務環境[N].河南日報,2019-04-26.
[2]梁貞.打造高效務實政務環境[N].黑龍江日報,2019-12-23.
作者簡介:吳勝鋒(1982—),男,湖南益陽人,碩士研究生,公共管理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