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花 馬學海
摘 要: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文化建設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高職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重要人才,引導其在傳統文化中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激發愛國熱情,培養健全人格,提高整體素質,進一步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是我國穩定發展的可靠保證之一。高校要想加強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教育中的作用,應以文化知識為輔助來制定人文素養教育方案,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這對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教育有著深遠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整個民族的未來息息相關,將我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當今社會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我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高全民整體文明程度。因此,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道德禮儀、精神風貌,用當今的時代特征為標準進行創新,以此促進高職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其歷史意義非常深遠。
一、目前高職傳統文化教育狀況
高職生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目前高職生文化素養的整體情況而言,情況不容樂觀。隨著教育理念與方式的轉變,當前高職學校辦學的主要理念主要是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技能教育。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重技能,輕知識;重應用,輕理論;重專業,輕人文。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多年前就開設了人文素養課,收效也比較明顯,但是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那就是對高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仍然是以知識教育為主,人文教育還是沒有集中到傳統文化教育上來。
大部分高職生文化底子差,知識積累不夠,缺乏文化自信,過分重視技能學習,忽視人文精神,甚至出現了民族文化認同感弱化,世俗文化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了較深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熱衷于游戲產品、網絡小說等快餐文化。導致學生在人文科學素養、人格養成、職業道德和思想品質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部分學生缺乏責任感,沒有擔當精神,對未來沒有比較長遠的規劃,對生活缺乏自信,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重視傳統文化,激發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內在優秀基因進行滲透教育,對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起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價值觀、人性精神。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泉。傳統文化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由于擁有心靈的體悟,它又永遠是感性的、新鮮的中國文化深處的靈魂,是詩意背后的情感世界和價值觀的體現。
高職生必須建立精神價值,反思自己的內心世界,激發愛國熱情,進一步使自己的心境更為開闊,性情更為豁達,人生更為深刻,生命更有價值,以滿足精神的追求,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三、普及傳統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發生變化,由單一的專業能力要求向對人品、溝通能力、適應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健全人格的要求轉變。
這些能力的培養,恰恰可以在傳統文化中得以體現。一方面傳統文化能夠增強高職生的知識素養,一方面能塑造他們的意志品質,對提高高職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能夠鼓勵高職生不斷汲取我國優秀文化,打造高尚的思想境界,重塑完美人格修養,這將是我國建設事業順利發展的有力保障。
傳統文化是培養高職生健全人格的有效載體。要培養高職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就應該倡導高職生盡可能多的接觸我國文化精品,不斷理解其中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學習優秀知識分子憂國傷時的家國情懷,民族英雄建功立業的偉大志向,引導高職生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從傳統文化中品味精神,錘煉情操,塑造人格。
四、挖掘傳統文化,增強責任感
研究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面向公眾,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度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堅持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類優秀精神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在于全面發展民族的理想人格,在于塑造和肯定個人的意志品質,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在個人層面上有利于加強修養,提升境界;在社會層面上有助于打造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石,永遠是我們,尤其是青年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柱和動力保障。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加以創新,保持優秀的文化傳統,既是經濟建設的需要,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中華民族奮斗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至今依然展現著強大的活力,這也是高職院校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養分。深入挖掘文化精髓,弘揚傳統美德,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五、多方入手,探尋教育途徑
高職生是我國各項建設事業的重要人才的組成部分,是社會和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建設力量。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宣傳民族振興,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整體提高。因此,要多渠道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使高職生學習和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強化文化自信。
首先,營造環境,積極引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不能脫離具體的學習生活環境。高職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思維情感易變,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學校要積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引導他們學習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高職院校要努力創造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環境。國家要通過報刊雜志,網絡傳媒等渠道重視宣傳引導,加強高職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社會要為高職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上下聯動,形成立體育人價值,保障和促進高職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健康發展。
高職院校應在環境育人上下功夫,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打造校園建筑藝術,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大學生活動中心或者建造人文景觀,打造精品大學生社團,教育學生追求積極健康的文化生活,營造濃郁文化氣息,讓校園承載環境育人的功能。
其次,重視宣傳,強化教育。用高職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宣傳,引導高職生學習文化知識,充分發掘傳統文化內涵,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借助特殊紀念日、傳統節日,打造精品活動,以專業為支點,設立技能文化節或藝術文化節,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加強文化教育。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自覺學習、樂于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
最后,不斷探索,開展活動。積極發揮校園內在文化的導向、輻射作用。學校要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積極探索路子、積累經驗。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傳統詩詞朗誦會、對詩會等,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開展文化教育。
六、結語
高職院校要不斷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應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來抓。運用歷史文化觀,認真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勇擔教育的歷史重任,重建傳承優秀文化平臺,應以文化知識為輔助來制定人文素養教育方案,不斷增強高職生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力和感召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清淮,朱玖.中國文化史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2]龍榆生.宋代之民族詞人[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3]孔鍵,李放.溫古知今[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
[4]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85.
[5]靳義亭.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基金項目:平涼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PLXJ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