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質疑是經過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問,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問,進行釋疑是思維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現。質疑不僅是思維的開始,質疑往往還是成功的開始。
關鍵詞:質疑能力;物理教學;培養策略:引發質疑
學生一旦提出了某個問題,產生解決它的欲望,就形成了“問題意識”,就能夠更敏銳地感受和覺察與該問題有關的信息,使其注意力具有明顯的指向性與選擇性,能有效激勵他通過自主分析懇考探索來解決問題。
一、 質疑能力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的全面創新思維能力成為教學的重點,質疑能力同樣是一種綜合素質、一種科學素養。質疑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是獲得真知的必要步驟。愛園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有“發明千千萬萬,起點總是一問”的感嘆。從人類的認識發展規律看,任何科學發明與創造往往都是從質疑開始,例如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伽利略對此提出質疑,指出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時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后經過牛頓進一步研究,總結出了牛頓運動定律,從而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又如當愛因斯坦看到洛侖茲等人依據牛頓的時空規研究電動力學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后,對牛頓的時空觀大膽質疑,并提出了相對論時空觀,從而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質疑能力是多么重要。難怪愛國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央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字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海森堡也曾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對此也深有體會:“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自己會不會提出問題。”由此可見,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質疑的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質疑能力的培養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現行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在倡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今天,各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如開放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等。它們的根本目的都是設法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進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創新的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 物理質疑能力的培養策略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教給學生進行質疑的基本方法,才能盡陜地提高掌生的質疑能力。在質疑過程中,教師既要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創設問題情境,悉心愛護學生主動發問的積極性,使學生敢于質疑;更要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邊讀邊思邊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予以肯定,并及時讓它展示自己的思索和提問的過程,使學生善于質疑。質疑緣于認知和思維的矛盾、困惑或對自己的新想法、觀點尋求確認的期待,因為它們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懸而未決又必須解決的狀態。利用課堂這個教學主陣地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尋找一些具體途徑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利用學生理解誤區引導學生質疑
在物理教學中有很多物理概念學生并不能深入理解。學生在死記概念的基礎上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產生疑問,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抓住這種關鍵時刻,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思考,深入理解物理問題。摩擦力的方向往往是學生難以判斷的,學生在“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的趨勢”存在理解誤區。例如:人從一個斜面上加速跑下,若要保持光滑斜面上的木板保持靜止,人和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學生回答:“人相對斜面加速跑下,他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與他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馬上就有學生質疑:“木板著要保持靜止,必定受到人對木板的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與人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人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很多概念模糊的學生皺起了眉頭,也有些學生開始爭論。抓莊這樣一個常規的錯誤,讓學生充分質疑,不但能夠徹底解決學生對摩擦力方向的理解,而且加強了學生的辨證思維方式。
(二)合理論證引發質疑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總是覺得自己經過了詳細的論證,可是沒有得到正確的結果,產生了疑惑,并合理質疑。利用物理知識間的因果關系來思考,能使許多被“正常化”的物理事件再次遭到質疑。比如水平拋出一個小球,繩子繃直以后小球做圓周運動,求小球到達最低點所具有的速度。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都經過詳細的論證:首先小球做平拋運動,繩子繃直后小球受到拉力和重力作用,拉力不做功,整個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機械能守恒。看似嚴整的分析過程,卻隱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讓學生按照整個過程機械能守恒的思路將解題過程寫在黑板上,然后又將正確的解題過程寫在黑板上。學生馬上質疑:“老師,你沿繩子方向上的速度怎么突然消失了”。學生看似合理的推導往往是“想當然”的,習慣于運用機械能守恒來解決常規問題,碰到一些特殊問題則出現了錯誤。通過類似問題的鍛煉,加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培養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合理質疑。
(三)課題研修活動過程中引導質疑
自古就有“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認為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答疑問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學生課題研究活動中,作為教師應當適當引導學生產生疑問,當學生不知道質疑的時候,引發學生質疑。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的課題研究活動后,學生給我提交報告說: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很顯然學生只是簡單的依據課本所學到的內容,像完成任務一樣給我提交了這樣一個結果,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時候我就引導學生“你有試過很光滑的情況嗎?”學生在我的提示下又進行了研究,之后跑過來高興地告訴我“老師,教科書是錯誤的,我在光滑的玻璃上用光滑的小車做實驗發現,摩擦力反倒增大了。是什么原因呢?”通過引導學生逐漸進入到問題的實質,在經過自己切身體會之后學生的質疑才是最珍貴的,在長期不斷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質疑能力必將得到提高。
作者簡介:
孫取玲,四川省廣元市,四川省旺蒼東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