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越來越多的紙媒讀者“轉場”,邁入了“讀屏”時代。本文從全媒體時代黨報記者面臨的挑戰入手,分析了黨報記者在全媒體實踐中的不足,并提出四點對策,從而提升全媒體時代的職業素養,積極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大潮。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黨報記者;職業素養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隨著以“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為代表的全媒體時代撲面而來,媒體深度融合也按下了快進鍵。面對全媒體時代的挑戰,黨報記者要肩負起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時俱進,克服媒體轉型陣痛期,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大膽探索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用生動實踐回答好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課題。
一、黨報記者在全媒體實踐中暴露的不足
(一)本領恐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互聯網普及率達61.2%。[1]這意味著,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越來越多的受眾,邁入了“讀屏”時代。
從過去掌握適應紙媒需求的新聞采寫、圖片拍攝技能即可,到如今還需掌握視頻拍攝、視頻剪輯、網絡直播等全媒體平臺采編技能:從當天新聞第二天見報,到當天新聞即時見報;從報紙平面呈現到“報、網、微、端”立體呈現……這對于習慣了傳統紙媒傳播方式的黨報記者來說,無疑是個挑戰。當前,不少黨報記者對于全媒體傳播新技能的學習,還沒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還有畏難情緒,造成了全媒體時代的“本領恐慌”。
(二)作風不實
全媒體時代,新聞更是“易碎品”。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早一秒發布,就能在媒體競爭中更勝一籌。在“求快”的壓力下,一些記者,忽視了“撲下身子、沉下心來、扎根基層”的優良作風,有的過份依賴通訊員提供的素材;有的僅通過電話、微信等遠程采訪;有的即使到了新聞現場,也只是匆匆浮于表面了解情況,缺乏深入挖掘……如此一來,所采寫的新聞必然缺乏溫度、深度,不接地氣,甚至很容易被紛繁復雜的表面信息所蒙騙,為虛假新聞的產生滋生了土壤。作為主流媒體的踐行者,黨報記者更要帶頭轉作風改文風,腳踏實地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三)信心不足
當前,不少傳統媒體在試水全媒體改革的過程中,遇到了媒體轉型的陣痛期。在困難面前,一些新聞工作者對全媒體轉型信心不足,缺乏克難求進的斗志。一些優秀的新聞人才受到媒體“唱衰論”的影響,選擇轉行,造成人才流失。殊不知,有“危”便有“機”,只有堅定信心,緊趕快上,才能在全媒體發展大潮中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二、四大方面提升黨報記者職業素養
(一)涵養政治素養
“黨媒姓黨”,作為一名黨報記者,要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勇立潮頭,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在全媒體時代,每天海量信息鋪天蓋地,真偽并存。這個時候,更需要有“定音鼓”的主流聲音,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而作為主流媒體的黨報責無旁貸。因此,黨報記者更要有責任、擔當意識,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練就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一方面,要引導群眾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明辨是非、去偽存真。另一方面,要當好黨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把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宣傳好、闡釋好、落實好。
做勇立潮頭的嘹望者。著名報人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嘹望者。”這就意味著,黨報記者要有敏銳的新聞“嗅覺”,敢為人先,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鼓與呼。例如:1992年2月至3月間,深圳特區報發表了“猴年八評”和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率先報道了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精神,向全國傳遞新一輪改革開放訊息,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二)堅守職業道德
百行以德為首。2019年12月15日,第四次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向社會公布。作為全媒體時代的黨報記者,要堅決貫徹《準則》相關要求,堅守職業底線,涵養高尚情懷和道德情操。
要加強作風建設。新聞記者是社會的良心,在新聞采訪報道中,要堅決杜絕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著名報人范敬宜說過,“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黨報記者要腳踏實地深入基層,察實情、說實話,做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與此同時,要常懷律己之心,堅守道德底線,堅決抵制有償新聞,做引領時代、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
加強人文關懷。在采訪報道中,要時刻謹記“以人為本”,尊重、關愛采訪對象,保護其隱私,給予其人文關懷。例如,在災難性事件的采訪過程中,要注意采訪的方式方法,不要冷漠地揭采訪對象的傷疤,更不能為了博取眼球效應而侵犯采訪對象的個人隱私。在圖片的拍攝中,要尊重生命、尊重受害者及家屬,不要拍攝過于血腥、暴力的場景,避免對受害者及家屬造成第二次傷害。此外,要積極發掘、采寫“真善美”的作品,傳遞正能量,杜絕新聞內容低俗化。
(三)磨練全媒體業務能力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黨報黨刊要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發展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各類新媒體,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2]作為全媒體時代的黨報記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全媒體業務素養。
成為運用全媒體傳播技術的行家里手。要主動學習視頻拍攝、視頻剪輯、網絡直播主持、直播腳本寫作等全媒體傳播新技能,磨練出十八般武藝,成為“全媒化”“復合型”媒體人才。
打造“端網速度”“紙媒深度”。全媒體時代將傳統報紙以24小時為周期的新聞生產模式,提速為即時傳播,這就要求黨報記者要主動適應“先網后報”“移動優先”的傳播規律。例如,記者在新聞采訪現場,首先要按照新媒體“短、鮮、活”的發稿特點,速發文、圖、視頻到本報APP等新媒體平臺,“快”搶市場。之后,再按照紙媒的傳播特點,詳細、生動地將采寫的新聞呈現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實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傳播”,讓新聞產品更快更新穎更立體,動、靜兩相宜。值得一提的是,對于一些重大的動態活動、突發事件,可推出“網絡現場直播+短視頻+報紙系列報道”等大規模的融媒體策劃,從而達到更出彩的宣傳效果。。
(四)提高心理素質
新聞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任務重,再加上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給新聞記者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學會科學地緩解職業壓力,克服焦慮情緒,提升心理素質。與此同時,面對全媒體轉型過程中帶來的陣痛,黨報記者要勇于打破固有的傳統思維,從“不愿改變”到“我要改變”,相信職業前景,守正創新,加快跟上全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
結語
全媒體建設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作為黨報記者,我們只有在全媒體轉型中搶抓機遇、躬身實踐、錘煉全方位職業素養,才能不昕增強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努力推動媒體融合的跨越式發展,成為一名合格的全媒體新聞工作者。
參考文獻:
[1]李政葳,姚坤森.《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N].《光明日報》,2019年08月31日05版
[2]人民日報北京1月25日電.《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19年01月26日01版
【作者簡介】張爽,深圳市寶安日報社寶安新聞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