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躍
摘? 要:關于對檔案休閑利用的質疑,本文認為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憲法》和《人權法案》等最珍貴的檔案并不是休閑利用的個案,而是經典個案;檔案的本質特性、檔案的憑證價值與檔案的休閑利用并不對立;檔案的休閑利用屬于檔案的普遍利用,體現的是檔案的情感價值和情感作用。檔案的情感價值和情感作用屬于檔案的一般價值和一般作用,與檔案的憑證價值和憑證作用并不矛盾。
關鍵詞:檔案;休閑利用;憑證價值;情感價值;情感作用
2000年第14屆國際檔案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主報告《檔案在休閑社會中的作用》“對檔案休閑利用服務展開集中研討”,被我國檔案界認為“是國際檔案界形成休閑利用觀的起點”。[1]但劉東斌、吳雁平兩位同志撰寫了《對“檔案休閑”利用的質疑——以美國國家檔案館為例》[2](以下簡稱《質疑》)一文,對檔案的休閑利用提出質疑,認為吸引上百萬公眾參觀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憲法》和《人權法案》“是個個案”“個案不能代表全部,個性不能代表普遍性”“檔案的本質特性決定檔案沒有休閑的‘基因”“檔案的憑證價值亦決定檔案沒有休閑的‘基因”“所謂的檔案休閑就是一個‘噱頭,已經遠離檔案記憶備忘的本質”。筆者認為,《質疑》的這些認識是值得探討的。
1 參觀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憲法》和《人權法案》是休閑利用的個案嗎?
《質疑》以美國國家檔案館為例對檔案休閑利用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認為吸引上百萬公眾參觀的是“美國《獨立宣言》《憲法》和《人權法案》等最珍貴的文件”,“就‘上百萬人被吸引前來參觀來說,并不能讓人體會到‘大眾休閑檔案的意味,因為‘參觀并不等于‘休閑檔案,這里就姑且將‘參觀等同于‘休閑”。既然“參觀”檔案并不等于“休閑”檔案,那么就不宜姑且將“參觀”等同于“休閑”,就不宜將參觀檔案的人數作為檔案休閑利用的人數,就不宜以美國國家檔案館為例對檔案的休閑利用進行質疑。既然《質疑》將“參觀”檔案認可為“休閑”檔案,那么無異于承認了檔案是可以休閑利用的。
但《質疑》又認為“個案是不能代表全部的,而個案得出的結論,只是個性而不是普遍性。對于‘檔案休閑的個案來說,是不能得出普遍性的規律的”。即使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憲法》和《人權法案》是個個案,那么也否定不了檔案具有休閑利用的性質,畢竟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如果能夠證實國外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普遍存在著檔案休閑利用的實踐,如果我國也有檔案休閑利用的實踐,那么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說檔案的休閑利用是一種普遍性的規律。
其實,國外檔案館檔案休閑利用較為普遍。“在國外檔案館的館藏中,與個人有關的資料相對較多,如教會文件、私人手稿、出生記錄、去世記錄、婚姻記錄、族譜記錄、移民資料、土地買賣契約。這些檔案是利用者經常查閱利用的對象,占整個查閱數50%以上。豐富的館藏是休閑利用的基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均依托豐富館藏開展休閑利用服務實踐,成效明顯。”[3]“在墨西哥,到檔案館參觀的中小學生說:‘老師說,我們教科書的故事都來自這里,我們是來印證一下的。”[4]“就目前而言,休閑利用只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了初步有效的開展,以法國、西班牙等西歐國家,美國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代表。”[5]就我國而言,“檔案休閑利用服務的實現形式由于方式單一,缺乏一定的互動性、娛樂性,大多以圖片展覽、閱讀式的服務為主,主題大都注重檔案學術專業性功能”,盡管“整體吸引力較差,休閑利用氛圍較薄弱”,[6]但不能因此而否認我國檔案休閑利用的實踐。國內外這類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可見,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憲法》和《人權法案》并不是檔案休閑利用的一個個案。如果稱為個案的話,可以說是檔案休閑利用最為經典的一個個案。
2 檔案的本質特性決定了檔案利用得越少越好以及檔案沒有休閑的“基因”嗎?
《質疑》對中外檔案定義的歷史作了簡要的梳理,“可以看到‘保存備查的功能在檔案定義中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這都說明檔案是為‘保存備查而存在的。‘保存備查是什么,‘保存備查的實質是記憶備忘,可以說記憶備忘是檔案的本質,檔案是記憶備忘的工具”。這一認識是無可爭議的。但由此而延伸出來的認識就值得推敲了:“記憶備忘的工具說明檔案是‘備用品,并不是常用品。”“檔案的這種‘保存備查的‘備用品特征就決定了利用得越少越好,而且這種利用大都是被動地被利用。并且決定了檔案根本就沒有休閑的‘基因。”
《質疑》的觀點很明確,“對于檔案這種‘備用品來說,‘備用就是不是常用,用也是偶爾用”。意思是,檔案保存備查都是不常用或偶爾用,就是利用得越少越好,更不用說檔案的休閑利用了。
這一認識的不足在于,將檔案的保存備查簡單地理解為不常用或偶爾用,就是利用得越少越好。為了增加說服力,《質疑》引用了學者的說法作為論據:“正如有的學者說的那樣:‘養檔千日,用在一朝。顯然,‘養檔千日,用在一朝重心在‘養檔上,也就是檔案的‘備上。‘養檔千日,用在一朝表明檔案館檔案是不經常被利用的。”這里的引用是片面的,該學者完整的表述是這樣的:“事實上,檔案館保存的檔案,因其數量大,再加上工作上的原因,有許多有價值的檔案尚未被利用,其價值還未得到實現。常言說,‘養軍千日,用在一時,我們也可以說,‘養檔千日,用在一朝,許多有價值的檔案有待人們去挖掘,等待人們去利用。”[7]由此可見,“養檔千日,用在一朝”的重心不在“養檔”上,也不在檔案的“備”上,而是在“檔案有待人們去挖掘,等待人們去利用”上。
不可否認,我們可以將檔案理解為“保存備查”的“備用品”,但這一特點并不是決定了利用得越少越好。“宏觀而言,檔案容納包含了天文、地理、歷史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微觀而言,檔案記述了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特定實踐,具有大量原始的、具體的、豐富的、詳細的寶貴資料。因此,檔案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和社會作用。”[8]檔案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和社會作用決定了檔案需要保存下來以備查考利用。我們花費那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將檔案保存起來的最終目的卻是利用得越少越好,這是解釋不通的。檔案利用得越少越好絕不是我們保存檔案的目的和動力。很多國家對檔案進行立法,以法律形式確保檔案的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我國的《檔案法》第五條明確規定檔案工作的目的是“便于社會各方面的利用”。便于社會各方面的利用,自然包括檔案的休閑利用。
檔案利用得越少越好這一認識,究其根源,與我國歷史上的長期以來的“重藏輕用”觀念有關。“在我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檔案的開發利用較以前取得了一定進步。可是,在具體進行檔案利用時,還是對檔案的保密性進行了過分的強調,檔案部門‘重保管,輕利用、過分重視檔案保密性的傳統使得檔案和檔案工作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檔案部門被確定為‘保密重地,這使得普通人對檔案利用望而卻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利用檔案的需要,人們決不會、也不敢跨進檔案館的大門,更談不上到檔案館參觀‘休閑了。”[9]
就國外而言,如“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都認為,若是檔案不能被人們廣泛利用,那么這些檔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活力。因此,只有對檔案進行廣泛而大量的利用,才能夠體現出檔案存在的作用,才能讓檔案管理人員體現出其自身工作的價值”[10]。美國之所以“歷來強調以用為主”,是由于“檔案是國家財產的一部分,因而也就意味著它屬于全體人民,應讓人民無條件地加以利用”[11]。
可見,依據檔案的本質特性是“保存備查”的“備用品”,從而得出檔案利用得越少越好、檔案沒有休閑“基因”的結論,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
3 檔案的憑證價值決定了檔案沒有休閑的“基因”嗎?
《質疑》認為:“檔案正是以其具有憑證價值而立足于文獻之林。”“檔案憑證價值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少,即利用得越少越好。”“而且,其利用一般也就是一次足矣,沒必要反復利用。”這些認識乍一看沒有問題,仔細分析卻值得推敲。檔案的憑證價值的確沒有必要反復利用,但檔案的價值只有憑證價值嗎?檔案的憑證價值與檔案的休閑利用是對立的嗎?是水火不相容的嗎?
其實,《質疑》也認為:“對于檔案價值來說,有著多種多樣的形態,或者說其價值是多元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檔案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價值是憑證價值。”不可否認,檔案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價值是憑證價值,但既然檔案價值是多元的,檔案除了憑證價值外,還有參考價值。檔案的利用除了在工作中可作為依據外,還可以作為工作參考,還可以作為學術利用以及其他利用。檔案的利用不可能具有唯一性,僅僅具有憑證價值。
我們通常理解的檔案利用,是指“為研究或解決問題而使用檔案,機關和組織以及公民為某一個具體問題,使用檔案館或檔案室保存的檔案”[12]。但現實中也存在不為研究或解決問題而使用檔案的情況。根據全國檔案事業統計年報數據,2017—2018年度,全國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舉辦檔案展覽6362個,接待參觀者1033.7萬人次”[13]。目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總數達到47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新時期檔案館‘五位一體功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4]。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普遍設立檔案展覽廳,參觀者通過瀏覽檔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檔案成為宣傳教育的生動素材。“檔案的這種利用形式,沒有任何物質的成果,只是滿足人們的某種精神要求。”[15]諸如參觀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憲法》和《人權法案》、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與研究或解決問題的檔案利用無關,這就屬于檔案的休閑利用。
檔案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價值是憑證價值,這是無疑的。但畢竟檔案的價值具有多元性,“檔案價值多元性,是指一種特定的檔案具有多方面的功用”“這是因為檔案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有多方面的聯系。”[16]我們不能因為檔案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價值是憑證價值、最主要和核心的作用是憑證作用,就否定檔案具有一般價值和一般作用。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檔案和檔案工作的一切其他作用實際上都是從這種最本質的作用在結合實際的用途中派生出來的”[17]。
4 檔案休閑利用不宜否定的原因
4.1從檔案的價值和作用角度看,檔案休閑利用體現檔案的情感價值和情感作用。《質疑》認為,檔案價值是多元的,但檔案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價值是憑證價值。其實,檔案的價值可分為主要(或核心)價值和次要(或一般)價值,合理的劃分則是將檔案的價值分為基本價值和一般價值。檔案的憑證價值是基本價值,檔案的參考價值則是一般價值。檔案的憑證價值和參考價值主要是從工作角度去認識的。同樣,從檔案作用角度,可以分為檔案的基本作用和一般作用。很顯然,檔案的休閑利用體現的就是檔案的一般價值和一般作用。
目前,我國檔案界已經對檔案情感價值和情感作用進行了探討。“檔案在未來休閑社會中或滿足人們研究歷史的學術需要,或滿足人們獵奇休閑的文化需要,或滿足人們追溯過去尋根探源的情感需要,如此等等,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18]
檔案學者丁海斌等主編的《檔案學概論》認為,檔案的基本作用除了憑證作用和參考作用外,還有情感作用。“檔案作為原始記錄還寄托著人類的情感。……我們不論以什么目的去查閱檔案,當我們面對它時,總會有一定的情感反應。這些情感反應包括:神秘的、崇敬的,回味的、回憶的,美感的、欣賞的,悲傷的、厭惡的,喜悅的、興奮的,等等。”并把“檔案的情感價值分為期待性情感和感受性情感。檔案利用者多表現為期待性情感,檔案展覽的參觀者多表現為感受性情感”[19]。由此,參觀檔案之類的檔案休閑利用便有了非常合理的解釋:它體現的是檔案的情感價值和情感作用,屬于檔案的一般價值和一般作用。
4.2從檔案利用角度看,檔案的休閑利用屬于檔案的普遍利用。1980年召開的第9屆國際檔案大會,“在深入研討了各國檔案利用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把檔案利用劃分為學術利用、實際利用和普遍利用三種類型”[20]。檔案的學術利用、實際利用字面意思非常清楚,簡單說就是為學術研究、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利用檔案。很顯然,這兩種檔案利用與檔案的休閑利用無關。有人把檔案的普遍利用解釋為“就是向廣大的公民開放檔案。其特點是:①利用目的是查找資料;②利用者多是不熟悉檔案館的普通公民”[21]。按照這種理解,檔案的普遍利用依然與檔案的休閑利用無關。其實,這種解釋有望文生義之嫌。檔案的普遍利用就是指到檔案館查找資料嗎?不熟悉檔案館的普通公民的利用才是普遍利用嗎?對檔案普遍利用也有較為合理的理解,即:“檔案利用類型。檔案館向普通公民提供的一種主動服務。能促使檔案文化資源為更多的公民所用,并宣傳檔案和提高檔案館的知名度。主要形式有檔案博物館、檔案展覽、教育活動、出版活動等。”[22]“普遍利用還可以從檔案館的角度出發,為教育人民,提高人民對檔案工作的認識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目的普及式的利用,可以通過檔案展覽、檔案博物館、報告會、宣傳媒介、出版物等多種形式來進行。”[23]“普遍利用的用戶對象大多數是普通民眾,他們的利用目的多種多樣,包括了解知識、滿足興趣甚至休閑。”[24]既然檔案的普遍利用包括檔案展覽等形式,那么檔案的休閑利用則無疑屬于檔案的普遍利用。
參考文獻:
[1]黃霄羽.國外檔案利用服務社會化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特點[J].檔案學通訊,2010(6):41-44.
[2]劉東斌,吳雁平.對“檔案休閑”利用的質疑——以美國國家檔案館為例[J].檔案管理,2020(2):110-113.
[3][9][10][11][24]張會超.檔案開發利用教程[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4:48、45、44、45、46.
[4]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8.
[5]尹巧巧.檔案休閑——離我們有多遠[J].湖北檔案,2012(10):18-20.
[6]李勤.中英檔案休閑利用服務比較研究[J].辦公自動化雜志2019(6):51-55,64.
[7][16]丁永奎,國家檔案局.檔案學概述[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5:23、25.
[8]劉永.檔案學概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30.
[12]潘玉民.檔案法學基礎[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226.
[13]侯朝宣.立法助推我國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人大,2020(4):52.
[14]管先海,李興利整理.檔案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J].檔案管理,2020(1):95-96.
[15]杜長安,李洪.檔案工作 走近人民[J].檔案學通訊,2000(2):48-51.
[17]吳寶康.檔案學理論與歷史初探[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355.
[18]謝凌奕.檔案與休閑[J].檔案學通訊,2000(5):17-18.
[19]丁海斌,方鳴,陳永生.檔案學概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77.
[20][23]粟舜英.世界檔案工作[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176、177.
[21]劉洪波.煤炭檔案工作實務[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9:217.
[22]夏征農,陳至立.大辭海·文化、新聞出版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314.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來稿日期: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