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之中數學練習必不可少,數學練習作為一種基本教學方式,其對體現學習活動的組織性、目的性以及指導性意義重大,老師需要通過數學練習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保證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另外,通過對學生數學練習情況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具體的教學進度,進而為后期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依據,及時調整以及改革教學策略。長期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一部分老師過于注重基礎性教學,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基本技能的提升以及基礎知識的學習上,無視習題演練的大力落實,最終導致學生對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在理解上出現了偏差,難以實現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對此,為了避免這一不足,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關注數學練習的大力落實,明確數學練習題的設計要求,保障這一教學板塊的時效性,提高習題設計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的體現數學練習的指導作用,實現學生數學學習成績以及綜合素養的穩定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設計;實效性;提高策略
一、 引言
數學是小學教育教學階段中的基礎性學科,這門學科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比較明顯,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為了保障學生對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有一個深刻的認知,老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的恰當引導,以習題練習為依據,勤于習題演練,重視系統訓練,強調精講多練。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盡量避免數學教學流于形式。其中數學練習題的設計對老師的要求較高,數學老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了解不同教學板塊中的重點以及難點,針對性的設計不同的練習題,通過練習題來鞏固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保障教育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應用。
二、 小學數學課堂數學練習題設計現狀
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保障學生能夠對數學這門學科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及理解,許多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以設計數學練習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在題目解答以及分析的過程之中鞏固個人所學習的知識,提高個人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水平。但是結合相關理論分析以及實踐調查不難發現,長期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一部分小學數學老師在設計練習題的過程之中出現了方向以及思維上的偏差,難以充分體現數學練習題的重要指導作用,學生疲于應付老師所布置的作業,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多且雜,難以體現一定的層次性以及針對性,學生在練習題解答的過程之中出現了消極情緒以及負面心理,實質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同時數學練習題的質量也停滯不前。
(一)設計形式單一及傳統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的學習難度偏高,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小學生的人生閱歷不足,邏輯思維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升,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之中,一些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往往會產生消極應對的情緒及心理。為了避免這一不足,老師需要注重數學練習題的合理設計,以創造性的習題練習方式為依據,保障學生在個人學習興趣的引導之下主動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但是有一部分數學老師將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課堂教學上,無視課后習題以及課堂習題的有效設計,直接以原有的舊教材為依據讓學生完成數學練習,沒有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創造性的設計數學習題,實質的設計形式非常的單一和傳統。與老教材相比,新課程的練習題在題材選擇以及敘述方式上有了較大的改變,習題量不斷減少,老師的設計空間越來越大,能夠給予老師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并充分體現數學練習的指導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時,有的老師為了抓教學進度,忽略了練習設計工作的大力落實,嚴格按照課本之中的練習安排進行簡單的劃分,另外有一部分老師直接以課外習題的為依據進行層次劃分,通過邊做邊講來引導學生完成這一教育教學環節的任務,學生在習題練習的過程中非常的呆板,難以產生自主學習的意愿。
(二)過于關注反復歸類訓練
在設計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題的過程之中,有的老師還沒有擺脫題海戰術的束縛,往往將反復大量的訓練作為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手段,過于注重解題技能技巧的分析以及操練,要求學生完成反復規律訓練,沒有對不同類型的題目進行解法的多元化分析以及研究,學生的解析思路非常局限,形成了較為明顯的解題定勢,難以結合個人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實現舉一反三和靈活應用及調整。其中反復歸類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解題經驗,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無法拓展學生的視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也停滯不前,長此以往就會嚴重束縛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導致數學練習題教學板塊難以發揮相應的作用及優勢。
(三)忽視學生的解題過程
長期傳統的應試教育導致一部分數學老師在設計數學練習題的過程之中只關注最終的解題答案,無視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真實表現以及思考過程,老師所布置的作業量太大,嚴重超出了學生的負荷,學生難以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高效率的完成老師所布置的課堂數學練習,這一點不僅導致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偏離方向,還嚴重影響了主題教學內容的有效開展,無法真正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有的學生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直接馬虎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另外,老師也難以留出時間對學生進行研究性的批閱,只注重最終的對錯分析,無視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最終導致大部分的數學練習題中的答案和解題過程成了整個數學練習的全部。這種機械單一且過于注重最終解題結果的數學練習題設計形式嚴重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解題過程的引導以及點撥,數學教學質量以及效率也不斷下降,學生的主體意識被直接束縛,同時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也無從培養。
三、 小學數學課堂數學題練習設計的時效性提高策略
為了擺脫上文中所出現的各類不足,積極落實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設計工作,老師需要關注不同教學元素的分析,以提高練習的實效性為依據,關注對數學練習題目設計的精心篩選以及合理調整,在引導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保障學生獲得更多的收獲,進而實現個人學習能力及水平的綜合提升。
(一)豐富習題設計形式和內容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數學練習不再以鞏固學生的知識為核心手段,而是積極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情況,老師應該站在發展的角度,著眼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核心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練習活動。其中練習題設計的多元性以及豐富性對促進有效課堂練習設計的大力實施意義重大,老師需要以全新的理念開發數學習題,關注學生在習題練習過程中的真實情況,給予學生方向上的指引,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保障學生能夠真正的實現針對性的學習以及一題多解。另外,不同教學內容的重點以及難點有所區別,老師應該根據目前的數學學習狀況,以內容的分析為重點,抓住不同課程中的教學目標,通過集中性的練習來攻克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更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價值,保證學生在數學練習的過程之中掌握數學學習的核心要求。習題設計形式和內容的豐富化以及多元化對數學老師是一個挑戰,老師既需要抓住練習的關鍵,又需要注重精力的有效分散,了解不同類型習題的具體特征以及技巧,通過經驗積累以及同行的有效借鑒來實現有的放矢,提升自身的數學練習題設計能力及水平,保障學生能夠在解題的過程之中獲得更多的收獲以及成長,掌握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及解題技巧。
(二)適當延伸習題設計形式
數學的教學難度偏高,數學老師面臨著較大的教學壓力,因此為了保障教學進度,避免教學環節的遺漏,老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反復歸類訓練上,這種單一機械的練習題設計形式雖能夠保障教學節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成績,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上來看,如果過于注重反復歸類訓練,則會導致學生出現思維定勢,無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拓展能力以及發散能力。對此,習題設計形式的有效拓展以及延伸則顯得非常關鍵,老師需要明確前期的練習題設計目的,關注不同層次的習題設計要求,真正地實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幫助學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之中構建系統性的練習題學習框架,不斷拓寬個人的知識面。另外,學生對某一個知識點的全面深入理解也非常重要,老師可以以習題設計形式的豐富化及多元化為依據,將可變式訓練、開放式練習以及生活中的數學練習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數學問題,在已學知識的前提之上不斷地拓寬個人的解題思路。老師還需要設計不同的練習條件,注重答案的多方面思考,培養學生求異思維以及發散思維,讓學生在簡單模仿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數學練習題設計實效性的有效提升。
(三)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學生的解題過程其實上就是學生的思維過程,為了實現對學生的針對性引導,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老師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結合學生在數學習題解答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注重不同作業布置的實質要求,分析學生在解答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障礙,了解學生的思維全過程,并給予學生恰當可行的點撥以及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學生出現思維方向上的偏差以及失誤。小學數學課堂數學練習題設計的時效性提升要求老師以學生為中心,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關注與學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只有真正的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充分的體現練習題設計的核心要求。
四、 結語
小學數學課堂數學練習題設計的時效性提高,對老師的要求較高,老師需要注重習題設計形式及內容的改革及豐富,適當延伸習題設計形式,了解學生的思維全過程,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及水平。
參考文獻:
[1]岳真.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
[2]王麗麗.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以《小數大小比較》課堂教學為例[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324.
[3]劉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儷人:教師,2016(15):32.
[4]郝琳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65.
作者簡介:高強,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東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