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開展初中美術教學工作過程中,要注重對新的教育教學形勢做好把握,突出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初中生對美術知識進行深入地學習及思考,以提升美術教學的效果及教學質量。在對美術教學問題研究過程中,要注重將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工作進行緊密地結合,把握多元文化教學特點的同時,注重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滲透和應用,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為促進初中生的成長及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文章結合福州倉山螺洲民居文化內涵,將其在初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中進行有效地應用,對美術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并突出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升初中美術教學的效果及質量,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民居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設計;應用策略
一、 前言
在新的教育教學形勢下,美術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要注重對素質教育改革及新課程改革的內涵做好把握,加強對美術校本課程內容的針對性開發,將傳統文化與美術課堂教學進行緊密地融合,從而把握多元化教學對學生成長及發展的重要影響,以改變美術教學單一化、形式化的現象,使美術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得到提高。通過加強傳統文化內容的開發,提升校本課程內容,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對美術知識進行深入地學習及理解,以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進一步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二、 基于福州倉山螺洲民居文化的美術校本課程開發概述
在開展初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對福州倉山螺洲民居文化的應用,要注重把握二者結合的契合性,使螺洲民居文化在美術課程教學中得到有效地體現,以提升美術課程的內涵,使美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以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福州倉山螺洲民居文化視角下的校本課程開發,要注重對以下幾點內容做好把握。
(一)提高學生藝術修養,感受文化藝術魅力
福州古建筑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可謂是獨樹一幟,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福州這座名城擁有眾多的典型名居。這些具有重要價值、不可再生的古建筑在美術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能夠對美術課程藝術內涵進行豐富,對學生做好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在感受傳統民居文化過程中,對情操進行陶冶,以發揮美術教育的育人作用。古建筑是科技文化與藝術的結合體,古建筑也是歷史的載體。通過對歷史文物與美術課程教學進行緊密地結合,能夠對城市的文脈進行有效保護,并對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挖掘和應用,對學生起到人文熏陶,使學生對文化藝術魅力進行直觀地感受。通過這一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功能及作用,實現美術學科教育價值。
(二)結合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再現民居文化
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創設美術校本課程,并將福州倉山螺洲民居文化進行滲透,要注重對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有效地應用,使學生從形象感知入手,加深對民居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知,從而對學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進行有效地陶冶,以提升校本課程創設的效果及質量。福州倉山螺洲民居文化在美術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教師要注重把握學習氛圍,突出美術教學實踐,利用豐富多彩的藝術展示,使學生對螺洲民居文化的內涵進行有效感受,從而使螺洲民居文化在美術校本課程中得到有效體現,以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加深對藝術內涵的學習及思考。
(三)突出開發模式的靈活性,與時代脈絡進行接軌
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將倉山螺洲民居文化與美術校本課程結合,要注重對開發模式做好把握,使開發模式靈活多變,與時代脈絡進行接軌,從而引導學生對民居文化進行更加直觀的感受,以提升校本課程開發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素質教育改革及新課程改革背景環境下,民居文化與美術校本課程的結合,要突出個性特點,感受螺洲多姿多彩的民居文化,引導學生對美術內涵進行深刻感受,以提升美術校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三、 基于螺洲民居文化視角下的初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策略分析
在初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對螺洲民居文化的內涵做好把握,將其與美術校本課程開發進行緊密地結合,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以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實現初中生全面發展和進步的教學目標。螺洲民居文化在初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中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一)加深對螺洲民居文化美術資源的深刻認知
在初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結合本校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對福州倉山螺洲民居文化應用,要注重將民居文化轉變為美術校本課程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對美術課程內容進行深入地學習及思考,從而加強對美術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感受美術之“美”。在教學中,結合螺洲民居文化,將民居文化內容進行有效把握,實現民居文化與美術課本教學資源的有效結合,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螺洲民居文化內容進行有效地篩選,將民居寫生資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開拓學生的視野,對民居文化內容進行深刻地感知,以達到豐富美術課程教學資源的目的。如在美術校本課程開發時,可以結合螺洲民居建筑,向學生展示賜書樓、陳氏五樓的圖片資源,引導學生對民居建筑特色進行感受,發掘民居建筑之美,以此作為美術校本資源內容,使學生身心受到藝術熏陶,感受藝術之美。通過將螺洲民居文化的內容轉變為美術教學資源,加深學生對民居建筑文化的深刻感知,以發揮民居文化的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二)突出地方特色與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設計過程中,對螺洲民居文化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注重聯系初中美術教學的實際需要,對地方特色做好把握,實現美術課本資源與民間教學資源的緊密結合,以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點的學習及理解。我國藝術資源豐富,并且各民族的藝術特色與文化藝術進行了有效地整合,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民族藝術文化特色。在美術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時,要注重對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有效地應用,加強對螺洲民居文化的有效把握。在這一過程中,對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及設計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螺洲民居文化輔助教學的作用,突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設計。在教學中,聯系福州倉山螺洲的民居建筑,使學生感受民居建筑的特色,從建筑物的特點、景觀布局、藝術設計理念等視角出發,對螺洲民居文化設計內容、內涵進行直觀地感受和深入分析,感受傳統民居文化之美,以豐富美術校本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感受民居文化特色。例如將黃巷小黃樓內的假山以及魚池融入校本美術課程當中,注重對設計特色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傳統民居設計的風格及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地方特色和民間美術資源的特點,引導學生對民居的藝術內涵進行感知,以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三)加強時代特色的把握,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創新
福州倉山螺洲民居文化與美術校本課程教學的結合,要注重對新的時代形勢以及美術課程教學變化做好把握,加強二者的有效結合,實現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創新發展,提升美術校本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學生對美術內容的深刻認知。螺洲民居文化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要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做好傳承和發揚,感受傳統文化藝術魅力。因此,教師將螺洲民居文化與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結合時,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和當前美術教學的時代特征做好把握,關注學生的興趣點,以此做好針對性的切入,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美術校本課程內容。例如在校本課程設計時,結合螺洲民居建筑的特點,對建筑物蘊含的情感內涵進行挖掘,使學生對藝術內涵進行深刻的感知,并聯系民居建筑的現代發展特點,拉近民居建筑藝術與學生的距離,引導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內容進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螺洲民居文化表現出的寓意做好把握,對民居建筑表達的思想內涵做好分析。例如在賞析螺洲孔廟建筑特色時,可看到石門門額浮雕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石柱上有青龍盤繞,上部還雕有鯉魚躍龍門的圖像,甚為精美,寓意吉祥。通過把握民居建筑的寓意,使學生對民居建筑的特色及發展做好分析,使民居文化與美術校本課程開發進行更加有效地契合,為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提供重要的參考及指引,強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以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認知。
(四)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美術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對螺洲民居文化的把握,要注重做好傳統文化的宣傳,提升傳統文化的宣傳效果,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對螺洲民居文化的把握,使學生對民居文化的內容及內涵有一定的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對建筑方案進行講解和滲透,引導學生對民居建筑的特點進行探究和思考,感受螺洲民居的建筑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設置探究性的話題,引導學生對螺洲民居文化內容進行探究和思考,以提升美術校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四、 結語
綜合上述分析來看,在開展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及設置過程中,要注重對傳統文化進行把握,將傳統文化與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工作進行緊密地結合,為學生打造獨具特色的美術課程內容。這樣一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對美術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培養學生審美意識,以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丁志萍.傳承古城文化?打造特色課程:揚州市第一中學“揚州地方工藝美術”系列課程概述[J].江蘇教育,2019(59):75-76.
[2]朱黎兵.傳統文化下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教學[J].才智,2019(10):9.
[3]秦怡.基于蘇州傳統文化的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1):250.
[4]王平.民間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與路徑[J].文教資料,2018(30):87-88+34.
[5]張屹.傳統文化引領下學生美術特長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8(24):1-2.
[6]趙麗敏.小學美術校本課程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2018(25):220-221.
[7]胡娟.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以太倉地方文化藝術資源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9):149-150.
[8]孫寧,李博睿.美術校本課程的生活化開發[J].教學與管理,2018(1):52-54.
作者簡介:陳彩云,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四中桔園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