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會媒體呈現出多元化傾向,傳播者與受眾混為一體,新舊媒體走向了深度融合。新媒體以嶄新的姿態倍受公眾歡迎,人們漸漸地冷落了傳統文化,看似無關緊要,實則存在嚴重的民族價值取向問題,由于西方文化不斷滲入中國。因此,本文通過介紹融媒體對傳統丈化的積極作用,分析融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的困境,最后研究融媒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都帶有獨特的價值,共同形成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代代相承,從未間斷。當然,傳統文化具有適應性,也就是對不同歷史社會的適應,不同時代下的傳統文化都有自己的顯著特征,既要生存而取得革新,又要保持其本質不變,也就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今,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互聯網技術占主導地位,一切行業都要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經營,與時俱進,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傳統文化要想趕上時代的步伐,也不能將自己孤立起來,而要虛心向新媒體學習,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從而科學地弘揚傳統文化。鑒于此,本文著重研究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以供相關人員借鑒。
一、融媒體對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文化傳播行業迅速崛起,新媒體風起云涌,在千變萬化的文化傳播領域嶄露頭角,為我國的媒體行業增強了無限光彩。實際上,新媒體作為一種新事物,在社會發展到信息化階段的必然選擇,不僅有助于人們獲取信息,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進人類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注重時代元素的傳播,夾雜著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內容,一股腦兒被搬到網絡平臺上,實現了“人人分享”的格局,為所有人群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而傳統文化始終是中國人民的傳家寶,它也應當惜助新媒體技術融合的力量獲得發展,充分發揮融媒體對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例如,傳統文化可以積極借助移動互聯的融媒體環境,通過網站、APP、短視頻、自媒體等的媒體平臺,形成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大合作,全方位傳播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的良性傳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二、融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的困境
(一)碎片化閱讀的沖擊
縱觀當前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呈現出了“碎片化”的特點,“人”在很大程度上被以自動化、智能化為主的媒介技術所異化,失去了自我,一切唯媒體軟件是從。在融媒體時代,碎片化閱讀也隨之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一旦遇到不懂的問題,直接百度,變得懶散,不愿意動腦筋,大都以瀏覽現代文化為主,傳統文化卻變得越來越分散,不利于人們直接收這方面的信息。例如:“junk food”,人們更多追求高效率,往往在“少思考”的情況下獲得所需信息,文章字數越少,越吸引入,碎片化閱讀成了受眾最喜歡的閱讀方式。敦不知,這種碎片化閱讀只是一時的“充饑”,不適合人們閱讀傳統書籍,即便被“碎片化“的古詩詞,當代人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知其含義。正因為傳統文化不符合現代人的碎片化閱讀習慣,所以被擱置一邊,無人關注。
(二)誤讀扭曲傳統文化
融媒體時代人們通過的智能手機、電腦就可以在家閱讀文化知識,但是人們更加傾向于文化的“消費主義”。當前,絕大多數人都會在第一時間關注熱搜度高的信息,即使無關緊要的小事,也被人們捧得風生水起,甚至被閱讀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令人震驚的是,新媒體文化傳播者經常誤讀、扭曲傳統文化,主要目的是為了“制造噱頭”,不斷提升公眾的關注度,不管是被公眾認可,還是被公眾批評,只要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就是所謂的“成功”。
如此一來,許多傳統文化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甚至經常被不良媒體當成惡搞的對象,以此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從根本上消解了傳統文化的嚴肅性與教育性。
(三)網絡信息管制不足
現階段,新媒體的發展十分迅速,遠遠超過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節奏,相關社會管理機制一時間也緩不神來,造成了新煤體信息管理體系還不完善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信息管理的漏洞百出,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散布于網絡之上,同時伴隨著大量虛假信息和負面信息,令人防不勝防。由于新媒體技術復雜,網絡信息管理手段還達不到標準,難以幫助人們辨別真假,導致實用信息和不良信息混在一起,對人們學習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干擾。不僅如此,有的惡意傳播者還會采用不正當手段騙取錢財,致使部分人恐懼網絡、遠離網絡,直接與傳統文化相隔離。可見,在融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管制不到位,信息傳播暢通無阻,肆無忌憚,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播。
三、融媒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一)社會系統滲入傳統文化
加大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應當科學地將傳統文化植入社會系統,確保人人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廣大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第一,通過教材體系和微課慕課,將傳統文化的優秀元素引入學校教育系統之中,讓青少年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第二,采用“植入廣告”的方式,促進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可以在車廂、路牌設立宣傳海報、標語等,或者將傳統文化合理地滲入到現代影視作品中去,引起人們的關注度。第三,借助融媒體技術,著力打造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相關品牌,可以開發一些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產品,像山西陳醋、蘇州刺繡、川劇等,能夠帶來廣闊的傳播效應。
(二)媒體挖掘再現傳統文化
面對融媒體發展的日新月異,人們可以借助云計算與大數據,以數字化的方式整合、再現傳統文化,不斷挖掘出傳統文化的深層次信息。當然,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不是為了“看熱鬧”而了解傳統文化,而是通過傳統文化來預測社會發展趨勢,從而改變決策手段,更好地造福人類。所以,媒體應當關注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盡可能地將新舊媒體進行融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計算機技術的處理,再現歷史、模擬傳統禮儀、播放古典音樂等,甚至可以通過三維視覺營造出中國傳統建筑,給現代人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既可以走進“清明上河圖”,也可以走進“全新的阿房宮”。
(三)移動網絡傳播傳統文化
現階段,人們已經進入了移動網絡的世界中,人人持有一部手機,男女老少都是如此,隨時隨地查看信息,方便又快捷。同時,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智能手機用戶急劇增加,信息傳播方式、媒體形態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平臺不斷推出文字、圖片、視聽等信息。實際上,傳統文化可以借此機發展自己,比如:在相關融媒體平臺上發布一些精彩的短視頻,并通過微博、微信進行分享,或者與“掃描二維碼”的傳播進行結合,為傳統文化在廣大人群中的迅速擴散提供便利條件。另外,由于移動手機還具有在線與離線接收信息的功能,這就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創設了內容載體的“移動端”,形成以小網文、短視頻、娛樂直播等的傳播方法,實現“線上線下”的實時互動。
(四)公眾活動傳播傳統文化
近幾年來,《記住鄉愁》在中央電視臺被重點推出,以及《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傳統文化學習熱潮。不難發現,公眾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充滿了無比熱愛之情,為傳統文化在公眾活動中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融媒體視域下的公眾活動傳揚傳統文化,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通過網絡平如發布公告,邀請全國詩詞愛好者參與其中,開展詩詞知識比拼競賽活動,再將傳統文化呈現于電視媒體。當然,在廣大公眾對中國詩詞文化的興趣中,更多的傳統詩詞文化得到傳播,廣為人知,進而在新的時代下重放光芒。
結語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層出不窮,新的文化傳播內容豐富、范圍廣泛、復雜多變,具有不確定性和變化性。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歷史轉型時期,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文化的多元傳播也屬正常現象,新事物往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新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時代前沿,傳播著最新的時代元素,這也是傳統文化也不能企及的。不過,在任何情況下,傳統文化都不過時,因為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靈魂,只有將新舊媒體進行相結合,合理地傳承傳統文化,借助大數據技術來整合、挖掘、再王卿傳統文化,才能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的集合,為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霄,楊雪.地方融媒體與傳統文化“互惠雙贏”——玉溪日報社新媒體文化傳播實踐初探[J].中國地市報人,2019(5):71-73.
[2]黎曉春.融合創新:傳統媒體的文化重建[J].新聞戰線,2017(24):7-9.
[3]張小玲.淺析融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方式[J].傳媒,2017(14):81-83.
[4]劉秀梅,許明.融媒體時代綜藝節目主持傳播文化空間的自覺構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46(5):48-54.
[5]李玉媛.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與困境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8,16 (6):57-60.
[6]馬相龍.融媒體時代下的農村回族文化符號傳播——以威寧農村回族為例[J].視聽,2018(12):207-208.
[7]吳杰,包冰,楊奕華.融媒體語境下朱子文化的傳播研究[J].東南傳播,2016(9):38-39.
【作者簡介】胡彥宏,內蒙古大學新聞專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