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微課程是指涉及語文關鍵素養的某一主題,是在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上對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拓展和延伸。在國家課程師本化實施的基礎上,有效地開發小學語文素養導向的微課程,可以豐富小學語文課程資源,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根據學科素養的要求,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課程進行創造性地使用和開發,是今后小學語文教學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核心素養;微課程;開發;實施
文章所指的微課程,不是指那種以視頻為媒介、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所謂“一分鐘學習內容”,是指國家課程以外的由一線教師原創并開發的“小”語文課程。課程內容微小,人人都可以成為課程的研發者;課程的使用對象是教師和學生,課程研發的目的為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語文素養。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微課程是指涉及語文關鍵素養的某一主題,是在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上對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拓展和延伸。
一、 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的緣起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按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的說法,“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里來》)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小學語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圍繞核心素養,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能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但是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語言技能、文化素養的養成單純靠教材內容是無法實現的,必須是在長期的語用環境中不斷實踐運用的結果。在用好國家課程的同時,有必要根據學生學情,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進行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
二、 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的意義
在國家課程師本化實施的基礎上,有效地開發小學語文素養導向的微課程,可以豐富小學語文課程資源,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內容更“廣”
步入信息化時代,我們的教育也走入更廣闊的天地。多媒體、網絡、智能設備等技術,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和范圍。學生從各種媒體、活動、平臺上獲取更多的信息。在這樣日新月異的時代,語文學習也不再禁錮于一本教材。教師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融入生活中,引入實踐中,將理論化的知識通過實踐體驗內化為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如閱讀課程,不再是幾篇課文。小古文、古詩詞的誦讀課程,引領學生走進中華傳統文化,領略五千年璀璨文明,實現“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季課程將四季的變化、四季的風景、四季的感受作為課程內容,帶孩子走入四季更迭的美麗,體驗生命生長的愉悅。微課程的開發,彌補了教材內容的有限,讓學習走向更“廣”。
(二)方式更“活”
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時代已經過去。語文學習除了教材內容的革新,教學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堂已不再只是那間四方的教室,公園、圖書館、社區等都是課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順應時代的發展。如:水課程,教師帶領孩子閱讀資料,從書本上了解水的知識;搜集有關水的詩歌、文學作品,感受“上善若水”的水文化;開展實踐活動,讓孩子通過調查了解水資源的現狀,水污染的狀況;創編童話故事,演情景劇、辯論、寫倡議書,提倡保護環境、節約用水……從不同的角度、豐富的活動中,讓學生得以培養語感、思辨能力,在課程學習中實現“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三)評價更“全”
語文學科不僅是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其學科價值更具有人文性。在課程學習中我們更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思維品質的形成、情感價值觀的生成。但是我們對學科的評價往往只注重于知識的考查,這些人文的素養卻很難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讓語文學習評價更科學全面有效。微課程是以校本、師本課程為基礎的,教學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評價也更具有過程性和診斷性。如“走進三國”課程,教師設置的評價任務是:A.為你心目中的三國英雄做一張英雄卡,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畫出人物肖像、概括人物特點、介紹英雄事跡、摘錄精彩片段、寫頒獎詞;B.選取你覺得最精彩的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C.跟同學合作,演一個三國故事課本劇。這三個任務,從不同的維度評價學生的學習,既有閱讀能力、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評價,又評價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運用的技巧,還有合作能力評價。這樣的評價,全面地考查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讓學習目標更明確,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發和實施小學語文微課程
(一)依托國家課程
國家課程是所有課程開發的基礎和依據。教師在充分研讀國家課程、精準把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才能有效開發微課程。只有依托國家課程開展的微課程,才是有靈魂的,有根據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各年段各年級的教學目標。依托國家課程進行小學語文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目標明確,方向正確。微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拓展和補充,教師可以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開發。統編語文教材的編排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行,每一個單元都可能涉及一個知識點或一個主題,但每個單元只有2—4篇課文,教學內容顯然是比較單薄的。教師可以就這一個主題或知識點進行微課程的開發。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是“漢字真有趣”,有字謎活動、漢字故事、漢字的演變歷史等,內容比較豐富,學生也比較感興趣。依托教材,我們開展“有趣的漢字”課程,推薦閱讀《超有趣的漢字故事》《說文解字》等書,開展“有趣的漢字”故事會,書法作品鑒賞會,學寫各種字體的漢字,猜字謎、歇后語比賽等活動。在教材的基礎上開發的微課程,跟國家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這樣的課程,有趣、有效。
(二)巧用地域時間
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也產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巧用地域文化,結合本地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開展的微課程學習,課程資源比較豐富,課程的開展也更有可行性。比如我們身處江南水鄉,水鄉的橋是一大特色,橋文化蘊含了藝術、建筑、歷史、名人等文化,是水鄉的一個縮影,是學生了解水鄉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開發“水鄉的橋”微課程,讓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博物館,走到社區,從資料中搜集、實地勘踏觀賞、走訪老人,了解風土人情,觸摸歷史遺跡,從中得到審美和文化的熏陶。
語文也是生活化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每一個有意義的時間都值得去探究,都可以成為語文學習的資源。2020年的這個春季,因為一場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使得這個時間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這個寒假特別漫長,開學整整推遲了兩個月。這兩個月,所有中國人宅家抗疫。抗疫的生活,我們停課不停學,讓疫情也成為課程,讓學習更有深度,我們開發了“抗疫課程”。我們組織學生關注新聞,了解疫情,談論觀點,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和思考探究的能力。我們進行了“抗疫故事我來畫”“抗議故事我來寫”的課程,孩子們自己創作漫畫、小報,創編繪本故事、童話故事,記錄下身邊感人的抗疫故事。把疫情和整本書閱讀整合,在《流浪地球》閱讀中探討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在《西游記》閱讀中學習抗爭精神,在《三國演義》閱讀中討論什么是“英雄”,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和海倫凱勒一起感受生命的美好……“疫情課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從中進行生命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發揮教師特長
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使用者,教師本身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每個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在微課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比如有的老師自己喜歡國學,他就開發了“走進孔子”“走進莊子”“一起讀《易經》”等微課程,跟學生一起探討國學,從古人的生平、言論、著作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營養,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有的老師擅長表演,成立了校園小劇團,開發“電影課程”“話劇團”等微課程,帶著孩子們觀影、影評、編寫劇本、表演課本劇、排練話劇,這樣的微課程具有趣味性和綜合性。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需要閱讀、評論、寫作、表達、表演等能力,都是聚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把語文學習融于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既能使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得到有效保障,又能激發教師開發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根據學生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學習活動的開展都要基于學生的學情。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知道他們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需求,才能有效開發學生感興趣的、有益于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微課程。每個班級的學生組成不一樣,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都存在著差異,經濟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孩子有差異,城市和鄉村的孩子間有差異,一個班級內的孩子也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充分了解自己班級的構成狀況、學生學習基礎,開發適合本班的語文微課程。有時候,這些差異也都能成為課程開發的資源。筆者所任教的班級學生都是插班生,來自全國各地。這些學生基礎差異很大,原學校師資的差異也很大。有的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比較強,有的學生只有基礎知識的積累,根本沒有注重過語文的實踐運用。但是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充分利用這樣的資源,我開展了“小導游”課程,了解自己家鄉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特產等,通過照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制作家鄉的名片,為自己的家鄉代言。
小學語文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語文課堂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更新學習的方法,轉變評價的方式。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微課程,讓語文學習的目標更聚焦,語文學習走得更廣、更深、更遠。
作者簡介:徐莉,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