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制定,現代教育不斷往好的方面發展,為了順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教師要能夠樹立先進的教學觀念,以課堂為立足點,采取有效措施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但傳統初中物理教學存在非常多的問題,不僅沒有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也沒有改變落后、枯燥的教學模式,導致初中物理教學的創新發展一直被限制。因此,文章從利用情境教學、加強學習指導、注重課堂互動、優化實驗教學四個方面入手,闡述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創新,使得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不斷提高。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物理;教學創新
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物理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思想與概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模式非常機械、單一,沒有將一些有趣、生動的教學內容引入課堂,也沒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導致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受到枯燥、乏味,逐漸對物理學科的學習產生厭倦、抵觸的心理。想要改變以往的情況,教師就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利用各種方法,對物理教學進行創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有效地學習,使得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一、 利用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興趣
初中物理不僅充滿知識性,也具有生活性與趣味性,教師若對物理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新的教材比舊的教材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此外,教材中也增添了許多具有生活色彩的元素,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規律,創設合適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物理能力能得到培養。同時,教師要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給予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例如,在教學“聲音傳播特質”的內容時,考慮到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時,可以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首流行歌曲,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學的開始就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然后再為學生播放一些在生活中時常能夠聽到的聲音,如鳥叫、汽笛聲、雨聲、雷聲等,讓學生對聲音產生更加真實的感受,形成感性的認知,同時開始產生好奇:“這些聲音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自己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從而就會對聲音形成與傳播的知識產生探究的欲望,使得教師在進行后續教學時,能夠更加順利,教學效果也會更加理想。又如,在學習“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時,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與問題情境進行結合,向學生提問:“如果洗過的衣服曬干了,是哪種物態的變化?”“如果你著急穿某件衣服,但是這件衣服還沒干,你該如何使它快速變干?”提出問題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由于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學生便會結合生活經驗積極進行解答。等學生都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來進行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更好地吸收相關知識。教材內容講解完,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你認為影響蒸發速度的因素還有哪些?請用實驗進行驗證。”并把其作為小組合作任務,讓學生設計出完整的實驗報告。如此一來,學生就愿意積極進行思考,并不斷結合日常經驗,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探究,不僅會產生多樣化解題思路,也使得學生的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可見,在進行初中物理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尋找生活中與物理知識相關的事物,并將其引入教學課堂,創設出對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有效推動后續深入的教學。同時,利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可以使其物理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養。
二、 加強學習指導,提高學生物理綜合能力
初中生身心都還處在發育時期,其認識能力、綜合素質都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教師要從“演講者”轉變為“引導者”“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教學策略,在講解完教材知識后,積極開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活動,同時,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引導,也要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合理指導,全面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
例如,在進行“滑動變阻器”的教學時,由于學生經常會出現滑動變阻器接線錯誤與電阻值判斷失誤等學習問題,教師不急于直接糾正學生的問題,而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問題的討論。教師先把材料準備好,然后提出小組探究的課題“正確連接滑動變阻器,判斷電阻大小”,等到每個小組都探究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在學生操作時,教師可以加入學生隊伍中,與學生一同進行實踐,也可以在一旁觀察,發現學生出現錯誤,及時糾正與指導,再對相關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并要求學生在完成實驗后,從各個方面分析引起電阻變化的因素,找出主要因素,最后進行總結。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在實踐時出現的錯誤,為學生詳細講解“滑動變阻器”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習技巧,使得學生通過實踐學習以及教師引導,能夠更加全面、深入理解知識,并實現了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將培養學生能力作為初中物理教學的主要目標,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并在教學活動中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與指導,讓學生有正確的思維,利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知識探究,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使得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得到培養。
三、 注重課堂互動,有效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教學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課堂,且教學活動也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非常強調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在與教師以及其他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全面掌握對應的知識,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物理教學課堂中,教師不僅要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來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也要經常組織學生以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合作探究,能夠更好地吸收物理知識與概念,有效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講解“固、液、氣三種形態的轉化”時,教師要針對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問題,如無法理清三態之間的關系、無法準確判斷吸熱與發熱等,采取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將持有相反觀點的學生分為兩組,即正反雙方,然后引導學生搜集相關的實驗或是結論來證實自己這組的觀點,再與本組成員進行討論,使觀點更有說服力。等小組討論探究結束后,教師便可以開展課堂辯論,讓學生自由表達,大膽說出自己覺得正確的觀點,由此實現思維與思維之間的碰撞。最后,教師進行課堂總結,先糾正學生在辯論時出現的錯誤觀點,再總結出本節課的關鍵知識,讓學生對相應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記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針對這一節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進行詳細解答,然后將學生的問題進行修改,反問學生,不僅可以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應的知識,也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增加。由此可見,課堂互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都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入掌握物理知識與概念,從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且在互動中,學生的物理知識體系得到鞏固,其學習素養與各項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四、 優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物理實踐能力
除了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教師也要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不能只把實驗教學當作是一個任務,要把實驗教學作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與物理素養的關鍵。因此,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要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同時,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物理能力,將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使每個學習小組的實驗能力與學習水平較為均衡,才能夠實現學生間的相互協助,從而讓物理實驗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例如,在進行“固體密度的測量方法”的實驗教學時,教師先利用相關故事,引入密度的概念,讓學生對密度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組,讓每個小組都準備好實驗所需的材料,如天平、量杯等。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量杯上的刻度以及天平的構造,并讓學生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結合實驗材料,與小組成員討論實驗的步驟以及實驗材料的使用方法,并猜想實驗結果。隨后讓學生根據討論結果來進行相關操作。在操作過程中,要詳細記錄下相關的數據,最后計算出所測量物體的密度,看一看是否驗證了之前的猜想,若猜想出現錯誤,可以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找出猜想錯誤的原因。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有效完成自主實踐,還能通過實驗發現自己的錯誤,能夠及時改正,從而全面提升學習、合作、實踐能力。可見,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要能夠改變以往主導實驗過程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其自主觀察、討論、探究,最后有效完成實驗,使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標準制定后,為了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學的理念與模式都要不斷進行創新,構建出高效課堂。所以,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解決以往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初中物理創新教學的深入開展,實現學生物理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樂.淺談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4):240.
[2]王振山.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物理實驗的創新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473(24):112.
[3]趙敏.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大觀周刊,2013(12):267.
作者簡介:李文杰,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長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