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榮 劉鋒

摘 ?要: 實踐運用中,由于學生在理解動作能力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體內差異評價”的實施。鑒于此,擬采用“導學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動作,以更好地落實“個體內差異評價”,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導學案;實施;個體內差異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5-00-03
個體內差異評價法是以被評價對象自身某一時期的發展水平為標準,判斷其發展狀況的評價方法。“個體內差異評價在運動技能課堂學習中的運用研究”一文(體育教學,2019.8),在認知層面,對“個體內差異評價”進行了梳理;在實踐層面,將“個體內差異評價”與“行進間魚躍前滾翻”課堂教學結合,進行案例研究。研究顯示,“個體內差異評價”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運用是可行的,課堂學練效果值得肯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體現。
一、個體內差異評價在運動技能課堂學習中的運用
(一)個體內差異評價在運動技能課堂學習中的運用簡介
個體內差異評價在運動技能課堂
學習中的運用模式,簡單概括為“自我評價—獲悉發展狀況—提出改進措施”。意即,在每一個具體的運動場面的學習中,學生基于自我評價,對自身的“已有基礎”和“經過學習所達成的情況(新的運動技能的達成情況)”做出持續的判斷、評價,學生即能獲悉自身的發展狀況,進而根據“約束”提出適合自身的改進措施,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獲得積極而“肯定”的自我。
(二)改進措施的提出是個體內差異評價實施的關鍵
實際課堂操作中發現,如學生在進行前滾翻動作的練習時,根據目標,發現滾動不圓滑。教師若發現此類動作,相應地會改變障礙約束,調整墊子的斜面,讓其由高向低滾,以此來幫助學生體會動作,逐步建立信心。然而,由于知識結構等問題,學生并不能針對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改進的措施。再如,學生能熟練地完成該動作了,這樣的發展狀況是優秀的,但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學習可能到此就結束了,他們大多會一遍遍地進行簡單重復,顯然,這樣的重復是無意義的。理想狀態中,學生應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拓展,以進一步的鞏固該動作,如改變障礙約束,調整墊子的斜面,由低向高滾,以此來幫助自己進一步掌握動作。
上述問題表明,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結構等問題,其并不能及時地提出適宜的改進措施,從而未能最大化地顯現個體內差異評價的即時反饋與改進作用。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尤其對所學動作的理解。如前滾翻,滾翻面可以水平、由高向低、由低向高,一方面,不管滾翻面怎么變化,只要做出向前滾翻,并經后腦、肩、背、臀依次著墊,即為前滾翻動作,另一方面,滾翻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個前滾翻的“變式”,但全為前滾翻動作,而且這些“變式”的難易度是不一樣的,這為不同個體差異的學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評價后改進措施的提出指明了方向。應該講,作為學習者的學生,理解不夠到位屬于正常現象。幫助學生提升對動作的理解,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個體內差異評價實施的關鍵所在。鑒于此,我們采用“導學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動作,以更好地落實“個體內差異評價”,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二、導學案的概念及內涵
導學案是一種教學活動方案或線路圖,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抓手,通過在接受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之間架設一道橋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鍛煉、自主合作交流、自學體育知識與技能等能力為突破口,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為根本目的的體育教學方法。導學案實施的高級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導學案實施的基礎目標是促進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在導學案的實施中要兩級目標并重。
本文所指的“導學案”,注重兩級目標并重,是在促進學生高效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側重于學生的自主發展,服務于“個體內差異評價”的實施,服務于評價后改進措施的提出,服務于運動技能的個性化掌握。
三、基于“導學案”實施個體內差異評價的案例研析——以“行進間魚躍前滾翻”一課為例
為了設計有利于促進“行進間魚躍前滾翻”動作發展的學習活動,我們通過對任務、環境和個體三個主要因素的分析,設計了圍繞該動作共性特征的約束矩陣,以及以約束為基礎的任務分析表(表1)。
表1詳細列舉了影響“行進間魚躍前滾翻”形成的主要因素,基于這些因素,可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形成針對不同個體的最佳環境與任務組合的“彈性化課程方案”,進而在課堂中與學生即時的學習狀況建立聯系,適時調整學習過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
基于此,根據表1,依據“導學案”編寫的要求,我們編制了本課的導學案,其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重難點、學習階段(每一階段的具體要求采用的任務約束、評價)、可供選擇的改進措施等內容(表2)。
以運動場面4為例,該學習階段的主要內容是學習行進間魚躍前滾翻動作1,采用的任務約束是“利用小墊子設置高矮、遠近的障礙;先蹬后撐”,完成該動作的要求是“能越過障礙,完成行進間魚躍前滾翻動作,體現出先蹬后撐”。
練習過程中,若未能達到5/10的次數,則說明學生的發展狀況是存在不足的,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環節的學習,學生可以在“可供選擇的改進措施”之退階練習中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學習、提高,如滾翻坡度(斜向下)、設置障礙(近、矮),該措施的提出,主要考慮適當降低完成動作的難度,來體會越過障礙,完成行進間魚躍前滾翻動作,體會先蹬后撐。
若能達到要求,則可在“可供選擇的改進措施”之進階練習中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學習、提高,如設置障礙(適當遠、高、高遠)、滾翻坡度(斜向上)、蹬地點和支撐點距離(遠、高、高遠)、支撐臂的屈直、其他,該措施的提出,主要考慮在完成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完成動作的難度。
基于表1,影響“行進間魚躍前滾翻1”動作形成的影響因素是多樣的,如器械面的變化、蹬撐順序、蹬地腳等。但是,本導學案只是列舉了幾個,此安排是基于本課課堂實際進行的。一方面,本課教學所用到的器材是大墊子和小墊子,所以基于器材的限制,我們排除了諸多影響因素;另一方面,本環節只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所花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留給學生拓展的時間更為有限。所以從諸多影響因素中,根據本課實際,選擇了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
四、基于“導學案”實施個體內差異評價應注意的幾個事項
(一)幫助學生理解動作
導學案一般提前發放給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預習的目的。而預習的過程,學生將能在自身情況、本課學習內容、該動作的“變式”三者之間建立聯系。這樣的聯系,必將幫助學生提升對動作的理解,進而建立個性化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為個體內差異評價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二)幫助學生選擇改進措施
基于學生對動作的個性化認識,實際的課堂學習中,基于個體內差異評價,基于導學案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改進措施,將更為便捷、有效。而唯有這樣的學習,才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是學習者自身的事情”的理念。
(三)描繪出個體的發展曲線
表2“可供選擇的改進措施”一欄中,教師在下課前,可預留3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在選擇的改進措施的“□”中打“√”,可以自評、互評、小組評價,輔以教師點評。雖然只是簡單地勾出本課的改進措施,但從整體的角度看,其描繪出了自己的發展曲線,對本課的學練情況有了再一次的評價。顯然,在“進階練習”層次上的練習越多,其發展狀態越好,其掌握技能的水平越高,反之長久地停留在“退階練習”上,說明其發展狀態是欠缺的,需引起警覺,加強練習。
(四)自制“導學案”
根據任務分析表,教師編制了本課的導學案。然而,受教師思維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該導學案并不能完全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隨著課程的實施,可以嘗試將“任務分析表”分享給學生,由學生自制本課的導學案甚至學習計劃。
參考文獻:
[1]曾繼耘.關于差異教學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08):69-73+79.
[2]王建偉,劉鋒,沈菁.動態系統理論下的魚躍前滾翻教學[J].體育教學,2016,36(02):32-33.
[3]劉鋒.個體內差異評價在運動技能課堂學習中的運用研究[J].體育教學,2019,39(0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