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保蘭
摘? 要: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千萬不能夠掉以輕心,小學語文學習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和知識鞏固,所以就更加要求教師能加以重視。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僅對他們的語文成績有所幫助,并且還可以幫助他們增強自己的文字理解能力,這樣會對其他的各個科目都產生有效幫助。而對于構建小學階段的語文高效課堂而言,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年齡階段,教師能采取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方式,這樣無論是從內容的呈現,還是學生的學習體驗,以及獲得的學習效果來看,都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互動;集中精力;引導思考;強化記憶
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可以時刻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夠盡可能完整地跟隨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系統性的學習,會有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此外,在教師科學的教學之下,能夠逐步地引導學生們進行深度的思考,這才是真正提高他們語文思維能力的關鍵措施。通過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能夠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程度,這才是學習語文內容的最終目的和效果檢測。
一、時刻集中學生注意力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夠集中注意力,那么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開小差,發呆出神、學生之間交頭接耳,這不僅僅破壞了教師的課堂秩序,影響自己的學習效果,并且也對周圍的學生產生了干擾。對于目前大環境之下的授課方式而言,仍然是班級教學為主,這時教師需要面對的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不可能時時刻刻地把握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也不能因為某一個學生而浪費大家的時間,那么互動化的教學方式,則能夠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教師的授課方式以互動為主的話,那么學生在面對這個教師的課堂時,往往會抱著比較認真的態度進行聽講,這樣他們在一定的壓力之下,會盡自己的全力集中注意力,這樣才能真正地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例如,在教授《富饒的西沙群島》時,這篇課文本身對于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就有很大的幫助,這時我會先提問學生有沒有出去旅行過,或者見到過什么印象深刻的美景,可以與同學們進行分享等等。首先能夠使學生很好地進入到這節課的學習狀態中來,然后我會使學生通讀文章,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提問他們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內容,讓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粗略總結。隨后,針對作者所用的修辭和文章中的優美語段的描寫展開提問,這樣能時時刻刻地保證學生擁有一個較高的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現代教學的一大缺點就是學生缺乏自主的思考,沒有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觀。而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這門課來說,它是最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且也是學生最能理解的一門科目。更重要的是,學生從課本上的教材內容就能夠學會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那么,通過與教師在課堂上的互動,隨著教師的思路與引導,它能夠極大地加深學生們自己的思維程度,使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與思考,發現文章中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和感情色彩,而這種學習體驗和所獲得的成效,都是填鴨式教學所遠遠不能企及的。
例如,在教授《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對于這類古詩詞,學生往往會懷著比較排斥的心理,因為語言系統的不同,可能理解起來略有吃力。這時我會先要求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能夠對詩人的背景以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針對詩詞中的重點字詞,和詩人所想要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進行聯系,或者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由思想感情反作用到具體的字詞中,提問學生哪些字詞體現了詩人的什么樣的心情。通過教師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能夠使學生積極地探索,真正地發現詩人所傳達出來的深層思想。
三、強化知識記憶理解
檢測語文學習的首要標準就是學生的記憶程度,而這也是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的基本要求,并且只有學生在深刻記憶的基礎上,才能夠不斷地擴展他們對于內容的理解和思考,如果對文章內容不熟悉的話,那么其他的任何拓展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教師通過課堂互動,能夠真正地通過比較深刻的課堂體驗,幫助學生加強知識的記憶程度。這樣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來說,才是真正有幫助的措施,那么學生在之后的記憶與應用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去體會其中所傳達出的重要內容。
例如,在教授《夏日絕句》時,這首詩描寫了夏天絕美的風光以及詩人的喜愛之情。同樣是古詩詞,學生難免需要理解并背誦,這時我會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在他們對重點字詞和古詩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使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和復述。然后再要求他們進行背誦,在理解的基礎上開展這項活動,會更加有利于學生進行更牢固的記憶。也可以提問學生的背誦情況,這樣會給他們帶來壓力感的同時,形成更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來說,師生之間的互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它能夠時刻地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來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并且隨著教師的思路不斷擴展,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最終能夠達到幫助他們加強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程度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崔守元.淺議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的“互動”[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
[2]陳敏聰.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