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僑丹?李林浩
【摘 要】 在世變之亟背景下,嚴復《群己權界論》將愛國主義注入自由思想中,創造性的從中西匯通的角度提出“特操”之民應修己治人的觀點,對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增強創新思維、實現修己治人理想信念等,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嚴復;《群己權界論》;自由思想;高職院校;學生教育;啟示
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說道:“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1]高校是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思想政治工作是陣地建設的主引擎。如何結合高校思政工作實際,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從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汲取嚴復《群己權界論》中的自由思想,嚴復作為近代傳播西方自由思想的先驅,曾赴英留學,親眼目睹了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和君主立憲制推動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意識到中西差異性的原因在于“學術則黜偽而崇真,刑政則屈私以為公。”歸根結底是“自由不自由異耳”。他試圖通過傳播西方自由主義作為理論支撐,倡導君主立憲,實現國家富強。雖然嚴復的自由思想最終未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但他的自由政治思想依然有其借鑒意義,不僅有助于我們學習近代啟蒙思想家面臨亡國滅種的種族威脅時,體現出的愛國主義思想,而且為我們從中西會通的角度創新性地提供了對創新思維的理解,同時也為當下對高職院校學生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提供平臺。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現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來看。主要矛盾的轉變,那種只講物質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反映人民群眾變化的需求,當下在物質文明飛躍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精神文明無法跟上物質文明的進程,而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也不乏受到影響。
(一)愛國主義思想的匱乏
愛國主義是一種高尚的思想品德,它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針對目前高職學生而言,他們擁有活躍的思維,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多元化思想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滲透,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互碰撞,加之各類文化思潮的傳播,優越的生活方式和開放的西方文化,弱化了大學生政治認同感,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的抉擇。實用主義的盛行,使得當代學生越來越追求自身物質利益,忽略了國家責任感。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受到了挑戰。
(二)創新思維的缺乏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義務教育環境中成長。長期以來,在高考的重壓下,學校的教育模式以及家長壓制性的教育方法,使得學生過分重視智力教育,導致孩子主見性較少,思想較為固化。走進大學校園,容易產生個人的觀念或行為在受到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想法靠攏的現象,從眾心理較為嚴重。學生通常表現為較容易的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采納或對長期性的占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造成大學生們不斷追隨大家所同意的觀點,否定默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因此,當代大學生缺乏運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條件,發揮創造性思維。
(三)修己治人的缺失
修身之學即從自身角度而言,完善自我;治人之至是從國家的角度實現治國齊家平天下。“修身”,它是能動的本源,與“內修”聯系,構成“獨善其身”之意,與“外治”聯系構成“兼濟天下”之效。因此,通過提高自己的修養,從而更好地審視和修正自己的德行。那么,對于目前任何學生而言,修身教育是長期性的,它要求道德主體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從小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二是鍥而不舍,永不滿足。所謂修身方可治人,這不僅應該貫穿于素質教育的全過程,而且應該貫穿于學生的終生教育中,修身教育即是終生教育。
二、嚴復的自由觀
(一)自由本意
所謂自由一詞,本意為不受牽制和阻礙,表示主體不受他人阻礙或限制而獲得自由,這是對自由的初步解釋。當自由受到不同的政治立場、文化背景、研究視角的影響下,卻存在著個體化的理解。學界迄今為止,較為認可的是以賽亞·柏林對自由含義的闡述。他提出自由的兩種概念:一種是消極自由:通常在哪個領域,主體被允許不受別人的干涉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情或者有能力做的事情;另一種是積極自由:主體決定做這個或是成為這樣的人,而不是做那個成為那樣的人而獲得的自由。[2]前者內含著免受限制而獲得自由的權利,后者的自由頗具“自主”的意蘊。個人成為實現自身愿望的主體,或自身的行動者,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不受他人的控制。
嚴復在譯《論自由》時,雖受中西語言差異的影響,但仍然嚴格遵循信、雅、達翻譯原則,力求遵照原著。他說:“原書文理頗深。意繁句重,若依文作譯。必至難索解人。故不得不略為顛倒。此以中文譯西書定法也。”[3]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自由做界定時,嚴復闡述了不同于原著對自由的定義。密爾認為:“這篇論文的主題不是所謂的意志自由,不是這個與那被誤稱為哲學必然性的教義不幸相反地東西,這里所討論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稱社會自由。”[4]密爾將自由分為意志自由和公民、社會自由。這里的公民和社會的自由,是一種相對應的政治自由而言而又具有“社會性”自由的意義。
(二)“自繇”之意
嚴復站在語義的角度對自由解釋道:“不為外物拘牽而已,無勝義無劣義。”而后人則擴寬了對自由語義上的限度,認為“故不必須以為惡,即欲為善。”嚴復認為人并不是獨立的存在于世,起初的不為外物所牽絆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而當人納入社會群體中時,“我”的自由需以他人的自由為界,實現“我”的自由的前提是要不侵犯他人自由。
站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嚴復力求找尋中國與西方自由的相似的契合點,他指出:“中國理道與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5]在他看來,中國思想中與西方相似的觀念接近于待人及物的“恕”和“絜矩”之道。儒家思想中的這兩個觀念:其一,“絜矩”即《大學》中: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6]“絜”為度量,矩為方也,具有規則性。其內含著兩層含義:從消極面而言,更側重于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強調推以度物,即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從積極面而言: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盡己及人,其主旨在于己,是個人作為行為能力的主體,具有主宰個人行為的權利。
三、嚴復自由思想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啟示
嚴復曾赴英留學,親眼目睹了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和君主立憲制推動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意識到中西差異性的原因在于“學術則黜偽而崇真,刑政則屈私以為公。”歸根結底是“自由不自由異耳”。他試圖通過傳播西方自由主義作為理論支撐,倡導君主立憲,實現國家富強。雖然嚴復的自由思想最終未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但嚴復的自由政治思想對后世具有借鑒和啟示作用。
(一)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理念
嚴復試圖借助《群己權界論》作為與封建思想斗爭的理論支撐,正西方自由之名,提倡君主立憲,實現民族富強。盡管在特殊時期,嚴復仍遵從密爾自由思想的原意,將群己權界的中心主旨傳入中國,不斷掘取“群己自由”的觀念以實現國家富強。這種嚴復式的自由主義思想被打上了“民族自救”的烙印,影響著整個中國近代自由思想的發展軌跡。
如今,是一個和平開放的新時代,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更應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勿忘國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始終不忘革命先輩留下的光榮傳統,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斷奮勇拼搏。鑒定理想信念。在學習和工作中,率先垂范,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主動作為,迎難而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增強學生創新理念
嚴復首次汲取約翰·密爾《論自由》中的自由思想傳入中國且“被當作一種肯定性的精神價值為國人所關注”。[7]《群己權界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第一本介紹西方近代自由主義思想的譯著。嚴復筆下的自由更準確的把握《論自由》的要義,將“群”這一概念創新性引入自由思想中,名分群己權界。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創新。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首先,教師自身應當不斷深化創新性理念。教師可以通過網課、慕課和在線開放課程等多種途徑,轉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拓寬授課渠道,借鑒優秀的授課方法,引領學生提升創新思維的能力。其次,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或頂崗實習等實踐,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等技能性比賽,為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更好的就業平臺打下堅實基礎。
(三)實現修己治人理想信念
嚴復釋個人自由時將“individucal”譯為“特操”或“特操異撰”。在嚴復看來,人道民德最興盛之時,在于人人各修其“特操”,民德、文明、教育通過培養“特操”,尚可行“行己自繇”,民秉持自己的個性才可成為“特操異撰之民”。 嚴復將“特操異撰之民”譯為“明德新民”,“明德新民”源自《大學》,其意在于“特操異撰之民”應擴而充之其“仁義禮智”四善端,推己及人,革其舊染,教化百姓,使得社會和諧安定的發展。在嚴復看來,“特操異撰”之民應當具有儒家思想修養的最高境界,仁德才更為自覺。那么,隨著個性發展的情況,每個人自身更有價值,也有能力對他人提供更多的價值。嚴復在遵循“中文譯西數定法”的基礎上,企圖將君子與公民結合起來,他將聚焦點放在如何培養國民成為具備實施自由制度資格的人,才可完成從“成己”到“成物”,從“明德”到“新民”的演化從而實現國家富強。嚴復要把國民提升為力智德三者兼具的“君子”。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而高職院校不僅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孵化器,更應當培養內外兼修的復合型人才。修身從來都是一種主體的自覺、自需與自律,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一定的社會制度下,其道德規范與倫理原則有著特定的內涵。修身教育要求知行合一,這就與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頗為契合。以行為主,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重在實踐;要使高職學生通過學習、思考和履行,逐步認同和接受社會道德規范,使之積淀為主體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滲透在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這樣大學生就能自覺地在社會生活中履行社會道德準則和規范的要求。
【注 釋】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
[2] [英]以賽亞·柏林著,胡傳勝譯.自由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68.
[3] 嚴復.群己權界論.嚴復全集卷3[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55.
[4] [英]約翰·密爾著,許寶骙譯.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0.
[5] 嚴復.論世變之亟.嚴復全集卷7[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2.
[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
[7] 吳根友.中國思想傳統中的自由語詞、概念與觀念[J].吉首大學學報,2006.1.
【作者簡介】
馬僑丹(199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思想政治輔導員,從事哲學和學生工作研究.
李林浩(1990—)男,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