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闡述高校鋼琴課程教學中創新思維及師生互動的意義與作用的基礎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培養創新思維與師生互動策略: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引導式”課程教學體系;革新單一陳舊的鋼琴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運用豐富的鋼琴教學形式強化師生互動交流與實踐。
【關鍵詞】 高校;鋼琴教學;創新思維;師生互動;意義;問題;策略
在國家社會經濟、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形勢下,我國高校鋼琴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也要迎合新時代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通過引入創新化鋼琴思維教學觀念,以完成鋼琴音樂教材的教學任務和人才培養目標。依托于多媒體軟件、新媒體課程教學平臺等網絡資源,構建完善的鋼琴專業理論、演奏實踐教學體系,審視原有鋼琴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設置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制定科學系統化鋼琴理論教育、實踐教學方案,以形成師生廣泛的互動與協作,保證鋼琴專業課程教學的創新可持續發展。
一、高校鋼琴教學中師生互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
(一)鋼琴教學實現師生互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必要性
互聯網信息時代的高校課程教育教學,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教育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而對傳統鋼琴教學模式做出創新,包括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創新思維等的構建與培養,才能有效實現鋼琴課程不足之處的教學改革實踐。所以從音樂專業鋼琴教育發展、學生專業藝術技能培養等角度進行分析,調整與優化傳統的鋼琴教學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通過改革創新傳統的鋼琴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可以大大推動高校鋼琴教學活動向前發展,引導學生參與到鋼琴音樂理論、鋼琴樂段演奏實踐的學習和互動中;另一方面鋼琴課程教學情境,以及多方面鋼琴音樂知識、音樂實踐內容的教育,將最大程度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其專業鋼琴理論知識學習的創新思維、藝術感受力。
(二)鋼琴教學中師生互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意義
我國高校鋼琴專業教學課程的發展,通常面向鋼琴教學任務、學生鋼琴學習與就業等目標進行展開,因此教師與學生在鋼琴理論知識、演奏實踐教學中的互動交流,以及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對鋼琴教育教學課程內容、教學模式的組織與設計,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1)構建科學規范化的鋼琴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在鋼琴課程教材、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情況下,創設具有交互性的課堂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軟件、PPT課件等網絡信息設備,包括引入課外鋼琴理論與實踐案例,能夠最大程度對原有鋼琴教學模式做出改革創新,并建立起科學化、規范化的鋼琴教學體系,用以指導學生后續的鋼琴教學活動。(2)引導學生參與鋼琴理論與實踐的認知學習、探究學習。在高校鋼琴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通過選取新穎的教學內容、多元化交互模式,可以逐步吸引學生參與鋼琴教材理論知識、演奏實踐的學習。之后再結合現有鋼琴理論,與學生一道開展某一鋼琴曲、經典樂段的彈奏練習,能夠使學生融入到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進行鋼琴學習問題的探究與解決。(3)增強學生鋼琴表演的實踐經驗,提升其面對演出時的心理素質。鋼琴課程屬于入門易、精通難的音樂專業項目,因而教師在鋼琴教學的指導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教育引導,更要加強師生互動、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不斷帶領所有學生參與鋼琴樂曲的實踐練習、現場演出,以此彌補其在鋼琴演奏時存在的不足之處,更快幫助學生融入到社會實踐中,來提升學生鋼琴演出的心理素質、表演質量。
二、高校鋼琴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傳統單一化教學方式使鋼琴課堂氛圍枯燥無味
傳統“講授式”鋼琴課程的教學觀念,在我國各地區高校鋼琴教學中根深蒂固,教師“滿堂灌”、學生“被迫聽”成為鋼琴知識教育的重要形式。雖然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PPT課件等網絡手段,向學生講授每章節、每單元的鋼琴課程內容,但整個鋼琴課堂教學氛圍枯燥無味,一味“填鴨式”的鋼琴課程教學方式,不僅使教師變為鋼琴教育教學的主體,也嚴重打擊學生參與鋼琴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的鋼琴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的學習,呈現出重復性記憶、缺乏靈活變通等的特征。因此多數學生只關注自身是否完成理論知識記憶,以及是否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忽視鋼琴演奏技能、現場藝術表達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將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與結果產生負面影響。
(二)鋼琴課程理論、實踐演奏內容的陳舊與局限性
高校鋼琴課程教學體系中理論知識、樂曲演奏實踐等,是推動學生鋼琴課程學習、藝術表達的重要因素,特別在我國企業人才需求多元化、國際競爭激烈化形勢下,傳統單一性、陳舊性與局限性的鋼琴內容,將對學生鋼琴專業技能、創新人才培養等造成嚴重影響。如現階段不同高校的鋼琴教材差異較大,經常使用的教材包括《基本樂理》《鋼琴初步教程》《鋼琴基礎教程》《初級鋼琴集》《小奏鳴曲集》等,這些鋼琴課程內容更注重對學生基礎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完成考試,但有關于鋼琴彈奏技巧、演奏實踐的課外教學知識涉及較少。另一方面,在鋼琴課程實踐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莫扎特、巴赫、貝多芬等鋼琴家的經典作品,以及《紅燈記》《東方紅》《紅色娘子軍》等,作為學生鋼琴演奏實踐的主要曲目,傳統鋼琴樂段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很難將經典曲目與當下流行元素進行結合,由此不斷壓縮學生參與鋼琴演奏、表演創新的發展空間。
(三)鋼琴教學中教師引導、師生互動活動的匱乏
在高校鋼琴課程教學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情況下,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參與鋼琴演奏學習,與學生展開廣泛的互動交流,將會對鋼琴專業人才的教育培養產生重要影響?,F階段“填鴨講授式”的鋼琴教學模式,在鋼琴實踐課程教學中的施行,使得學生的鋼琴樂段理解、樂曲演奏練習過于形式化,一方面學生機械化參與鋼琴理論的演奏實踐,另一方面教師忽略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專業演奏技巧與能力的培養,由此使學生在鋼琴樂曲演奏中逐漸形成思維定式。此外,鋼琴課堂教學環境下教師、學生互動交流的匱乏,使得學生的鋼琴演奏學習處于互相獨立狀態,教師鋼琴練習指導的失職、未建立有效學生交流小組等,導致學生的鋼琴課程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從而限制其鋼琴演奏創造力、音樂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三、高校鋼琴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師生互動的策略
(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引導式”課程教學體系
高校鋼琴課程理論知識、演奏實踐等教學,校內領導及教育部門應針對教材大綱要求,以及不同學生鋼琴學習狀況等,對傳統“講授式”鋼琴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做出改革創新。通過鋼琴課堂情境創設、網絡化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到鋼琴家、鋼琴樂段理論知識理解,幫助學生逐步鋼琴曲演奏、樂段伴奏的技巧,深度挖掘鋼琴作品中的藝術情感、人文表達,來培養學生鋼琴樂曲學習的創新意識、鋼琴演奏創新能力。如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軟件、PPT課件等,向學生展示不同樂曲彈奏的琴鍵力度、演奏節奏,或者在課堂中播放名家彈奏視頻,引導學生聆聽鋼琴樂曲的創作風格、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以激發學生參與鋼琴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鋼琴演奏過程中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展現與應用。
(二)革新單一陳舊的鋼琴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
傳統鋼琴課堂教學以教材為主,通常根據教材的鋼琴理論知識、樂段演奏要求等,對學生展開鋼琴樂曲歷史、鋼琴樂曲風格、名家演奏樂段理論,以及鋼琴獨奏實踐的教育教學,在鋼琴課程內容、教學形式的組織方面過于單一陳舊化。這一情況下,教師需改革傳統的“大班授課”鋼琴教學模式,增加包括雙鋼琴演奏、四手聯彈、多樂器合作演奏等課程訓練內容,通過全方位創新鋼琴課堂教學語言、教學側重方向,幫助學生理解不同鋼琴樂曲的演奏樂理、情感內涵,使學生能夠更加規范自身的鋼琴樂曲彈奏技巧、音樂情感表達能力。之后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階段、學習能力,選擇適宜的鋼琴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學習,循序漸進的掌握鋼琴基礎理論知識、樂段彈奏技法,強化不同學生主體鋼琴樂段演奏的個人風格,從而在輕松愉快氛圍中,提升鋼琴課程內容的教學效率與學習質量。
(三)運用豐富的鋼琴教學形式強化師生互動交流與實踐
由于不同學生在進入大學學習前,有著不同的教育環境、鋼琴學習經驗,所以其對鋼琴理論知識、實踐內容的掌握也存在差異,因而因材施教成為高校鋼琴教學應關注的重要問題。在高校鋼琴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開設鋼琴演唱會、鋼琴樂曲座談會等活動,展開一系列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鋼琴樂曲的組織教育,引導學生啟發思維、即興表達,調動學生參與鋼琴理論知識學習、彈奏與演唱的創新能力,來更好地展現鋼琴樂曲中的藝術語言、情感內涵。另一方面,在鋼琴課堂中教師可以“一對一”指導學生,進行鋼琴樂曲的獨奏、伴奏與合奏練習,加強鋼琴樂曲和聲、琴鍵節奏、音樂旋律的靈活交流與指導,使學生在鋼琴演奏實踐中真正做到與理論相結合,以此塑造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情感感受力,促進其在鋼琴曲演奏中創新想象力的發展,最終實現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的人才培養目標。
四、結語
傳統高校鋼琴教學以“講授”為主,學生多數情況下獨立面對學習難題,很難完成鋼琴課程問題的解決。基于此,通過根據不同學生的鋼琴專業內容學習情況,展開“一對一”教學演示指導,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等,可以使學生逐漸積累起豐厚的鋼琴演奏和表演經驗,促進學生鋼琴理論、演奏專業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從而演奏出具有獨特音樂風格的鋼琴樂曲作品。
【參考文獻】
[1] 王佳.論鋼琴教學中創新思維與師生互動的重要作用[J].北方音樂, 2017(19).
[2] 姚丹丹.如何在小學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課程教育研究, 2016(26).
[3] 李蕓.論多元文化語境中的大學生傳統音樂文化教育[J].黃河之聲, 2015(09).
[4] 吳志仙.高校鋼琴教學方法新思路——評《鋼琴藝術的發展與教學研究》[J].? 教育發展研究, 2018(01).
[5] 張浩.西方鋼琴學派對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的影響[J].? 北方音樂,2018(12).
【作者簡介】
林英碧(1982—)女,漢族,廣東茂名人,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