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給出了個人的一些小建議。關鍵詞:視聽語言;翻轉課堂;戲劇影視;拉片;實踐教學中圖分類號:G642. 0;J95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171-02一、前言《視聽語言》是戲劇影視類專業的基礎類必修課程。以往這門課程的教學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摘要:《視聽語言》作為一門戲劇影視類專業的基礎類必修課程,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這樣的問題,導致這門課程跟后續課程缺乏有效銜接。本文結合作者實際教學經歷與經驗,對《視聽語言>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給出了個人的一些小建議。
關鍵詞:視聽語言;翻轉課堂;戲劇影視;拉片;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0;J9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171-02
一、前言
《視聽語言》是戲劇影視類專業的基礎類必修課程。以往這門課程的教學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重理論輕實踐,這導致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機械記憶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理論和實踐脫節,并未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這門課的知識點看似簡單,但學問很深,想要學以致用頗有難度,需要大量的觀摩分析和實操練習方能融會貫通,傳統地單向輸出的方式很難讓學生靈活掌握。因此如何更新和改革教學方式就成了該課程面臨的問題。
我認為在現階段《視聽語言》這門課程可以分基本知識講授、完整影片分析,學生拉片練習、影片片段模仿、學生習作講解、考試形式拓展等六個步驟進行。
二、基本知識講授
視聽語言就是利用視聽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包括影像、聲音、剪輯等方面內容。語言,必然有語法,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各種鏡頭調度的方法和各種音樂運用的技巧。
在課堂講授中,教師要將每個視聽元素的概念講準、講細、講透,同時還要將這些概念進行凝結提煉,并用最直接準確的表述及比方進行講述。例如講到視聽語言中聲畫關系這個知識點時,我將聲音與三種關系比作兩條直線的三種關系:把聲畫同步比作兩條直線平行,意思和節奏步調一致;把聲畫分離比作麗條直線既不平行也不相交,聲音和畫面自說自話,互不影響;把聲畫對位比作兩條直線相交,聲音和畫面彼此交鋒,甚至意義相反。通過這樣的比方,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視聽元素及相鄰概念的區別。
除了打比方,還要截取影片的視聽片段進行分析。以聲畫關系中聲畫對位的審美功能舉例,影片《建國大業》中聞一多在街頭進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后,夜晚回家途中被國民黨特務在小巷中暗殺。聞一多被暗殺的段落,聲畫關系進行了轉換,畫面內容是特務瘋狂的機槍掃射巷子,畫外聲音是聞一多帶領民眾高喊“要民主,反內戰”的呼聲。將已經發生的事件的聲音作為畫外音,與正在發生的事件重疊,聲畫對位的處理方式擴展了視聽表現的張力。這里傳達的信息是,雖然國民黨對付民主人士的手段很殘暴血腥,但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對于社會正義的精神追求以及他們的人格和靈魂是無法被顛覆的。課堂授課以這樣形式的舉例來解釋知識點,會便于學生理解吸收。
針對大學生的特點,講授視聽語言課程,首先要打開他們欣賞鏡頭語言的心靈大門,再引導他們逐步走上追尋和創造美的鏡頭路程。通過情感注入,提高學生在分析鏡頭語言的活動中進行自我學習,達到水道渠成的教學效果。視聽語言課不像理科課那么理性和規范,它需要強烈的感受力來支撐,在這里,感情是著眼點,感受力是關鍵。情感因素是教學中應該關心的問題。用這種美好的事物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質。作為基礎課的視聽語言教學重在擴寬學生對鏡頭語言的認知,提高判斷力和審美能力,通過對視聽語言基本知識的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表現能力的掌握,使學生對視頻作品的鏡頭、畫面有一個綜合評定的能力。
三、完整影片分析
除了對各知識點的講授和舉例,對完整影片的拉片分析教學同樣有必要。每一個看似隨意的鏡頭,都不是偶然的,甚至是別有意味的。讀解影視作品時,要理解鏡頭,樹立視聽思維的理念,培養自己用鏡頭語言說話的習慣。在拉片訓練中,不能只突出重點,還要注意影片的整體觀。要將劇作、表演、臺詞、美術、服裝、景別、角度、特技、快慢鏡頭、鏡頭組接,聲畫關系,燈光等視聽元素和導演元素共同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仍以《建國大業》中聞一多演講和遇害的一段為例,扮演聞一多的演員吳剛戴著圓框眼鏡和紅圍巾在臺上激情演講,圓框眼鏡表明了其學者的身份,紅圍巾表達了他對革命的支持。吳剛在表演這段即興演講時不同地在走動,表情和肢體動作都極為豐富,聲音變化多樣,抑揚頓挫,將聞一多當年演講澎湃的狀態展現出來。這段以多機位、多角度、多景別的方式,又有手持鏡頭的加持,使鏡頭語言更為豐富,配以快速的剪輯,和臺上演講者及臺下學生的大幅度動作,讓這場演講看起來激情熱烈!
在一學期的教學中,教師至少要帶學生完成一部完整影片的拉片。經過這樣的分析,會使學生理解導演的各種技巧,為將來自己的創作提供幫助。
精細化的片例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需有廣泛的閱片量,既熟悉經典作品,又能根據學生興趣、口味變化添加相應素材。在片例選擇上,教師還要考慮到影片內容,并能夠結合‘育人案例”,比如播放《建國大業>這樣兼具教育性、娛樂性、商業性的影片。
四、學生拉片練習
在帶領學生進行拉片分析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己進行電影片段拉片練習,檢驗學生對電影語言的掌握程度。
要成為一個影視人,拉片無疑是最有效的基礎學習,尤其是對于剛接觸影視專業的同學來說,想要學到影視最有用、最難理解、最傳統、最經久不衰的重要知識,拉片便是最快、最簡潔的學習方式。
拉片是抽絲剝繭地讀影片,拉片需要一格一格地反復看電影,同時分析紀錄下你所看的,把每個鏡頭的內容、場面調度、運鏡方式、景別、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都紀錄下來,最后總結。
拉片和影評不同,“感覺”都建立在電影的基礎之上——視聽語言。
拉片很容易掉進兩個坑,第一種坑是背離最初的拉片目的,看著看著就掉進劇情、演技、演員顏值等方面。第二種是過度分析,按照模板機械的分析,拉完片子之后覺得自己好用功啊,筆記好多啊,我真棒。結果這樣拉了幾次后反而會懵,因為已經成為拉片機器,沒有思考鏡頭給你的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為什么這么拍……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學生在課下先自行拉片,看完之后到課堂上分享你的拉片筆記。
某位學生在課上完成自己的拉片展示后,其他學生可以一起討論,最后教師講評,幫助學生提高。
好電影是值得反復看的,看好導演是怎樣用視聽來表達,影片是最好的老師,學習電影最好的方法就是拉片。
五、影片片段模仿
教師的職責,是把“難懂的知識”轉換為學生“能懂的知識”。教師應該主動加以糾正,通過設計一些操作性、實踐性比較強的課堂練習,來培養學生的視聽創作能力。
接下來,教師可向學生布置作業。作業內容為對指定電影的指定段落模仿拍攝,最大比例對原片進行還原。片段模仿考查的核心是學生對畫面造型的基本元素及攝影的基本技能掌握情況。選擇的片段最好不要有涉及使用軌道或其他復雜輔助器材的運動鏡頭。換言之,盡量選擇以固定鏡頭為主的鏡頭或只涉及推、拉、搖的鏡頭。所選擇的片段不強調對自,因為這個作業明顯是要培養學生的鏡頭語言能力。這樣的片段從敘事來說比較有意思,同時鏡頭語言相對更加豐富,能夠達到考查的目的。
接下來,教師可向學生布置作業。作業內容為對指定電影的指定段落模仿拍攝,最大比例對原片進行還原。例如王家衛導演影片《阿飛正傳》男女主人公初見的一段,周星馳、李力持導演影片《喜劇之王>男女主人公一夜情過后的一段,劉偉強、麥兆輝導演影片《無間道》天臺對峙的一段,等等,這些片段學生都可以拿來模仿。
六、學生習作講解
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完成自己的模仿片段后,將個人作品帶到課堂。教師將課堂翻轉,學生在課上講解自己的影片并分享拍攝心得。
觀看學生習作,重點考察學生作品中的視聽語言,怎么將文字轉化成影像。分析學生影片在故事結構、影像、剪輯、聲音等手法是否得當合理。
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學習、有舉例、有作業、有翻轉課堂,這樣學生既有知識的接收,又有實踐的操作。如此一番,學生將會吃透視聽語言知識,為接下來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七、考試形式拓展
在傳統的教學中,《視聽語言》課程被定位為理論基礎課,對該課程學習成果的考核往往采用的是書面考核方式,然而這種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實際拍攝與剪輯的技能卻無法得到正確的評估。為改變這一弊端,我們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改善,將影片分析和學生拍攝作品方式作為平時作品的考核。在日常教學中,通過習題課、課堂提問與課外實踐作業等環節檢查教學效果,并要將這些部分進行量化,占學生期末總成績比例的40%。今后,我們爭取適當減少理論知識的考核,實際操作考核所占比重應則逐步加大。
《視聽語言》是戲劇影視類專業學生的基礎課。通過《視聽語言》等課的講授,教師將帶領學生完成了一種角色的轉換:一種從欣賞者到創作者的轉換,一種從屏幕前觀眾到攝影機背后手執導筒的人。這種位置帶動視角,視角帶動意識的轉換會讓學生行動起來,通過練習培養良好的視聽思維習慣,并最終走上創作之路。理論和實踐應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強調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實踐訓練,才能真正發揮這門課程的作用。完善課程體系,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實現高校教學理論與實踐最大限度的融合。
參考文獻:
[1]邵清風,李駿,俞潔.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
[2]高美艷.覦聽語言》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資訊,2018 (33).
[3]李曉彥.基于微短片創作的覦聽語言》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J].東南傳播,2018 (05).
[4]李娜,吳寶惠.視聽語言課程教學探索[J].新西部,2014 (06).
[5]張可雋,對視聽語言課堂教學方法的一些思考[J].美術大觀,2014(01).
[6]沈效潔.淺析視聽語言課的教學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5 (16).
[7]唐婕.視聽語言與分鏡頭設計課程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8(04).
作者簡介:王森(1984-),男,天津人,遼寧傳媒學院,三級編導,藝術學碩士,廣播電視專業,研究方向:戲劇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