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璐 陳柏安
摘要:本文結合筆者自身在參與民族室內樂一系列課程實踐與排練演出的過程中的經驗,通過研究與整理,從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豐富的表現力出發,來具體探究琵琶在民族室內樂演奏中的技法表現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琵琶? ?民族室內樂? ?表現力? ?演奏技法? ?合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J632.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2-0045-04
民族室內樂是20世紀中后期發展較快的一種演奏形式,它是中西方音樂文化融合與交流的歷史產物,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中國當代民族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側面。琵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彈撥樂器,它具有多元性的音樂表現力:其多層次的音色,變幻的演奏技法,顆粒清晰的音質以及南北各異的曲風,為民族室內樂的發展提供了豐滿的音效和技術支撐,是民族室內樂繁榮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器樂。與此同時,為了尋求更為豐富的演奏形式、和聲織體以及音響效果,民族室內樂的萌芽至成熟,也為琵琶這件樂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新的契機。
一、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的演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的表現力通過豐富的音樂語匯直觀地體現出來。20世紀中葉,隨著胡登跳先生絲弦五重奏這一民樂演奏組合形式的創立,增強了大量民族室內樂作品中的藝術性;同時也充分挖掘出琵琶演奏技法的深度,提升了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的音樂表現力。
在民族室內樂的飛速發展中,許多作曲家在運用琵琶的基本技法進行創作的基礎上,引入多元的音樂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琵琶演奏的音樂語匯,促進琵琶在民族室內樂演奏中的成熟、發展和完善。
二、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演奏技法的運用
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展現了豐富的演奏技法,可以概括性地分為:右手技法、左手技法、非樂音類技法這三大類,這些技巧的掌握和運用,和獨奏時的要求有不同的側重和考量。
(一)右手技法
“彈挑”作為琵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法,從其衍生出了雙彈、雙挑、掃、拂、滾等技法。這一系列技法,對于“點”狀音色的訓練尤為重要,也決定了琵琶在民族室內樂演奏中速度、強度和音色轉換的豐富性。對于點的頻率、強弱的控制是重點也是難點。結合筆者自身的學習經驗,可以對這些由“點”衍生出來的技法提出以下兩點要求:
首先彈挑和輪指在頻率的練習上是有具體要求的,有時要與其他彈撥類樂器保持一致;有時要為旋律聲部起到定速的作用。
例如:在胡登跳先生創作的《躍龍》這首作品中,在一段緊打慢唱的旋律音之下,琵琶運用一連串高密度的“彈”作為鋪墊音來演奏,其他四件樂器各自用不同的音效漂浮在伴奏音型之上。這里就需通過一定的速度和固定的節奏型來進行頻率的練習;同樣輪指的頻率訓練則是靠音符時值的長短來固定輪指個數,從而起到為其他的旋律聲部固定速度的作用。
其次掃拂的強弱需要平衡好指力、腕力、臂力,使得主旋律弦的聲音干凈統一,能夠與其他聲部協調配合。
例如:在作曲家王丹紅的作品《夢入江南》中,用琵琶七重奏的形式來展開這首重奏樂曲,在中段小快板的掃弦訓練中,當七把琵琶同時發出掃弦的聲音時,就需要平衡好指力、腕力、臂力,用干凈輕巧的掃弦,使一弦的主旋律音清晰一致,若是在此處訓練中忽視掃弦的技法訓練安排,就會顯得嘈雜,缺乏可聽性。
(二)左手技法
琵琶的左手技法中的“推、拉、吟、揉”,是琵琶體現其腔韻及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技法。一方面,琵琶是具有固定音高的定品樂器,因此我們極有可能忽略對于音準的練習。另一方面,在不同的音樂意境下,對“推、拉、吟、揉”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1.“推、拉”演奏技法的音準
例如:在琵琶二重奏《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這首作品中的“推、拉”音使用頻率較高,在訓練中可以單獨練習推拉音的單獨音準,再與第一旋律聲部配合找到縱向音準的平衡,推拉音的音準訓練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演奏者的內心聽覺,因此通過對左手技法中推拉音的練習可以提升我們內心聽覺中對于縱向音程關系的敏感度。
2.“吟、揉”同為琵琶表現“腔韻潤音”的左手技法
“吟”幅度較大,運用手指在品上左右推拉弦來實現;“揉”幅度較小,運用手腕帶動手指指端在弦上小幅度曲伸產生。例如:江南絲竹作品的演奏中,在處理個別細節樂音時就經常運用到“先揉后吟”的左手技法,通過左手技法控制的一靜一動來增強琵琶旋律音色的變化。
(三)非樂音類技法
摘、煞音、絞弦、虛滑等非樂音的運用使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的表現力更為豐富。在許多民族室內樂作品中,運用煞音和絞弦以及摘音來模仿小鈸、鑼鼓、木魚等打擊樂器擊打的音效,使其兼具打擊樂器的獨特音效,從而賦予新的音樂表現力。
例如:胡登跳先生創作的五重奏《歡樂的夜晚》,在經過前半段歡樂的氣氛后,后半段開篇別出心裁地先引入琵琶的“摘音”來模仿打擊樂中的“木魚”的音色,同時運用一、二弦的“絞弦”模仿小鑼的音質,這一非樂音技法的運用與揚琴一唱一和、輕松詼諧地為全曲的高潮作出有力的鋪墊,用歡樂的打擊樂輕巧地描繪出夜晚輕松歡樂的場景,提高了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的表現力。
三、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合作能力的提高
作為一名民族室內樂中的演奏成員,需要建立基本的音樂素質和較為嚴謹的重奏樂感。其中,對于音量的控制、節奏的把握、音色的掌控以及兼顧整體與突出個性的訓練尤為重要。本論點就從這四個方面展開對于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合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的具體論述。
(一)音量的控制
1.個體音量的控制
琵琶在民族室內樂重奏中作為個體聲部的訓練可分為:主要旋律聲部和次要旋律聲部兩大類。
主要旋律聲部:通常為旋律聲部時,其他聲部就需控制音量,此時琵琶聲部就需適當放大音量,來烘托旋律的婉轉優美。此外,演奏者還應注意聆聽豐滿的中聲部,如竹笛、笙之類的“線”狀音型,像粘合劑一樣,連點成線,流動穿梭于主旋律中;聆聽低音聲部,它以穩定的節奏,厚實的音色和具有彈性的低音線條為旋律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所有音樂就在低音旋律的烘托中形成固有的框架感。
次要旋律聲部:可以運用江南絲竹中“搶當讓路”的方法,除了對于自身副部旋律的準確把握之外,更應該關注主旋律聲部的強弱走向,從而根據主旋律作好準確的力度變化的安排,助推主旋律往高潮發展,或是跟隨主旋律作音量起伏的變化,使樂曲的表達有鮮明的結構層次,從而更好的烘托主旋律的演奏。
2.整體音量的控制
在民族室內樂中對于整體音量的控制,需要各聲部之間做到力度的平衡;同時,在技術上、心理上、思想上也相應的需要更細膩的要求。在訓練過程中的難點不僅在于對音程關系的把控,還在于各聲部之間的銜接。此時,細心處理從哪一音開始弱,從哪一拍開始強,重奏中的每一位演奏者都一致地從弱到強,強弱都應做到起止一致。在訓練中還可通過錄音,來明確找到強弱的起止拍,以及強弱對比的張力是否到位,而后再做進一步的力量上的控制和調整。只有重奏成員之間共同建立起正確的音效意識和適度的力度表達意識,才能使音樂作品的力度表達地更加完美、貼切。
(二)節奏的把握
節奏構成旋律的骨架,理解音樂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節奏。節奏訓練時必須嚴格地控制速度,做到點對點的一致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的訓練來穩定節奏:
1.個體節奏型的訓練
個體練習時,可以有目的地選取重奏中難度較高的節奏型,有針對性重點訓練。例如:前十六和后十六的交替進行;三連音、五連音、附點音符時值的不準確等,以及對于休止符的認知不足都是節奏方面容易出現問題的節奏型難點。
2.整體節奏點的訓練
在訓練中可以采取重奏組員一起做每拍不同數的節奏練習,還可以針對樂曲中的難點集體放緩速度進行練習。
在整體練習時,節奏是由所有演奏成員共同控制,聲部之間節奏感的磨合需要肢體和表情語言來帶動:通常由最中心的樂器作為引領來牽引一致的氣息,再輔之以身體的律動,使重奏成員之間形成無聲的對話從而調整氣息,而后重啟的第一音能否精準的落在同一拍點上,也是取決于前段氣息停留的到位與各聲部之間配合默契的程度。豐富多變的節奏,不可太過自由,在合作中需從速度和節奏上做到相互配合。此外,還可通過眼神、肢體語言來穩定彼此之間的節奏,在演出過程中無論出現何種情況都可以找回彼此間的默契感。
節奏點的參照訓練:演奏時留心傾聽其他聲部的節奏型,對于整體的節奏點的一致性把握是極為重要的。
(三)音色的掌控
音色是衡量琵琶演奏在民族室內樂中演奏水平高低的尺標之一,也是演奏者需要特別關注和練習的難點。
1.明暗有別,虛實有度
在演奏室內樂的過程中有時需要統一音色,有時需要反差音色。琵琶的音色具有“明”與“暗” ,“虛”與“實”的區別。根據樂曲的演奏需要,可以選擇一種相融于重奏的音質。
例如:在作品《啊哩哩》的開篇,琵琶用弱奏的輪指與柳琴的弱奏搖指相交融時,就需要琵琶用綿密虛化的快速輪指音色和柳琴所演奏的音色相互靠近,創造出全曲開篇朦朧的意境;在主旋律樂段中,琵琶用強奏的輪指與竹笛的旋律線條相交替來演奏主旋律,這時琵琶就需要用高亢明亮的打開外擴的輪指和竹笛的音色相互靠近,使旋律悠揚清亮,仿佛是人聲在山間放聲歌唱。
2.合理運用觸弦的速度與角度
指甲觸弦速度快,演奏時常用指甲的上偏鋒,過弦速度急促,當過弦力度大時,音色清脆明亮;當過弦力度小進行弱奏時,音色短促跳躍。
指甲觸弦速度慢,演奏時常用指甲的下偏鋒,過弦速度緩慢,音色圓潤柔和。合理運用觸弦的速度與角度的變化,才能使樂曲中的樂句形成鮮明的音色對比,從而使音樂更具感染力。
例如:江南絲竹十大名曲中典型的《行街》,整首樂曲可以總的分為兩大段來作音色上的處理:第一段為慢板,多用指甲鋒面中向下的側偏鋒緩慢地觸弦,形成柔和醇厚的音色;第二段為快板,上速度后多用指甲的正偏鋒快速地觸弦,形成清亮剛健的音色。這兩個樂段的區別演奏就是通過合理運用觸弦的速度、力度和角度的變化來完成的。
(四)兼顧整體與突出個性
在民族室內樂演奏過程中,首先強調整體的勻稱、均衡和統一,要求在起奏、分句的細微變化等方面都達到準確與協調;其次也要注重各類樂器的獨特性,相互之間獨立而又相輔相成。
1.演奏中的整體性培養
在各種形式的民族室內樂演奏過程中,假如沒有指揮的情況下,組合中的重奏成員通過“聽”其他聲部的演奏達到更好的銜接配合。分別可以從音準以及聲部之間的融合關系來形成多方位的音樂聯系,做到適時的“進”與“出”,才能使整體的音樂做到合理的表達,使樂曲的感染力達到1+1≥2的功效。
例如在一首重奏作品中,有時一聲部與二聲部之間是旋律與伴奏的主次關系,但同時一聲部又作為三聲部的支聲旋律對位,因此在演奏時應注重對各聲部之間的兼顧從而獲得整體融洽感。
此外,通過“動”這一符合節奏韻律的肢體語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配合的默契程度,且在樂曲表達上更具統一的震撼力。通過不斷的磨合,演奏者之間形成統一的心理暗示速度,做到呼吸之間每一個發音點的起震與收音皆為同步,輔之以整體性和精密的準確性。
2.演奏中的個性培養
個性就是每件重奏樂器在樂曲中適當的時候突出個性,能夠使樂曲呈現地更具豐富性和可聽性,同時也可以突出重奏中角色轉換的明確性。可以從力度的標記著手,在個體練習中合理控制安排力度層次的變化,安排樂曲以及樂段的高潮。此外,演奏時還可根據樂曲中情感表達的需要,在旋律處理上加入合理的滑音、抹音、揉弦、吟弦等技法,來增添樂曲韻味,填充重奏中的各樂器之間的連接空白。
在充分熟悉自己聲部的同時,更要注重對總譜中其他聲部的把握,在關鍵的樂句與樂句的銜接處,可以前后比對自己所演奏的聲部與其他關系最為緊密的聲部,尋找對比中旋律音在縱向音響上最為突出的音符作為自己演奏進入點的參照。
四、結語
在音樂表演的多元化形勢下,民族室內樂的發展也日益向著多元化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更多關注琵琶在民族室內樂中的演奏技法和提高這一合作能力的培養,筆者在多年的民族室內樂課程排練以及演出實踐過程中,體會到重奏藝術所蘊含的魅力與蓬勃生機。反之,對于合作能力的培養也是提高自身整體演奏素質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從技法的演奏方面還是從樂曲情感的表達方面,我們都能夠在民族室內樂的重奏訓練中汲取更多的養分和思路。
參考文獻:
[1]沈云芳.胡登跳“絲弦五重奏”的音樂創作觀念及存在價值[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2]郭樹薈.探索與困惑—20世紀下半葉上海民族室內樂為我們帶來了什么[J].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4).
[3]陳奕霖.合作的藝術—鋼琴室內樂初探[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13年.
[4]王浚榛.琵琶重奏訓練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4年.
[5]楊于佳.演奏者合作能力培養研究[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2年.
[6]張碧云.絲弦五重奏中的中阮演奏及藝術探析[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5年.
[7]尹倩云.弦樂四重奏演奏藝術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
[8]陳甦超.淺析南琶在琵琶室內樂中的演奏特性[J].藝術品鑒,2017,(15).
[9]石羚.廣東音樂風格中的琵琶演奏要義[J].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年.
[10]謝煜丹.胡登跳絲弦五重奏中的琵琶演奏藝術探微[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11]呂波.琵琶在民族室內樂演奏中的音色研究[J].藝術教育,2019,(007).
[12]程雨雨.琵琶室內樂初探[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0.
[13]閆曉宇.寒風中的一絲溫暖邂逅——王丹紅琵琶室內樂新作評介[J].人民音樂:評論,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