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奇 陳詠梅
摘要:電視新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關注的節目,該節目具有真實性和即時性特點,要求電視新聞記者結合事件相關要素,利用自身專業能力進行編輯與報道。在突發事件中,對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證真實客觀的評價以及準確對事件發展跟蹤,將內容和發生時間捋順、將事件真相還原。本文從新聞記者需具備處理突發事件存在的不足入手,并分析電視新聞記者如何提升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希望對相關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電視新聞記者;突發事件;職業素養;
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見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在電視新聞記者采訪中也會遇到一些采訪計劃之外的情況,如果電視新聞記者缺乏有效性的處置方法,將會對電視新聞的播出造成影響,群眾也難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為此,需要通過有效的途徑提升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有效處理突發事件。
一、新聞記者需具備處理突發事件存在的不足
1.缺少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一般的新聞記者在采訪或者節目播出時都會按照計劃順利的完成相關工作,但是也存在突發事件發生的幾率,一些新聞記者在面對突發事件的過程這不夠沉著、冷靜,比如思路不清晰、語言組織不流暢等,導致新聞的關鍵內容缺失,再如一些記者不能馬上對事件的重點和疑點進行把握,不能讓新聞增色。處置事業是名新聞記者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隨著做好處理突發事件的準備。
2.新聞記者缺少責任感
新聞記者承擔呈現社會真實事件的任務,通過真實、完整、深入的報道,具有人文精神,讓群眾具有知情權,起到“群眾喉舌”的作用,進而起到一個新聞人應有的價值。突發事件往往會更受到社會的關注,這就需要記者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將事件真實、客觀的呈現出來,但是部分新聞記者為了吸引眼球,會進行虛假新聞的報道,或者在標題上下功夫,實則與突發事件關系不大,甚至沒有對突發事件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就播報,這些做法都會降低新聞的權威性,一些失真的內容甚至會對群眾生活以及社會秩序造成影響,所以一名新聞記者的責任感缺失將會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新聞記者有畏懼心理
正是由于突發事件的不可預見特點,很多多年奮斗在新聞一線的記者可以沉著冷靜的處理突出事件,但是一些較為缺乏經驗的記者會存在畏懼心理,比如思路不清晰,不明確采編流程,這樣就容易在鏡頭前不自然,缺乏自信,還有的新聞記者可能會發布帶有主觀色彩的信息,甚至會讓觀眾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尤其是在新聞直播中,新聞記者的狀態會直接呈現在鏡頭前,會實時報道的公信力產生重大影響。
二、電視新聞記者如何提升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1.需要具有敏銳的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需要具有敏銳的嗅覺,同時要對突發事件具有較快的反應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抓住重點和難點進行采訪,通過應急采訪盡快獲得第一手資料。由于突發事件的出現,原有的計劃和流程會被打亂,比如2020年3月31日四川省西昌火災造成19人遇難以及江蘇連云港4.21連云港化工廠爆炸發生后,央視記者都在第一時間深入到現場進行報到,采用電視新聞以及客戶端結合的方法,及時對觀眾播報最新的進展,由于實發突然,新聞記者利用手機第一時間把視頻上傳到總部,在當前的中午《新聞直播問》中馬上更新了內容,在新華社、微頭條等APP更新后的一小時,閱讀量就超過1100萬,這與新聞記者在第一時間報道突出事件有密切關系。
2.記者要有良好的新聞編輯技術
對于一名新聞記者拉說,其不僅需要具備新聞采訪、審稿、備稿等能力,這些都是提前準備的內容,但是突發事件不能提前編輯,所以需要具有良好的編輯技術規劃采訪流程,在報道和編輯新聞的過程中要保證內容的真實性,不可以為了吸引眼球對新聞內容進行隨意修改,同時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目前新聞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各家新聞機構和主流媒體都爭取獲得第一手資源,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在網絡環境下如果記者進行了不實的報到將會導致消息的迅速擴散,比如2013年的“搶鹽事件”、2019年的“梅姨事件”都曾造成社會的恐慌,所以在新聞報道中必須保證內容的真實性。
3.記者要有高度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一名新聞記者需要具備的另一個重要素質,需要對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宣傳,發揮出服務群眾的作用,突出事件往往會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情況,所以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有人文關懷精神。例如,2020年3月31日西昌火災造成26人遇難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在火災撲滅后,記者向英雄家屬表示慰問。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需要在突發事件處置中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具有敏銳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編輯能力,保持冷靜的頭腦,本著真實客觀、客觀、公開的原則,體現出人文關懷,最終肩負起為群眾服務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