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音樂課教學,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音樂文化知識的教授,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地觀察日常生活,引導他們把音樂引入生活中來,在生活中引發學生對于人的情感與音樂價值的表現形式進行結合及思考,從而再進行創作。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要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現能力。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理解作品后的創造思維有充足發揮的機會,讓學生在音樂鑒賞中形成獨特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音樂鑒賞;高中學生;創造性思維
在高中音樂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下,音樂教育開始注重對每個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養成,也更加注意從教學的維度探索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更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開始涌現。音樂課程在高中學校的教學中,在當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下,特別是在嚴峻的高考形式下,高中學校的課程教學越來越重視音樂課程在對學生藝術修養和知識思維擴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在藝術素養,加強學生對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可以用音樂的方式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通過學生表演或以其他教學成果為目的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作的行為。因此,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一、音樂鑒賞中創造性思維的形式
(一)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
音樂鑒賞的本質是感官的體驗,是感官結合情感產生的共鳴和個人思想的凝結,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審美情趣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學生最初聽到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時會有最初固有聯想產生的情境,但由于每一名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藝術修養的不同,對同一首音樂作品產生的感受大不一樣。這就需要學生在聽到“抽象”音樂的同時展開自己的聯想,使音樂能夠融合自己的理解產生出“具象”的音樂形象,這種由“抽象”到“具象”就是學生的發散思維在音樂鑒賞過程中的作用。而聚合思維就是學生在聽到音樂的同時,能夠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地整合自己在音樂中的感受,并與自身所具備的知識進行統一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活動有助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審美感受,有助于學生把握思維對象、發掘思維層次。
(二)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
學生在音樂鑒賞課堂上聽到音樂時,最直接感受到的是作曲家在音樂作品中信息的表達。老師在課堂上可以使用多種多樣的媒體形式,使得學生可以以不同形式去感受不同音樂作品,在大腦中形成新的具有自身獨特理解的信息,這種思維方式是一種音樂欣賞的邏輯思維。學生感受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的音樂要素,通過音樂的個性化特征掌控聽覺經驗的規律從而感受作曲家藝術美的思維方式,都需要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欣賞樂曲產生的不同情緒,可以通過音樂的調式調性直接感受,通過想象讓學生眼前展現出對這首音樂的直觀情景,再經過教師對于這首曲子的鑒賞知識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體會與理解樂曲。
如在音樂鑒賞課《黃河大合唱》的學習時,學生通過觀看影像聽音樂,深刻感受到了新中國是在經歷血雨腥風、不斷戰斗中成長起來的,情緒受到觸動就會把樂曲中的三連音、重音節奏型想象成了戰場上的無盡炮火,抗日戰場的激烈戰斗情景可以在聆聽中得以再現。學生們在課下通過查找相關歷史資料,就更能深刻地理解音樂中展現的壯烈的戰斗和無盡硝煙的戰場。一位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的課堂反饋中寫道:本節課鑒賞的《黃河大合唱》,我仿佛身臨其境地聞到了抗日戰爭的硝煙,感受到了人民軍隊的頑強勇敢,理解了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及自己擔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這位學生在音樂鑒賞后,于潛移默化中具有了創造想象力的表達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
二、音樂鑒賞中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一)開發智力
音樂鑒賞對智力的作用,表現在能加強學生的記憶力。首先,音樂鑒賞活動可以強化學生神經感知功能,鍛煉學生的聽覺記憶,還能加強情緒情感體驗后的記憶功能;其次,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長期的音樂鑒賞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注意力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強。音樂中的節奏、旋律、曲式結構等都具有高度的邏輯性,通過音樂鑒賞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激發想象力
音樂鑒賞是提高學生自身藝術修養的一門課程,不同樂曲所傳達的作曲家情感、樂曲的旋律、歷史活動和場景不同,學生可以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展開自己無盡的想象力,在聆聽樂曲旋律的同時,在腦海中構想出曲作者在樂曲中展現的音樂情景,從而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在音樂鑒賞中的想象空間越廣闊,結合音樂的想象也就更加自由,所以在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音樂思維創造性的培養。在音樂課教學活動方面,可以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將學生帶到室外,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的聲音,使他們在聽到聲音的同時發揮想象與創作。
比如有的學生用晃動的書本模擬風吹動葉子的聲音,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展現樹枝的搖擺;有的學生用半瓶礦泉水的晃動模擬水流動時的聲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根據大自然的聲音創作了很多表演動作,都是根據自己體驗過或看到過的景象,再結合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與自己的想象力,達到了知識理論與藝術實操有效融合創作的藝術展現。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啟發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根據學生自己的認知,加入喜愛的藝術風格和形式,就能讓學生更加有效地迸發自己的創作力。
(三)誘發創作靈感
情緒的感受貫穿于音樂鑒賞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學生在聆聽音樂時感受到作曲家的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后,能與作曲家和樂曲產生情感共鳴,即學生與樂曲逐漸產生共鳴并迸發出情感。從而對樂曲展開創造性思維的想象,這樣的音樂鑒賞過程就會推動學生在情感上的提升和思想上的進化。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聆聽進行音、畫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引導學生用音樂與文學知識、歷史背景、圖像色彩以及舞蹈韻律進行有效融合,促進學生整體的藝術文化素養得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的創新精神和綜合知識實踐能力的充分展現,使得學生讓具體的音畫記憶在腦中對于樂曲的理解鑒賞水平得以提高。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是聽到樂曲后的感受,更在音樂鑒賞過程中將自己的音樂素養進行整合和提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基本的樂理讀譜知識后,聆聽樂曲時根據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節奏、韻律,結合自己的情感發揮產生自己的音樂旋律。這更是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對學生在音樂素養上的培養,讓學生在無盡的音符和節奏組合中激發出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三、音樂鑒賞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一)精選樂曲——通過選擇經典樂曲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總覽中外音樂發展史,可以了解到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音樂家創作的經典樂曲,其音樂作品體現了不同的音樂風格。為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在音樂鑒賞課教學中精挑細選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比如有些樂曲由于曲式曲調風格會讓學生“聽不懂”,甚至直觀感受不到樂曲所要傳達的信息;再比如有些樂曲盡管采用了快節奏、大調式色彩的旋律,給學生的直觀感受是歡快的音樂情緒,但作曲家想展現的卻是自己悲傷憤怒的情緒。這樣的樂曲鑒賞對于音樂素養較差的學生來說有些晦澀,所以教師在選擇音樂鑒賞曲目時應當注重教材基礎,綜合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樂曲的速度、強弱、節奏,能在欣賞過后得到基本的音樂感受。如在鑒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作曲家在樂曲的開始,用命運敲門聲的音樂動機展開全曲,通過不同的音色、不同力度的展現,能夠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作曲者貝多芬通過這首樂曲展現出的不向命運屈服的情感。并通過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介紹曲作者的生平,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欣賞作品,并深刻感觸到貝多芬內心的情緒和旋律的表達。
(二)創設情境——通過情景式教學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
音樂作品想要傳達作曲家的多種多樣的思想和豐富的情緒內容,都通過音樂的動機、節奏、旋律進行展現。學生在聆聽過程中有時并不容易捕獲作曲家的情感表達,不能對旋律樂句形成記憶分析,學生對這首樂曲就沒有更多的想法和創造。在教學設計中如果加入參與體驗式的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曲目基本知識的情況下,有效理解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和內容。如在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時,教師可以在聽曲子之前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學生了解這個作品背后的故事,給學生播放與作品相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先對整個故事產生整體印象,再給學生創設一些在聽曲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進而在聽曲子的過程中了解旋律,更能在音樂中形成自己的想象,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三)啟發誘導——通過問題式教學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簡單局限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直觀感受,而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采用最新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問題式教學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其利用自身的鑒賞理解及發現把探索到的音樂文化回歸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比如在欣賞阿炳的《二泉映月》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這部作品是由什么樂器演奏、演奏樂器具有哪種特性、整個作品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景及思想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作品的鑒賞,全身心地去體會音樂作品的情感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鑒賞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隨機找學生回答之前的問題,并對于其不正確或不完善的回答進行更正、解釋及補充。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對于樂曲的看法以及講解各個時期的樂評人對于此樂曲的評論及看法,既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首樂曲的各種情感共鳴表達,在教師的深入講解中,也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
(四)肢體表達——通過身體律動展示學生創造性思維
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進行教學,把學生被動的音樂學習變成主動學習,進而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實踐中,通過肢體活動來展示創造性思維。課堂中的教學互動活動,可以使得課堂氣氛活躍,著重培養學生在音樂情境下的創新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課前可以先布置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讓學生充分了解《黃河大合唱》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創作背景,在上課期間,再由學生們加以討論總結。鑒賞樂曲的第三樂章《黃水謠》時,教學可以采取邊欣賞音樂、邊對音樂情緒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體會感受該歌曲的三個樂段分別表現得三種迥然不同的音樂形象。在此基礎上,可以請學生根據不同的音樂理解,進行即興創作或再加工,進行人物形象的創造(A段:日本軍隊侵略之前,黃河兩岸居民平靜安樂的生活形象;B段:日本侵略軍的形象;C段:百姓們遭受侵略后愁苦的心情,以及渴望被救贖、渴望和平、期盼新生活的生活形象)。教師還可以配合鋼琴彈奏,讓學生隨著音樂的變化去創造他們心目中理解的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肢體活動進行表演。對音樂課堂教學而言,最具體有效的體驗及學習方法是音樂創作或音樂的二次創作,學生在參與和學習創作的過程中,不僅要充分了解、感受、理解音樂家的作品,還要學會靈活變通地使用音樂基本要素來完整地明確表達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音樂創作性學習,學生通過肢體活動盡情地展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體驗,也能大大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結語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現能力。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在學生創造音樂的過程中,需要持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如此才能更好的實現學生心中所想要表達的音樂情感。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需要在腦海中把抽象的音樂“具象”加工形成一種自身理解的情景的想象,然后據此身臨其境地感受作品的場景。同時,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和各種新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積極進入到音樂鑒賞的學習中來,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為學生充分理解作品后的創造思維有充足發揮的機會,讓學生在音樂鑒賞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獨特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卓曉孟.近七年來我國核心素養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現代教育科學,2017(10):144-150.
[3]邱小健,龔筠茜,邱恬.學生核心素養問題的研究綜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9):11-15.
[4]朱文芳.英語教學在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作用[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8):108-109.
作者簡介:郭啟發,鄭州市第七十四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中原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