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摘要:為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課堂效率,教師應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聯系教學實際,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正面情感反應,形成強烈的求知心理,以實現最佳教學效果。本文通過理論分析與課堂實踐,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立足于新課程標準,制定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打造更為高效的教學課堂,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學生生活;教學情境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標志著基礎教育開始進入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核心素養時代。立足于核心素養的部編教材,無論是知識還是書本,都遵循了學生的發展規律。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為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結合課程標準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如何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
一、植根生活實踐,凸顯學生本位
在教學中情境是知識的載體,通過情境不僅傳遞知識,還可以為知識營造豐富的氛圍,將生硬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情境可以通過故事、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形成,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皆須源于學生生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學生從自身實踐中獲得的體驗更具有說服力。
學生是實踐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體,用學生自身產生的經驗作為情境,可以拉近課堂與學生的距離。基于學生實踐的教學情境,需要呈現遞進式關系,抽絲剝繭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可以是在課上,也可以是課外形成,兩種方式形成的實踐也各有長處,可依據自身教學情況具體選擇。選擇的實踐活動應貼近學生生活,積極向上。
某位教師教學“關愛他人”時,主要運用課外實踐與課內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開展本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制作相關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課外實踐
1.視頻導入。
視頻片段“即將初三畢業,你最想感謝的人是誰?為什么?”學生答:“最想感謝的人是父母,我體育不好,他們每天陪我跑步,最后我在體育中考得了滿分。”“最想感謝的是我的班主任,在我失去信心的時候鼓勵我,支持我。”
思考:通過觀看視頻,說一說觸動你的地方,并談一談你對關愛的理解。
使用拍攝的學生視頻來作為這一課的導入,瞬間抓住課堂上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注意力愈加集中。
2.圖片與課堂實踐結合。
圖片內容為實拍“教師指導學生問題,家長背著孩子的書包送孩子上學”。
分享你的故事:說說自己在家、學校、社會生活中被他人關愛及關愛他人的事例,談一談這些關愛他人的行為給他人、自己分別帶來了哪些影響?
圖片不僅要真實,還要源于學生生活,這樣才能打動人,有感而發。
(二)課內實踐
情境設定與課堂模擬。
情境一設定為在繁華路口遇到摔倒的老人,你會怎么辦?情境二設定為在偏僻的路口遇到摔倒的老人,你會怎么辦?學生分角色進行扮演。
思考:在關愛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麻煩?面對以上麻煩,我們如何化解?
課堂現場模擬更具有直觀性,易形成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也最能反映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把握情況。
無論是哪一種活動形式,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只有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是一節優質課,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才能活起來。有些課堂忽視學生參與,成為教師的一言堂,使學生對課堂產生厭惡感和疏離感。一節好課應從學生出發,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打破學生與課堂之間的“墻”,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有效理解教材。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經驗中學,寓教于樂,課堂才是學生的課堂。
二、運用先進典型,弘揚社會正能量
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對于“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從教材名稱就已知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并貫穿始終,凸顯教材立德功能,其中社會先進典型便是最好不過的立德載體,通過載體表達情感,學生產生共鳴,樹立正確價值觀,達到樹人的目的,先進典型應具備積極向上、真實動人、影響深遠等特點,才能在學生心里播下情感的種子,生根發芽。
三、汲取文化營養,堅定文化自信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均源于中華文明。”培養有文化的公民,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價值。因此,在教學情境中需要加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既有利于加強學生文化底蘊,又能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明確自己作為國家未來建設者的責任擔當。教學情境創設可以就地取材,挖掘本土資源。本土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并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寶貴財富。多角度開發鄉土資源能夠突出地方特色,并有利于對本土文化傳承和保護。
四、直擊社會熱點,承擔社會責任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融入熱點時事的課堂改變了以往的枯燥、單一、無趣,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學情境選擇熱點時事,還有利于彌補教材的滯后性和抽象性,促進他們運用辯證思維探究身邊的經濟、政治、文化現象,正確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國家發展的根本目的,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全身心地投入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幫助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中考不僅有考查學科知識的特點,還具有以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目的的特點。中考的與時俱進要求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必須運用時政熱點,這也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
五、結語
建構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環境與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情境創設開展教育教學,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最佳途徑。只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情境才是生動的、切合的,才能發揮出教學情境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腳手架”和“孵化器”功能。教學情境的創設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