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需要政校企協同推進高職教育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府部門要完善法律規章,創新體制機制,加大經費投入;高職院校要構建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職專業體系,完善以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教育管理機制,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產業企業要增強責任意識,發揮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協會的協調作用。
關鍵詞:高職教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7-0057-05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成長潛力巨大的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代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好等特征。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需要大量新型專業技能人才。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要求職業教育辦學要“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
目前,我國現有高職高專院校1 423所,專業種數1 115個,專業點數47 951個,每年畢業生320萬人左右。我國高職教育服務供給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存在較為嚴重的錯位現象,其專業與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師的社會服務(科技服務、智庫服務等)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不匹配、不協調,人才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并存[1]。為實現高職教育服務供給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高職教育定位與區域企業發展、產業升級相協調,政府、學校和企業需要協同探索高職教育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路徑。
一、政校企協同推進高職教育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時代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職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行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加快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人才”。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促進產教融合。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合作”。同年,“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強調“重點布局在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技術技能密集型產業,是國家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高職教育作為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應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因此,政校企協同推進高職教育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時代意義。
二、政校企協同視域下高職教育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困境
協同是把系統中各個要素結合起來,通過彼此作用的發揮進而形成一個新的整體,實現各要素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知識互惠、匹配度相同以及行動的同步。政校企協同是一個大系統,包括“政校合作”“政園(產業園)合作”“校園合作”“校企合作”四個子系統,要在大系統內整合資源,優化體制機制,“政、校、企、園”四個主體通過子系統和大系統的協調效應和干預效應,系統內共同協商、資源共享、整合優化,實現多方交叉嵌入式協同發展。以政校企協同的產教融合機制是調動政府、高職院校、產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創新機制,是新時代賦予我國高職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新方向,也是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必然模式。
高職院校與產業企業融合,有助于鞏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生態節點,在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同時,促進自身發展,促進產教供需生態平衡[2]。
目前,以高職院校為主導的產教融合機制在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時存在以下弊端:其一,高職院校服務供給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相脫節,不僅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上仍以傳統專業為主,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也存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實訓實習設備、教學內容等方面,均不能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要求和技術研發要求;其二,高職院校的轉型發展只從自身利益出發,而較少考慮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其三,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在體制機制上沒有真正地形成利益共同體,政府在產教融合中沒有真正發揮主導作用,從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無法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難以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三、政校企協同推進高職教育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路徑探析
(一)政策路徑
1.完善法律規章
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文件,如《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對高職教育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做了明確指引,但是在產教融合法律規章上仍存在著障礙。具體而言,一是產教融合缺乏完備的法律文本。關于產教融合的規定,《教育法》中很多條文僅具有引導性,強制力和約束力不強,《職業教育法》對產教融合的法律地位、產教融合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沒有明確規定,可操作性不強。二是產教融合尚未明確利益相關方的責權利。在《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中,雖對職業學校和企業的權利義務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條款過于簡單、籠統,且未對行業、學生的權利義務進行相關的界定。三是以上規章均未對未履行產教融合義務的主體明確約束機制與懲罰措施。由于上位法規定的缺失,產教融合缺乏頂層制度支持[3] 。因此,應當從政府層面進一步完善法律規章,為促進產教融合機制的落實提供制度支持。
2.創新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運行機制。構建政府、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三方協同的高職院校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運行機制,建議由地方教育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總體計劃和實施計劃,促進區域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結合、與企業結盟,全面實施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響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技術需求,促進高職院校開展企業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大企業參與舉辦高職院校,重視生產培訓、技術研發檢驗測試,促進建立校企合資合作關系,成立具有實質性運作的產教融合集團(聯盟),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作;鼓勵高職學院從戰略性新興企業購買技術課程和實用教學服務;鼓勵地方政府先行先試,盡快遴選出國家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探索發展高職教育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典型經驗。鼓勵地方政府、高職院校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協同對關鍵技術人員的培養、技術創新和學科建設,培育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讓和產業化產業鏈[4]。
二是完善運行保障制度。由于涉及眾多參與主體,政府應根據區域高職院校、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和產業園區的特點進行系統規劃,出臺配套的法律法規、支持政策,推進協作,為高職院校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接提供制度支持。
三是形成監督檢查機制。建立高職院校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項監督檢查機制,通過合理的評價指標,及時發現執行中的問題,發揮其評估、預警、指導和反饋功能,并對高職院校和相關企業實施相應的考核和獎勵、懲罰制度。
3.加大經費投入
設立職業教育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設的專項經費。一方面,可以在職業教育生均撥款中劃出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專門經費,推進重點建設高職院校計劃和產教融合工程,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建設,提高專業師資隊伍的培訓經費,給予戰略性新興專業教師更多的培訓機會,積極引導高職院校科研人才、科研成果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另一方面,國家和各省市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基金和各類專項資金,要劃出產教融合專門經費,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工作,校企聯合建立實訓實習基地。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各級政府鼓勵高職院校與新興產業下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興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而構建校企聯合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新機制。關鍵是要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落實組合投融資和財政等政策激勵。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可遴選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為產教融合型企業,對這些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綜合優惠政策,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支持,落實相關稅收政策。
(二)培育路徑
1.構建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職專業和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專業體系要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分析區域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每年進行一次專門的專業建設調研,建立健全專業診斷和動態調整機制,適時開展專業調整和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5]。要根據既有辦學專業和師資力量,按照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改造部分現有專業,開設部分新專業,重點打造和培育高鐵綜合維修技術、集成電路技術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服務、跨境電子商務等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色專業[6]。專業建設要通過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來落地、落實。在學校、企業、協會的共同參與下,開展教學質量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專業診斷,及時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結合產業集群,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專業素質。為服務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院校發展需要,高職院校應主動聯系新興產業的相關企業,尋求校企雙方的互助合作,構建面向新興產業的高職專業體系,即專業群。比如,湖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六大產業領域,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為此開設了光伏發電技術,還開設了風力發電設備制造與安裝專業;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健康裝備制造與維護”專業群被立項為湖南省一流特色專業群,開設了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新興專業的開設使學校專業布局調整更加科學、合理,提升了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
2.完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教育管理機制
新時代產教融合要求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工作面向社會需求,利用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檢驗理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統一于服務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這一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生產模式符合當前我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發展要求,亦與新時代高職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的發展目標相契合。在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進程中,雖然高職院校仍以專業性與職業性為辦學導向,但其發展應有所深化與拓展,即在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上提供高級技能型人才與新興產業所需的智力支持。因此,高職院校要以培養高級技能人才和研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技術為主導,充分發揮高職教育職業性與學術性的統一,在重視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傳統科學研究的同時,將科研重心由傳統理論探究延伸至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應用技術研究。鼓勵教師將應用技術研究的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不僅可以促進高職院校教學和科研活動的良性互動,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與和社會服務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還能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產品研發與技術攻關的需要,實現高職院校與區域內戰略性新興企業的合作共贏。
3.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伴隨著區域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起,高職院校需科學調整本校現有的專業體系,停辦過時專業,做強優勢專業,興建新興專業。與此同時,專業體系的調整也意味著師資隊伍的更新,數量充足且質量保障的教師隊伍是保障高職院校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條件。對已淘汰專業的相關專任教師,高職院校可對尚未退休的教師提供新興產業的專業培訓和企業實踐的機會,幫助其實現專業發展的轉換。要依據高職院校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戰略、新興專業專任教師的崗位要求等維度,建立符合高職院校特點、體現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的新興專業教師勝任力模型,從而從人員選拔、職稱評審、績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上,真正實現對新興專業教師的有效性管理。新興專業的專任教師需進一步深化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素質能力,系統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對應專業的教學組織工作,積極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遇技術困難的技術研發工作,以“真問題”提升“真能力”。
4.創新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管理機制
為了提高高職院校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效率與質量,明確科研服務目標、夯實科研管理基礎、優化科研管理機制是當下高職院校創新科研管理機制的應有之舉。一是要高度重視院校科研部門對學校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科學調整院校科研部門以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主的科研目標。二是要逐步完善產學研體系。高職院校要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完善包括人財物以及制度規范在內的產學研體系,保障產學研合作的長效運行。鼓勵和引導教師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項目申報、技術研發等。三是不斷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增強院校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能力在于提高教師個體的科研能力,加大對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配套項目和成果獎勵等。高職院校牽頭進行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研發,給企業進行技術服務,構建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平臺。
(三)建設路徑
1.樹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
打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程中所遇到的瓶頸,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更好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基于國外經驗和國內現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下的行業企業應樹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理念,從根本上讓行業企業認識到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是行業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具體而言,一是在主流權威媒體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廣泛且持續的宣傳影響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協會要對積極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企業進行褒揚和嘉獎,對不履行或消極對待校企合作責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企業作出批評和懲罰,嘗試通過獎懲機制引導企業樹立社會責任感;二是組織行業協會、工商聯合會、消費者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對校企合作相關政策進行宣傳,嘗試通過同行組織釋壓引導企業樹立社會責任感;三是鼓勵戰略性新興企業積極主動與高職院校洽談合作,嘗試通過合作實踐引發企業樹立社會責任感;四是建立政府、企業及利益相關者之間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交流平臺,嘗試通過平臺交流方式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2.發揮企業的辦學主體作用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有責任舉辦或參與舉辦高職教育,大型民營企業也應大力參與高職教育,率先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具體形式包括獨立舉辦或作為主要舉辦者舉辦高職院校,組建行業性或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建立地方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學校董事會。由董事會制定“辦學章程”,加盟企業可以向學校提出人才訂單,進行定向培養;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校企合作共建專業點,招收學徒;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或捐贈職業學校教學設施設備;參與課程教材開發;與合作院校共享知識產權證明。探索將高職院校的某些專業或系部交由行業企業舉辦或委托管理,固化人才培養責任,政府根據其人才培養和就業質量給予經費獎勵[7]。
3.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協會的協調作用
從國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來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產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組織與協調。從協會的性質來看,產業協會具有暢通的政策渠道、及時的市場信息、扎實的產學研基礎等優勢。當前我國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會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尚未發揮出實質性的作用。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會應主動承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義務,以第三方機構的角色參與校企合作之中,搭建信息平臺、優化協調平臺和強化監督平臺。搭建信息平臺是為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搭建信息互動交流平臺,保證信息傳達的便捷以及溝通渠道的順暢;優化協調平臺是指協會應為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提供合理化的建議報告;強化監督平臺是指新興產業協會對校企合作中資源和利益的分配過程進行監督和指導,保證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通過統籌協調、搭建平臺、利益共享等形式,構建多方聯動的利益共同體,共同實現深化產教融合。
參考文獻:
[1]戴文靜,周金城.湖南省高職院校專業布局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9(10):41-44.
[2]李夢卿,劉晶晶.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教育生態學意旨、機理與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2019(3):71-75.
[3]修南.企業深化產教融合的現狀、困境與對策——以吉林省為例[J].職業教育研究,2019(6):10-14.
[4]溫曉瓊,周明星.職業技能型高校服務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4):79-84.
[5]卜樹坡,劉勇,張崢.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及其對策——以蘇州37家戰略性企業為樣本[J].職教通訊,2016(14):13-15.
[6]周鳳華.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 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86-92.
[7]杜守建,李玉芝.基于行業型職教集團的產教融合實踐[J].職教通訊,2019(14):25-29.
(責任編輯:劉東菊)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promote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to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novat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crease invest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uild a major and courses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d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team,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unning schools, and play a coordinating role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ssociation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