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日紅 呂云云 李銀塔
摘要:構建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促進校企雙方資源條件的優勢互補,是現代職業教育銜接社會、優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從缺乏專業吸引力、資源條件有限、人員素養缺乏和培養目標片面四個角度入手,分析了傳統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的主要問題,圍繞樹立綜合化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傳統專業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產教雙方資源優勢三個方面,提出了產教融合背景下“互聯網+”驅動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崗位需求 產教融合 水產養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023-02
在生產活動、先進設施、崗位人員等企業資源的支持之下,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進而成長為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性強的優秀應用型人才。
一、傳統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教學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專業缺乏吸引力,難以對學生形成學習驅動
坦白來講,當前部分年輕人仍存在“輕農”甚至“歧農”思想,在未經深入了解、開展市場調查的前提下,認為農業、養殖等關鍵詞缺乏文化性、不夠體面或技術含量比較低,認為水產養殖“是農民干的事”。在此類邊緣化、偏激化認知的影響下,一些水產養殖專業學生會出現自暴自棄、缺乏職業規劃、課程學習不積極等負面問題,嚴重影響相關課程的知識輸出效果。同時,由于存在認知偏誤、學習積極性缺乏等問題,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在畢業后大多選擇轉行轉業,使得相關行業長期處于人才需求迫切的狀態,削弱了職業教育輸出應用型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作用[1]。
(二)資源條件比較有限,教學設施建設滯后于時代發展
水產養殖作為一門實用性專業學科,對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具有較高要求。但從當前來看,由于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這一“冷門學科”不在大多數高校的重點建設范疇當中,故而無法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導致實訓基地、實驗室等設施的建設工作相對落后,教學活動難以實現現代化、高水平。
(三)教師人員普遍存在素養局限問題,與社會實際脫節
優秀的教師團隊是教學質量的最根本保證,也是教學模式創新發展的最主要動力。現階段,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師人員大多來自優秀畢業學生的直接轉化,其在保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同時,難免會存在實踐經驗少、社會銜接度低的素養局限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將很難從教師處接收到行業新知、市場動向、工作前景、崗位要求等水產養殖工作相關的有價值信息,進而導致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行業了解程度長期處在較低水平。
(四)學生培養目標相對片面,與行業人才需求不相適應
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理念下,大多數高校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更傾向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技術能力,而非將學生打造成可直接對接社會崗位的實用型生產人才或科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角色轉變的難度。同時,創新創業也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方向,對學生明確職業規劃、開闊就業眼界具有重要意義。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高校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并未將學生培養目標向創新創業領域延伸,難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綜合化的行業人才需求。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互聯網+”驅動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構建的策略
(一)樹立綜合化的人才培養目標
1.保證人才素養與社會需求相匹配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中,相關人員應做到立足實際、與時俱進,全面分析當前社會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發展狀態,并通過企業交流、市場調查等多種方式,明確水產行業內優秀人才的評價標準與素養需求,從而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全面性與實用性。例如,我國當前正處于傳統分散型漁業向現代集約化漁業轉型的過渡時期,對掌握規模化水產養殖知識的管理人才存在迫切需求。因此,有必要將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納入人才培養目標的要素體系當中。同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現代科技已逐漸融入水產養殖行業當中,智能漁業、生態漁業也成為我國農業建設的主要戰略方向。因此,一名合格的現代化水產養殖人才,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科技應用能力。此外,隨著現代人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魚類、貝類以寵物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當中。因此,高校在構建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時,還應一改傳統以食用魚類養殖為主的教育理念,適當提高觀賞魚類養殖人才的輸出比重[2]。
2.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明確人才培養的側重點
通常來講,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存在地域性特點。因此,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氣候環境、養殖條件、市場狀態等因素。例如,山東省青島市地處沿海區域,且漁業發展歷史悠久,居民生活水平與消費能力也相對較高。在此背景下,高校應充分把握當地的環境特點與產業優勢,側重培養海水養殖與觀賞魚類養殖人才,著力提高學生的海膽海參育苗繁殖、海水質量檢測、蝦蟹養殖推廣等專業技能水平。
3.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避免學生陷入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低的發展誤區
2014年,我國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一指導性文件,并提出了“核心素養教育”這一現代教育要求。基于此,高校在落實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引入“互聯網+”驅動資源的同時,必須積極促進學生在專業素養、思想道德、文化視野、科學精神等多方面的發展,力求培養學生成長為漁業技術強、生態意識高、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
4.要基于產教融合的具體教學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的針對性調整
在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下,高校通常會與合作企業簽訂相應的人才輸出協議,即為優秀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專門化的就業機會與教育支持。因此,高校還應基于企業崗位需求的實際情況,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合理的細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