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光
摘 要:交通安全關系千家萬戶,而小學生作為弱勢群體,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著很大隱患,尤其是在車輛不斷增加、路況日益復雜的發展環境下,學生交通安全意識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基于此,首先闡述了小學交通安全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分別從學生、學校、社會職能部門三個方面提出交通安全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強化學生交通安全意識的可行路徑,旨在為校園安全教育、提升學生的交通安全素養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培養
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有限,缺乏危險識別和判斷能力,所以小學生交通安全隱患總體高于社會人群的平均水平,這就為校園交通安全教育提出了嚴峻考驗和迫切要求。交通安全意識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安全,從近年來媒體屢屢報道的小學生交通事故情況來看,小學生整體交通安全形式堪憂。這就需要學校切實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注重交通安全知識的普及,加大安全教育和宣傳力度,引導學生遵規守紀,時刻將交通安全記在心上、體現在行動上,通過交通安全意識的培養,為學生筑起一道交通安全的防火墻,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培養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的必要性
公安部交管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1日,我國私家車數量已經超過2.5億輛,如此龐大的行車數量使交通路況更加復雜,也使小學生的交通安全隱患有所增加。交通出行不可避免,交通風險無可回避,因此,學校要切實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力度,培養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認識交通風險的類型、表現形式、嚴重后果,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危機感,認識到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通過校園交通安全教育的開展,能夠讓學生懂得如何安全出行,了解各項交通規則,認識不同的信號燈和車燈標志,掌握不同路段的出行要求,強化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讓學生主動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細節,回避高危風險行為,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同時,交通安全教育還要增加交通事故自救、互救能力培養等內容,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危機的情況下采取有效措施,將事故傷害降到最低點,無論是自救還是救助他人,都能夠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系數,保障學生的交通安全。
二、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小學階段學生好奇心強烈,生性活潑,愛玩愛鬧,對自己的行為缺乏約束力和判斷力,對外界環境安全與否缺乏判斷力,這些問題也是造成小學生交通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交通安全知識、交通規則了解較少,從而提高了交通風險系數。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是否違反交通法規一無所知,比如乘坐無牌車輛、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在馬路上打鬧追逐等,還有一些未滿十二周歲的學生騎自行車或電動車上路,甚至獨自騎摩托車等,這些行為已經違反的交通安全管理條例,會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二)學校方面的因素
學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往往將其作為一項短期教育活動來抓,在特點時期內學校可能會組織各類交通安全教育活動,但是過后卻沒有連續性,這就造成交通安全教育不夠深入,很多交通安全實踐活動也因此流于形式。還有些學校開展交通安全教育完全是為了應付檢查,一旦檢查結束就會將其擱置一旁,學校缺乏規范的交通安全教育體系,直接導致學生認為“交通安全學習不重要”。
(三)職能部門方面的因素
從當前社會職能部門來看,對于小學校園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宣傳普遍存在力度不足的問題,譬如各類媒體對小學生交通安全缺乏關注,交管部門在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中,都是以“貼標語、送宣傳材料、張貼口號”等形式進行,難以形成職能部門和小學校園的有效互動,從而造成專業力量注入不足,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缺乏深度。
三、加強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是保證學生交通安全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熟讀道路交通安全法,認識其中關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各項要求,從而將交通安全教育提升至法治高度。學校要專門開設交通安全課程,有專職安全教育教師,這樣才能提高交通安全教育的專業性和系統性,結合學生實際需要設計課程內容,以此提高教育成效。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空洞的理論灌輸教育方式,如果只是宣教一些法律規定,或者講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倦怠和逆反心理,所以,教師要注重道路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關注、主動思考。比如通過“情境再現”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利于加深學生的交通安全印象,發現一些平時被忽略的交通安全問題。
例如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短片,畫面顯示一位阿姨在綠燈的時候騎車通過人行橫道,她沒有闖紅燈,沒有超速、沒有載人,結合這個畫面情境,教師向學生提問:“這位阿姨這樣過馬路有問題嗎?”很多學生觀看視頻之后,都沒有發現有什么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預留三分鐘的集體討論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但是,學生討論之后,還是沒有發現畫面有什么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公布答案:“這個阿姨走人行橫道過馬路沒錯,但是,人行橫道上不能騎車,要推車步行通過,這一點大家都忽略了。”學生聽后恍然大悟,顯然這一點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騎車通過人行橫道會有很大的風險隱患,認識到這一點后,學生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會告訴家長“人行橫道不能騎車通過”,這樣的形式更有利于學生交通安全能力的培養,促使交通安全意識轉化為交通安全行為。
(二)結合實際學情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動
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的培養要落實到行動上,這就需要學校結合具體學情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動,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通安全教育活動要結合學生實際能力和興趣愛好開展,而且要分年級、分學段進行,這樣才能提高交通安全教育活動的有效性。
譬如對低年級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可以通過繪本、漫畫閱讀的形式進行,或者通過講故事、讀歌謠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各項交通規則,認識交通風險因素等,因為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教育活動中要突出“形象化、易理解、好操作”的特點;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交通安全教育可以通過案例討論、座談的形式進行,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認識交通安全隱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座談,能夠建立起生活和交通安全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認識到交通安全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采取交通法規知識競賽、交通故事征文等形式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動,學生可以自己搜集相關的交通安全案例進行探究討論,或者將與交通安全相關的見聞寫成作文或故事,這樣的形式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夯實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