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妍
【摘 要】 小學數學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為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課例教學來加強學生的整體認知。本文基于“拋磚引玉——以問題引出新數學概念;明辨是非——明確新舊概念異同,凸顯事物本質;螺旋上升——對數學概念性知識進行有效地鞏固”三個模塊進行了深入探究,希望以此推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小學數學;概念型;課例教學;教學模式
數學概念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培養并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核心所在,如何引導學生加強對數學概念的認知,切實培養并提高其數學能力,是當前小學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由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可知,要加強學生的數學概念認知,不僅僅應當提高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還應當對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進行創新改革。本文基于“百分數”這一內容對概念教學進行了深入探究。
一、拋磚引玉——以問題引出新數學概念
在進行“認識百分數”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引導學生對原有的知識內容進行回顧,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對生活中的百分數進行搜集,很多學生都能夠根據自身的理解找到百分數。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引導學生針對自身的理解提出相應的問題,而教師則可以通過小組探究的形式,借助課上探究單,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他人分享,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對百分數的概念知識進行提煉分析。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加強對百分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并且親身體驗到百分數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思維能力。
二、明辨是非——明確新舊概念異同,凸顯事物本質
在進行“認識百分數”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課堂練習,引導學生加強對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認知,了解二者的異同。
1.一堆貨物可以運走( ? )(A.80%;B.)
2.一根繩子長為( ? )(A.50%;B.)
根據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第一題的答案可以是A或B,而第二題的答案只能為B。
學生可再對如下題目進行判斷:
1.一棵樹的高度為米。()
2.一棵樹的長度為83%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數都是百分數。()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上述專項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分數與百分數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所謂分數,主要是指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但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明確的數量進行使用,代表數量時必須要帶一定的單位;而百分數僅僅是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不能是具體的數量,也不能帶單位。基于此,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出新概念,幫助學生從根本上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不同,從而使學生對概念有更為透徹的認知和感悟。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舊概念對新概念的固有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應當加強理解認知,通過對比分析,找到新舊知識概念之間的異同。
三、螺旋上升——對數學概念性知識進行有效鞏固
所謂螺旋上升,是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基于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能夠從深度、廣度等多個層次和方面發生改變,換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凸顯出數學概念教學的階段性特征。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數學概念教學就是對概念進行鞏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熟記、創設概念系統、加強實踐應用等多種方法進行概念的鞏固學習。所謂熟記,就是在學生對相關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引導回憶等方式,使概念能夠熟練記憶;創設概念系統是根據教師的日常教學,將一些彼此之間存在聯系的概念知識進行有效的總結整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這樣的內在聯系通過系統的方式進行記憶,這樣的系統比反復訓練效果更為突出;而實踐應用則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加強對概念的運用程度,通過不斷地練習鞏固概念。
在進行“認識百分數”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熟練掌握百分數的相關概念之后,可以適當增加活動環節。通過小組探討合作交流的方式提出問題:第一,什么地方可以搜集到百分數?第二,什么是百分數?第三,百分數、分數和除法有哪些聯系和區別?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這三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全班進行交流補充。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百分數其實就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是一種生活數學;其后,教師可以列出如下百分數:30%、0.1%、200%、3%、60.5% 、100%,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百分數的特征,明確百分數可以大于1、小于1或是等于1。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學生只有提高自身的自主意識,自覺主動地探究知識內容,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在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學生對周邊事物的理解和認知,深刻感知其特征及內涵,通過主動分析,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的概念,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事物的屬性及發展規律,最終形成全新的數學概念。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由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和體驗概念,搭建起健全完善的知識框架,并且通過自主探究不斷填充,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及主體地位,加快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的調整優化。
【參考文獻】
[1]李織蘭,楊起群,蔣曉云等.小學數學《三角形的內角和》課例研究[J].廣西教育,20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