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利
摘 要: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只是讓學生考試考出好成績,更要運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這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最終指歸。策略是高效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積極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理念,以問題意識作為教學導向,以合作探究作為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重要輔助手段來高效傳播數學知識。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質疑創新精神的重要思維,合作探究則是提升語言表達以及交流分享能力的重要方式,而自主學習則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不二選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教學策略
數學作為一門對很多學生而言都具有學習難度的科目,常常出現因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導致學生接受知識困難的現象。因此數學教師要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重擔,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服務于教學實踐。首先教師要合理認識自己的教學方向,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要講究效率。而高效教學需要使用一定的策略,教師需要對常規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創新數學教學策略可以從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科學使用合作探究課堂模式以及鼓勵學生系統自學三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教學是被廣泛認可的教學策略。數學家哈爾莫斯認為“只有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他認為數學中研究的一切命題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整個研究過程也緊緊圍繞問題展開。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數學教學。學生如果只能通過課堂學習知識點,解答某個數學難題的話,這樣是消極被動的接受狀態。學生沒有問題,有困惑不敢說出口,遇到問題得過且過的學習態度十分不利于數學教學。教師應當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并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中,最后達到現解決問題的目的。
問題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例如在講授“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一節課時,我帶了一個大的外面涂滿水彩的箱子進入教室,學生看到我的教具必然心生好奇。我說這是一個魔法盒子,里面裝著一個豐富多彩的立體圖形世界。接著帶領學生一個一個去認識。學生便會帶著好奇心以及問題去關注被拿出來的立體圖形。第二步,解答疑問。我在拿出外型五彩繽紛的立體圖形后,開始邀請學生辨別是什么圖形并說出原因。第三步,導學,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立體圖形。當然這些立體圖形中,要設置具有爭議的圖形,用此來激發學生的困惑并參與討論。這樣學生對立體圖形相關知識掌握效果會更好。
問題教學必須要引起教師的重視,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質疑創新精神的重要思維。只有善于發現問題的學生,才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才能創造出新穎的事物。正如陶行知所言:“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特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1]
二、重視學生間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作為主流教學模式也一直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合作學習指的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教學單位,以生生互動為主體的小組學習活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途徑,以小組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2]。”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探究模式,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一個題目,接著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小組內的成員再進行分工。這樣便可以把一個問題再細化成多個子問題,每個學生領取一個,最終形成整體的結論。事實證明,小組合作比學生自己單獨行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是具有一定心理學依據的。表現自我是每個正常人的合理需求,在公開場合匯報結論更是一種表現自我的渠道。因此相對于老師個人灌輸,他們更喜歡有參與感的合作探究模式。
例如,在正方形長方形教學中,學生可以小組合作,利用手里十幾個由正方形長方形隨機拼貼成的俄羅斯方塊圖形,然后重新組合拼貼出大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由于花樣很多,隨機組合的方法也有多種,一個學生很難找全。但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卻可以集思廣益,找到更多可能性。而在合作的環境中,會有聰明的學生找到拼貼規律,進而即時分享給其他的同學,比老師講授效率更高。
合作探究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當不拘泥于一種模式,多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并不斷融合最后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合作探究要營造和諧平等的交流氛圍,教師要鼓勵學生向身邊的同學以及老師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不僅要思考,同時要表達。例如“如何測量一片樹葉的周長”。這個題目便很適合用來課堂合作探究,因為這是排除正規圖形好測量理想情況下的實踐題目。很多學生在面對生活實際問題時都缺乏解決的能力,但是這正是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好時機。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將自己在路上撿到的完整樹葉帶到課堂上,然后一起討論如何測量周長,最后由一位同學公開匯報總結,將計算方法以及計算步驟分享給其他同學。最后各個小組交換樹葉進行重復測量。
合作探究的題目一方面要與生活聯系,另一方面要尋找多種可能性解答方式。避免只有一種答案的題目占據課堂時間,這類題目不足以列入耗時耗費精力的合作探究中。無論是將隨機正方形長方形重新拼接成大的正方形長方形,還是測量樹葉周長都是很好的探究選題。
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
現代教學理念普遍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不是消極的容器”。學生要想把人類共有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財富,必須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能有效避免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例如,雖然課堂做題率很高,但一到生活中學生便出現手足無措的現象。這與學生學習缺乏自主精神有很大關系。具有主動學習能力的人能夠找到問題,并致力于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種途徑不僅來源于老師,同時也來源于同學或者其他長輩。自主學習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課前自主學習
課前自主學習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預習。預習同樣有多種方法,第一種叫做“表述策略”,“就是對學習內容加以閱讀,甚至可以重復閱讀,如果是一些規定,我們還可以將其完整復述。”[3]這類預習主要是對課本內容有大體了解,能熟悉一般性概念。例如周長、半徑等概念的表述。第二種叫分析策略。要求學生不僅能清楚地表述出一般性概念,同時能掌握其中的含義。不管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都能有一定的了解。與此同時能做一些課后習題,能在生活中找到案例。例如周長指的是“一個圖形各邊長的總和”。第三種叫做“小結策略”,學生能在預習之后,對自己理解的重點、難點進行分類,同時做筆記,這樣便可以帶著問題以及自信進入課堂學習。
(二)課間自主學習
課間自主學習主要是在前期預習的背景下進行查漏補缺。有了課前充足的準備,課間學習的知識針對性更強,而良好的課堂氛圍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成就感與獲得感。例如學習周長這一節課時,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并不能深入理解周長是什么意思,無法掌握周長的本質。但是在上課過程中,他便知道這節課自己的缺陷在這里,教師講課時,他便會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解這一板塊。如果能夠在課間掌握,學生的自信心以及收獲感會瞬間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也會更加高漲。在課間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的講解依舊無法解決學生的困惑,那么學生可以當時請教老師,或者身邊已經熟悉的同學。如果能當時把難題解決,那么對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也是十分有效的。
可見自主學習還具有查漏的作用,因為學生前期預習對新知識點充滿陌生感,導致準備得不夠全面,會遺漏很多知識點,甚至是重要部分。那么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在全面梳理知識點的過程中,學生便可以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這個過程十分重要,實踐證明學生“有備而來”比自己現學的效果高出很多。
教師在上課時,要充分考慮到那些有自主學習習慣的學生的需求,及時在課堂中插入師生互動環節,檢查學生的預習成果,給他們提問的機會,及時解答這類學生的困惑,只有這樣學生的前期自主學習才能發揮作用,同時鼓勵其他學生也積極自學。
(三)課后自主學習
課后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將課后學習成果與預習成果進行比較,看看哪些難題已經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哪些是新發現的困難或者課堂上沒理解的知識點,可以繼續通過請教他人來解決問題。例如,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可以實現“再學一遍”鞏固知識點的作用。很多學生課堂上聽得十分入迷,與老師的互動也堪稱完美,但是一下課便把課堂學習的忘記了,有的甚至跟沒學習過似的。看到題目無從下手,無法建立起題目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因此課后自主學習十分有必要,這是再一次檢查知識點查漏補缺的過程。
課后自主學習還有一個重要體現便是復習,一段時間后,再次拿起課本把學完的知識梳理幾遍。數學與語文一樣是常看常新的狀態,很多知識點當時掌握,但是過段時間學習新的知識水平更高以后再看舊知識便掌握得更加深入、全面,在重復的過程中夯實自己的數學基礎。
學生自主學習“不僅能夠使小學生對于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能夠更加高效地學習,還能夠將自己沒有掌握的疑點在課上尋找到答案。”[4]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把這當成長久學習習慣,服務于未來更加長遠的學習。
不難發現,無論是問題教學、合作探究學習還是學生自主學習,這些策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各有千秋、互相補充的。例如,自主學習是學生發現問題的最佳途徑。因為在自學過程中,能及時發現自己難以掌握的知識點,進而在合作探究中學生的目的性更強。問題意識又是合作探究的重要前提,因為學生小組探究基本上都圍繞特定問題展開。自主學習精神、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問題意識都是學生長遠發展的必備素質,缺一不可。可見教師要靈活使用各類教學策略,服務于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綜合人才,全面從應試教育的困境中擺脫出來。
參考文獻:
[1]朱慧.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9(12).
[2]舒寒.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開展策略探析[D].銀川寧夏大學,2016.
[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高蘭.自主學習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國新通信,2019(1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