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香華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對形象直觀的學科感興趣,而對源于生活中的抽象數學問題倍感乏味,不知該如何解決。從運用圖形,描述數學問題;善用圖形,解決數學問題;巧用圖形,創新數學問題這三個方面,淺談幾何直觀讓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的一些思考,從而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幾何直觀;解決數學問題;圖形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對形象直觀的學科感興趣,而對源于生活中的抽象數學問題倍感乏味,不知該如何解決。這種困境如長期未得到妥善解決,將不利于小學生對數學學科興趣的培養,解決問題成為廣大數學教師面臨的緊迫任務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①可見將幾何直觀引入數學教學中,注重滲透幾何直觀和數形相結合,并將復雜的數學問題通過個性化語言簡潔地描述出來,對培養學生幾何直觀意識、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一、運用圖形,描述數學問題
我們知道,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主,多數學生無法清楚描述稍微復雜的問題,而圖形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借助圖形,幫助學生將數學問題準確地表述出來,構建清晰的思路,學生不僅樂于接受,而且為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案例】一對剛出生的兔子一個月后就能長成大兔子,再過一個月就能生下一對小兔子,并且此后每個月都會生一對小兔子,一年內沒有死亡,那么,12個月后會有多少對兔子呢(假設每對兔子一雌一雄,而且不病不死)?學生對于這種題目很難理解,更無法去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圖形來理解題目的意思。如下:
師:從題目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小兔子長成大兔子,大兔子生小兔子,每個月都有兔子出生。
師:第一個月有幾對兔子?
生:1對小兔子。
師:第二個月有幾對兔子?
生:1對大兔子。
師:為什么都是1對兔子?
生:第一個月是一對小兔子,第二個月是這對小兔子長成了一對大兔子。
師:那第三個月呢?
生1:一對小兔子。
生2:兩對兔子。
……
師:那到底有幾對兔子呢,我們可以用圖形來描述題目意思嗎?(這個圖形表示大兔子,這個圖形表示小兔子。)
師:從圖1-1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第一個月一對小兔子,第二個月這對小兔子長成了一對大兔子,第三個月大兔子生出了一對小兔子,這個月就一共有2對兔子了。
師:那么第四個月、第五個月、第六個月有多少對兔子呢,你們愿意自己嘗試著研究一下嗎?
師:觀察圖1-2,我們知道第4個月起兔子數量變成了3對,以后每個月兔子的數量都是前兩個月兔子數量之和。通過直觀圖形把復雜的數學語言描述出來,發現規律,然后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學生不再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二、善用圖形,解決數學問題
解題中,審題是關鍵。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尤其應對數學應用題,不能從長篇的文字表述中篩選有用的信息,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我們嘗試著讓學生用圖表形式簡化題意,排除模糊選項,捕捉關鍵字眼、由繁入簡,達到突破難點解決問題的目的,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
【案例】小明、小東兩人同時從距離100千米的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時行6千米,小冬每小時行4千米。小明帶了一只狗,狗每小時跑10千米。狗與小明同時出發,碰到小東的時候立即掉轉頭往小明這邊跑,到小明后,又掉轉頭往小東那邊跑,這樣往返跑,直到小明、小東兩人相遇為止。問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的路?(圖2-1)
這道題最讓人迷惑不解的是那條狗。
如果我們計算第一次狗與小東相遇的時間,進一步算出此時狗跑了多遠;接下來再計算狗與小明的距離,類似地再計算出狗第一次掉轉頭往小明這邊跑與小明相遇的時間,進一步算出狗跑了多遠……這樣算下去計算繁雜,越往后面算就越繁雜,而且感到“沒有頭”。
思路跟著狗跑,我們就上當啦!這里可以運用幾何直觀抓住題目中的關鍵信息。也就是當狗在做變向跑動的同時,小明、小東雙方相向而行。已知小明、小東之間的距離是100千米,小明每小時走6千米,小東每小時走4千米,他們相遇的時間就是一個不變的量。從圖中可以抓住這個不變量,去求狗跑的路程。
三、巧用圖形,創新數學問題
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會累積一定的解題經驗,形成相對固定的解題模式,如果僅憑借老經驗、老套路去求解新的題目,缺乏全面性分析比較、嘗試著探究新途徑,并不利于知識點的鞏固和提升。而善用幾何直觀,引導學生對已有的解決問題方法進行驗證、反思,構建嚴謹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將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在教學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有這么一道題:在一個長50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布上,能剪一個兩條直角邊分別長10厘米、4厘米的直角三角巾,你能剪出多少個同樣的三角巾。大多數學生能根據已有的經驗,用長方形面積除以一個三角巾的面積,列式為10×50÷(10×4÷2)=25(個),那么能剪出25個三角巾嗎?這個結果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可以通過畫圖驗證(圖3-1)。
發現50÷4≈12(個)……2(厘米) 12×2=24個。如果僅僅依靠除法求解這道題,我們是無法得到正確結果的。只有通過畫出直觀的圖形,才能在腦海中形成動態擺放的過程。
又如,在教學立體圖形體積單位進率時,因多數學生已初步積累了直觀圖形解題的經驗,不會再簡單地用大面積除以小面積,也知道正常擺放利用剩余空間。我趁熱打鐵,問學生能否在正常擺放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剩余空間,盡可能多擺放。這里我把擺放的量提升到盡可能多的角度,就涉及如何合理使用空間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撞擊,怎么辦?
看著學生茫然的樣子,我進一步因勢利導,舉了個例子:媽媽做了外婆愛吃的花生酥,每塊花生酥長5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準備裝在一個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5厘米的長方體禮盒,最多能裝多少塊花生酥?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沒想到改變花生酥的擺放方向,于是我趁勢在電腦屏幕中展示各種動態擺放過程,學生們恍然大悟:“喔!還可以這樣放”。學生的靈感被點燃,思路被拓展,自覺建立一一對應關系,花生酥的長對應著禮盒的長、高對應著寬、寬對應著高,再見縫插針、合理利用……
綜上所述,幾何直觀圖形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嘗試著通過運用、善用、巧用幾何直觀圖形,幫助學生“讀”懂題意、理清思路、突出重點,讓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和培養創新意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注重“過程”的教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12(7).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孔凡哲,史寧中.關于幾何直觀的含義與表現形式: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一點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2012.
[4]吉智深.借助幾何直觀學好數學[J].教學與管理,2013.
[5]林曉捷.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幾何直觀[J].福建教育,2014.
[6]蒲大勇.例析初中數學“幾何直觀”教學的類型[J].中學數學,2014.
[7]羅琳.基于核心素養的“幾何直觀”的數學教學:一道線段最值問題的教學啟示[J].數學教學研究,2017.
[8]周進榮,周玲華.著力發展學生幾何直觀想象素養的若干途徑[J].中學數學(初中版)下半月,2018.
[9]張海生.解讀好核心概念 落實好課標教學:例談2011版課標中幾何直觀的理解[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