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華
摘 要:數學的抽象性、概括性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障礙”,影響高效課堂的構建。傳統的教學方法由于教學手段和空間的限制,不能為學生淋漓盡致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缺乏感性的認識,不能深刻理解和運用。隨著科學技術和新課改的發展,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被廣泛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中,使得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都隨之發生變化。將多媒體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產生良好的課堂效果,從而打造高效課堂。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多媒體教學做出簡要的探討,以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高效課堂
多媒體的主要功能是向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文字、圖畫、視頻資料,并能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靈活切換,可以將數學公式、概念、定理寓于豐富的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充分感知、理解、體驗,幫助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由此可見,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是化解數學抽象性、降低教學難度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加速學生與教材的融合,讓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并通過大量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束縛了他們思維的發展。但在多媒體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呈現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并且利用其搜索功能為學生鏈接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新數據、新動態,豐富和補充教材內容,開闊學生的思路。同時,它還可以通過其影像功能為學生播放音樂、問題、情節、實驗等片段,從而喚起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觸及他們的興趣點,讓學生興致盎然地進入相關的情境中,并從情境中提煉數學知識,充分理解,產生有效的記憶。特別是在導入環節,教師更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引人入勝的功能,利用多媒體的色彩、圖畫吸引學生的眼球,使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認識(一)”時,教師并沒有采取開門見山、直接導入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動畫視頻,視頻里小猴子要騎車去找小熊玩,它先安裝上三角形的車輪,結果根本無法行駛。接著又換上橢圓形的車輪,雖然能行駛,但顛簸得厲害。沒辦法,最后又換上圓形的車輪,這次小車平穩地行駛。還沒等教師開口說話,學生中間已經炸開了鍋。“為什么圓形的車輪能夠行駛,其他形狀的不可以?”“圓會不會有什么特殊的性質?”就這樣,教師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激活學生思維,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萌發了求知的欲望,從而為認識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心、拴住他們的思想,教師就要重視導入環節,通過設計精彩的導入讓學生對新課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從而懷著好奇、疑惑投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在這一過程中多媒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素材,將其與多媒體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讓數學教學因為多媒體而精彩紛呈。
二、運用多媒體增加課堂容量
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將知識更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優化教學效果。因此,對于一些課堂密度大的課型,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其強大的網絡搜索功能,為學生提供學習需要的一切文字、圖畫資料,補充教材內容,增加課堂容量,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系統學習,加快教學進度,讓學生獲得對知識的全面理解。
幾何圖形是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通過研究幾何圖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培養其數學思維。但由于幾何圖形關系復雜,很多特征隱藏得較深,學生很難直觀發現,造成學習困難。并且歸納幾何圖形的特征需要為學生呈現不同類型、不同結構的圖形,以便學生能夠做出科學、全面的分析。多媒體具有信息容量大、檢索快、直觀形象的優勢,因而成為幾何圖形教學有力的工具,并且通過多媒體的全面刺激,學生參與探索的意識也會隨之增強。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軸對稱再認識(一)”時,這節課需要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具體事物,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由于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的數量、位置不確定,單一的圖形不能說明問題,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豐富的圖形中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觀察,從而建立軸對稱圖形完善的特征體系。顯然,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為學生呈現形態各異的軸對稱圖形,如蝴蝶、飛機(只有一條對稱軸)、汽車標志(兩條對稱軸)、圓形的圖標(無數條對稱軸),通過這些豐富的圖形增加課堂容量,讓學生能夠多視角展開對這些圖形的觀察,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像沿著對稱軸折疊左右或上下兩半部分能夠完全重合、對稱軸是一條直線等,從而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養思維的深刻性,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為學生學習幾何圖形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運用多媒體發展思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過程,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展思維。由此可見,數學教學不是強行灌輸,不是直接告知答案,這些教學手段會割裂數學學習與啟迪智慧、培養能力的關系,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數學教學的規律,引導學生“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多媒體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過動態演示為學生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將抽象的思維認知過程直觀形象地演示出來,發展數學思維。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是架在數學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橋梁,它可以為學生的直觀思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邊的關系”時,在學生的思想認識里,他們習慣性地認為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為此,教師先設計了一個“圍三角形”的游戲。讓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長短不一的三角形紙條圍一個三角形,在不斷的動手操作中,學生發現有的三條紙條能夠圍成,有的則不能。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圍成的三角形和紙條的長短有什么關系?”這一活動為學生的思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根據動手探究發現了很多,如兩根紙條的長度之和等于第三根紙條的長度,兩根紙條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根紙條的長度等。面對學生的種種猜測,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種種猜想。如利用多媒體中的flash功能演示三根長度分別為5厘米、6厘米、11厘米的木棒時無論怎樣擺放、組合都無法組成三角形;而6厘米、7厘米、10厘米的三根木棒輕而易舉地圍成一個三角形,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即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就這樣,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經歷“實踐操作—猜想驗證—經歷發現”這一學習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四、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由于綜合性強、含蓄抽象,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中不能正確理解,影響課堂教學的進程。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難點一直是數學教師探討的主要話題。多媒體的運用可以通過動態的視頻將蘊含的數學關系一覽無余地呈現給學生,幫助他們掃清思維障礙,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數學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相交與垂直”中的“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這一環節時,傳統的教法是教師在黑板上象征性地畫出代表性的幾條線段,讓學生比較驗證。由于視覺差異,有些學生不能明確地發現這一性質,影響他們的理解,以至于在練習中不能靈活運用。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具體在運用中教師可以制作相同速度的運動員從直線外一點沿著不同的路線走向直線不同地點的動畫視頻,學生通過視頻可以清楚地發現同時間出發,走垂直路線的運動員先到達。由此他們直觀地理解了“垂線段最短”的道理,突破教學重難點。
再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位置(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簡單物體的形狀。從正面看,學生很容易直觀地看到物體的形狀,但側面和背面具有抽象性,學生由于視線的原因和想象力的不足,在觀察中很容易出現觀察不全面的問題。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觀察的物體利用flash功能做成可移動的形式,教師只要點擊鼠標,物體就會隨之轉動,從而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課堂教學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將多媒體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有效化解數學的抽象性,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
總之,多媒體是一種高效率、高層次的教學手段,在各學科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更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因此,數學教師要將多媒體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田濤.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優越性[A].第五屆中國教育技術裝備論壇獲獎論文集(中)[C],2014.
[2]于靜,于洪福,王民俠,等.提高小學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力的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C],2018.
[3]郭述桂.淺談信息技術對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2).
[4]孫翠萍,呂愛靜.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益[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