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喜平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教師主導已經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方式。眾所周知,小學語文屬于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落實教師主導將有效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能力。據此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各位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教師主導;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教師主導對優化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價值觀等意義重大。基于新課程理念要求,落實語文要素作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繼續在現代教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一、教師主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基礎和前提
1.秉持“人本教學”理念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人本教學”理念已經成為當下最為重要的教學理念之一。旨在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培養其主人翁學習精神。語文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理解漢語言文化知識,所以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展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是最為重要的。
2.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等核心語文能力的培養
學好語文,必要的聽、說、讀、寫等核心語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仍需要以“聽、說、讀、寫”四大點為最基礎、最核心的教學內容。堅持多感官學習、多樣化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真正為學生營造和諧、有趣、高效、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教師主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1.立足文本,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特點
以寓言故事《烏鴉喝水》為例,首先從文本篇幅入手,讓學生明白寓言短小精悍的特點,用最簡練的文字說明烏鴉喝水的過程。其次從寓言中“烏鴉喝水的方法”入手,體現寓言故事的教育性,教育學生做事的時候要多想方法,從不同角度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式。然后從寓言故事的主人公——烏鴉入手,結合生活常識分析“烏鴉喝水”故事的虛擬性。最后從寓言故事的寫作方法入手,講一講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特點和用法。
2.抓住中心,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文章講述了小蝌蚪根據媽媽的形態特點,歷經波折之后找到青蛙媽媽的故事。這體現了作者的何種思想感情呢?首先從故事內容來看,小蝌蚪聽了其他動物的話之后依然還找不到媽媽,這說明了他人意見的片面性,需要依靠自我認知去判斷。其次從小蝌蚪找媽媽的動機來看,小蝌蚪希望找到媽媽,體現了孩子對媽媽的依賴之情。這幾點都可以作為教師培養小學生思想品質的“要點”,一是培養其正確的事物認知觀念,二是培養其對媽媽的愛。
3.注重表達,培養學生的語言復述能力
上文中提到,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的核心能力,應以此為教學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通過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培養其語言表達、語言概括、語言思維能力,而對其他學生來說,聽別的同學復述故事情節也可以鍛煉其語言傾聽和語言理解能力。
以《守株待兔》為例,文章講述了一個人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樹上之后,就一直守著這棵樹等著其他兔子撞死的故事,是對現實生活中那些想著不勞而獲的人的一種諷刺。教師讓每一位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復述過程中體現“人”不勞而獲的愚蠢想法,并進行重點描述,如此,學生經過復述會更加理解故事所表達的道理,其他學生也會從復述中收獲人生經驗。
4.廣泛閱讀,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廣泛閱讀就是說讓學生拋開課本,選擇一些課外的語文素材來讀,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繼續深化對漢語言文化特點的理解,同時落實語文要素,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課外閱讀中,語文閱讀素材多種多樣,比如《揠苗助長》《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和河流》等等。在大多數的語文教材中,還加入了“閱讀鏈接”模塊,推薦了《中國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等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有選擇性地為學生篩選其中有趣的故事,從而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落實教師主導是新課程理念思想指導下小學語文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明確教師主導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意義和價值,并采取科學的教學理念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以上分析論證雖然只是筆者的個人建議,但是仍然希望能夠為各位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幫助。
參考文獻:
[1]吳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8(32):35.
[2]張云靜.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6,26(9):42-43.
[3]楊秀娟.關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6(1).
[4]劉超.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37):27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