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東
摘 要: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推進,對于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學科,數學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對于教育深度和廣度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教育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探索,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為主要目標,切實提升學生綜合學習效果,滿足小學數學教育發展趨勢。教師要根據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的放矢開展教學,提升學生綜合學習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創新
探索小學數學創新,要找準現代教育發展目標,融入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提升教學趣味性,讓學生在教育中真正感受到樂趣,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將小學數學學習變成一種樂趣,提高學生綜合學習效果[1]。
一、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問題
隨著小學數學教育技術和教育理念的進步和發展,各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和教育觀念不斷出現在教學實踐中,這些全新的教學形式在豐富教學手段、拓寬教學途徑、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確實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弊端。從當前的小學數學教育發展情況來看,各種全新教育技術和教學形式的應用,已經成為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很多教師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會存在一定的跟風心理,認為采用了全新的教育形式,就是完成了課程教育改革的目標,同時教學質量也會提升。而沒有考慮到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的匹配程度,以及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影響。小學數學教育創新如果偏離了最初的教學目標,這種教學創新是毫無意義的,不僅不會對促進學生學習起到良好的作用,反而會削弱教學的實效性,這對于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來說是本末倒置,也不符合預期的應用目的。
二、新課改背景下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自身教育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應該認真研究的學問。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同教師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學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同時,在運用各種全新教學形式的時候,需要教師具有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師就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學習意識,積極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學習相關內容,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教師不能一味地故步自封,要具備良好的教學創新意識,善于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調整,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感受、表現以及創造能力。除此之外,在現代小學數學教育背景下,教師還需要對教學充滿熱愛,能夠對學生傾注自己的心血,將教學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對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深入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2]。
(二)提升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
一直以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都是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比較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傳統教學理念之下,受到教學環境和考試評價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并且這種教學形式已經存在和發展了相當長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是按照小學數學教師的思路和想法進行學習活動的,只要按照教師的流程進行,就可以在考試之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主體、以理論知識傳遞為目標的陳舊教學觀念,逐漸將教學變成以學生為主體、以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的現代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模式的調整和教學計劃的制定,明確教師引導者和組織者的教學地位,讓學生在不斷發展和創造的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三)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
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由于成長經歷和學習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學生的整體素質也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具體到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時候,既要保證多元化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整體學習特點,又要充分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符合小學數學教育的整體要求。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注重觀察學生的個性和共性差別,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數學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學方式的優化。也就是說,在小學數學教育充分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全局意識,在應用多樣教學模式的時候,能夠將各個教學環節串聯起來,將課堂教學活動構建成一個有機整體,讓學生真正走進教師創設的數學教學情境之中,強化每個學生的真實感受,更好地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在此基礎上,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在重點和難點部分,教師要給予針對性的講解,合理掌控教學節奏,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最大限度地體現出數學教育的優勢,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認清現代教育發展趨勢,構建一體化的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綜合學習參與度,適應當前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萬曉輝.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初探[J].學周刊,2020,1(1):21.
[2]丁國禎.試論新課改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1):4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