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
摘 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具體落實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英語作業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延續與反饋,基于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有效地設計作業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為培養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提供了新的途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有效作業
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其中細化到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提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大多數教師都會從課堂教學的設計入手,但在作業方面卻鮮有觸及,所以目前小學英語作業還存在注重程式化、規范化的傾向,作業的改革明顯落后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傳統的英語作業,過重地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然而效果卻微乎其微,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師需要改進傳統的作業布置,優化設計英語“有效作業”,使作業的最終目標指向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即作業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在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上達到教育效果。
因此,教師需要在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下探究有效作業的設計原則,需要深層次地認識核心素養的內涵,綜合考慮有效作業的價值取向,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多形式的、創新型的有效作業模式,從而使教與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興趣化、個性化、發展化、生活化、開放化、交互化可作為有效作業設計的思路。
一、作業設計興趣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讓學生樂于完成作業,是提高作業有效性的保證,也是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保證。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內容趣味性和形式趣味性。內容趣味性需要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或話題之中,運用生動有趣的內容,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形式興趣化是藝術性地應用書面、配音、繪畫、短劇、采訪、調查等多種作業方式,根據小學生對圖文、活動的興趣,變換不同的作業形式,使作業融入其中,讓學生樂于完成作業。
二、作業設計個性化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設計作業。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因此要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分層設計,將作業設計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通過對作業分類賦予權重比例,科學配比,并由學生自行選擇,既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有發揮的空間,又保證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經過努力后取得理想成績,增強他們的成就感,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三、作業設計發展化
通過思維導圖、探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性作業等作業方式,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在作業中的師生互動,實現教師在學生學習策略方面的引導。同時,教師要將作業的設計放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去考慮,培養學生的學科整體思維,更要想到前后作業之間應該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而不是前后無關聯的個體。
四、作業設計生活化
五彩繽紛的生活是語言的源頭,又是運用語言的沃土。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感受,談體驗,大膽探求,暢所欲言,使學習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所以作業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環境,通過作業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五、作業設計開放化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如應用一起作業平臺來布置作業,該平臺中有許多趣味配音、歌曲、繪本及小游戲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資源,提升了教學效果。
六、作業設計交互化
作業設計要拓展課文內容,體現文化交互,讓學生體驗文化異同,促進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與交流,同時教師和家長要參與到學生作業中,引導和促進師生、生生以及親子之間的積極交流。如,外研社(一年級起點)六年上Module3的話題是愛好,那么教師可以設計調查問卷式的作業,讓學生相互調查、師生調查、家長調查、促進師生、生生及親子的交流。再如外研社(一年級起點)六年上Module 4的話題是節日,可以布置中外節日異同的比較研討項目,比較中外節日的異同,以節日為媒介,促進學生的跨文化理解。
精心、有效地設計作業是核心素養在學校落地的新途徑,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持續發展奠基。讓學生的基礎語言知識在完成作業中得到升華,使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得以提升,讓學生的思維在創作作業中得以發展,學生個性得以展現,學習能力和學科思維得到成長。教師通過有形的作業設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2]王月芬.透析作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