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龍
摘 要:小學學生正是人生初步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知識普及、繼承以及發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美術;傳統文化;多媒體教學;時間性教學;創新性教學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國外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我國的傳統文化日漸式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吃洋快餐、過洋節日”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但是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統的文化藝術卻少有人知。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為以后人生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為學生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美術作為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一門課程,在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多媒體教學,在國畫中了解傳統文化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方式應用到了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便是其中之一。小學階段學生抽象性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較差,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能夠將教學的內容生動、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通過對學生多感官的刺激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獲取和記憶保持,提高知識傳遞的準確性。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時候,小學美術教師同樣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更加直觀的教學中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使得我國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繼承和發揚。
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一種繪畫形式,國畫一詞起源于漢代 ,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在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來為學生展示一些“名畫”,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培養。小學美術教師在上課之前首先要做好多媒體課件,課件中盡可能多地收集一些人物 、山水、花鳥等方面的傳統名畫,或者是收集一些名人作品,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小學學生,讓小學學生對國畫有所了解。在展示完畢之后,小學美術教師再通過對作品進行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方面的講解讓小學生對傳統國畫藝術有充分的認識。通過多媒體展示和講解的教學方式來讓學生了解美術中的傳統文化,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奠定基礎。
二、實踐性教學,在動手中體驗傳統文化
實踐是主觀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具有客觀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也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教師在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美術教學的時候僅僅教授他們美術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小學美術教師要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并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時候,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通過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的方式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并在實踐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獨特的“美”,在學生的心中奠定“傳統文化”的基礎。
小學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時候不應該只是注重文化知識的傳輸,更應該重視教學中的實踐操作,只有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在美術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從而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美術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不僅有繪畫,小學美術教師也可以利用傳統文化中的剪紙藝術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小學美術教師通過為學生展示剪紙藝術的圖片讓學生對剪紙有所了解,然后再教授學生剪紙的技巧,并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進行實踐操作。通過讓學生實踐操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在剪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
三、創新性教學,在暢想中傳承傳統文化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從中就可以看出想象力的重要性。小學階段的學生發散性思維比較強,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很容易與其他事物聯系起來,這也是其形象力豐富的原因之一。既然小學階段的學生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那么小學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培養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暢想中傳承傳統文化。
想象力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天賦,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發散性思維較強,所以小學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小學美術教師應該重視到學生想象力豐富這一點,從藝術美學中汲取想象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想象力,利用想象力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曾經風靡全球的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小學美術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這些電影,讓學生了解到其中的中國文化元素,通過電影內容為學生講授創新的重要性,利用電影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然后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創設一種全新的卡通動畫形象,并講述其內涵,讓學生在暢想中傳承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中華民族的根基牢固,從而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章芳芝.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浸潤教育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