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數字出版產業整體呈迅猛發展態勢,人工智能時代對于出版從業者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具備綜合素質的復合型出版人才成為出版轉型期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復合型出版人才的核心素養,成為出版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分析人工智能時代發展數字出版的有利條件,以外研社和同行業的出版實踐為例,歸納數字出版人才必備的核心素養,并提出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
【關鍵詞】復合型編輯;人工智能時代;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作者簡介】姜林琳,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編輯。
近年來,國家的政策導向、出版整體走向、閱讀終端、國民閱讀習慣和方式的改變正如雨后春筍般地重塑著出版行業向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在人工智能時代,出版業的組織架構、出版流程、運營模式、營銷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交革,這些變革對于出版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編輯需調整定位,轉換角色,努力向復合型出版人才的目標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筆者結合出版業的工作實踐,提出核心素養之拙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出版面臨的新形勢
(一)出版行業態勢
當今,全球處于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高度融合的轉型期。早在20世紀末,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Negroponte)提出了“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的概念,闡述了“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1]他的大膽預言已經成為了現實。
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為主要代表的技術革命潛移默化地重塑著出版業,形成嶄新的出版產業格局。2019年我國正式步入5G商用元年,5G將極大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和傳遞能力,對出版業選題策劃、生產傳播、消費等各個環節都會帶來深遠影響,為出版業融合創新開拓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與實踐路徑。[2]加速推動出版轉型升級,構建新的出版生態鏈,挖掘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全球出版商的共識。
近年來,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出版市場,數字出版發展勢頭強勁,數字出版產業規模日益擴大。2018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8330.78億元,比上年增長17.8%。[3]
(二)國家方針政策
在人工智能時代,國家高度關注數字出版業的發展,加大了數字出版業的支持力度。國務院頒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到203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這一發展規劃為出版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引用指明了方向。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知識的載體、生產、傳播,進而構建全新的出版生態系統。
(三)數字閱讀形態
近年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閱讀器等手持閱讀終端蓬勃發展,打破了傳統紙質閱讀的時空限制,極大豐富了人們的閱讀體驗。閱讀需求、閱讀習慣、閱讀模式和閱讀環境的改變也推動了數字出版的發展。
數字閱讀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0.8%,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4]
二、數字出版人才的必備素養
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推動下,編輯需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作用以及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交織階段的定位。出版行業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傳統出版業務,又熟練掌握現代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編輯除了具備政治素養、道德素養、學科素養、業務素養等基本素養外,還需完善以下四個核心素養:
(一)媒介素養
編輯應實現紙質媒體、網絡媒體、數字媒體三者的融合,形成優勢互補,成為混合出版物的高級策劃人和引路者。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海量信息鋪天蓋地,編輯需具備敏銳的信息鑒別能力,過濾掉無效信息,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在選題策略層面,精通信息搜索、信息檢索等技術,匯集熱點信息,慧眼識選題;搜集到各種信息后,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及時捕捉熱點和前沿話題。在市場調研層面,熟練運用搜索引擎技術。網絡信息龐雜,編輯需具有敏銳的判斷力,擯棄垃圾信息,提煉有效信息。這要求編輯須培養信息鑒別力,減少或杜絕信息誤判的發生。
雖然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呈現海量化和多元化的趨勢,但出版從業者要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及時了解讀者需求并加強信息的篩選和整合,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而打造更多更好的、有價值、有深度的產品供讀者賞鑒。
(二)數據素養
人工智能技術逐漸向出版領域滲透,這對出版發行以及出版數據的采集與整合運用、數字產品研發與營銷等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出版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算法推介、虛擬現實技術等人工時代賦能的高科技手段為出版領域的數據挖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數據的價值也越來越重要。
數據素養是出版從業者的一種能力,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專業素養。數據素養包含數據意識、數據分析能力、大數據思維三個層級的素養。總體而言,編輯的數據素養普遍比較欠缺。大數據對出版行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首先,編輯需具備大數據意識,在工作中關注產品數據、平臺數據、用戶數據、營銷數據等,從數據中來,到數據中去。同時,從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用戶畫像等多維度提高數據應用能力。編輯還需培養大數據思維,挖掘潛在選題、預測市場需求以及精準營銷。
(三)創新素養
人工智能時代,新技術、新科技層出不窮,智能終端迭代速度加快,個性化需求不斷涌現。傳統出版向融合出版轉變的關鍵所在是創新。創新的重中之重是出版編輯的創新素養。人工智能時代為出版從業者提供更廣闊的舞臺,編輯應轉變思維慣性和思維定勢,運用創新思維,探索新業務、新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嘗試,勇于創新。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版社不斷嘗試在“云”端開拓出新天地,編輯秒變“圖書帶貨”主播,與多平臺多渠道聯合創新營銷模式。在疫情期間,外研社與京東、當當、千聊等平臺強強聯合,延伸線上內容營銷的寬度與廣度。外研社少兒編輯積極開展主題類網絡直播,對中英文家庭閱讀給予指導并推薦適齡的讀物,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編輯帶貨的營銷創新刷新了粉絲數,不定時發放優惠券,贏得用戶的點贊,下單量節節攀升。編輯直播帶貨直接帶動內容生產、用戶增長和傳播數據的井噴。
(四)協作素養
出版是周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采取項目制的運作模式。人工智能時代的編輯既是項目策劃者,又是項目主導者和執行者,需要整體把控項目。與紙質圖書出版流程相比而言,數字產品出版流程的復雜程度和難度系數更高,這對編輯提出了新的挑戰。從選題策劃、需求分析、原型設計、上線前測、上線運行一直到產品運維數字產品全流程的監控,編輯是在更高戰略層面的調控。
數字出版項目是以數字編輯為核心,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通力協作相結合的模式。強調協同是因為數字出版所需要的專業人士與學科背景異常多樣化,僅憑個人的單槍匹馬難以完成,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在團隊組建或運行的過程中,要形成出版社內部團隊與外部協同團隊結合的模式,以最小的成本匯聚最優秀的團隊。編輯需聯手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完成項目。因此總體調度和項目協調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曾參與劍橋國際少兒英語平臺的搭建與研發,這是由基礎數字中心、英教分社、大連東軟團隊、上海酷聽說團隊四方聯手合作的項目。跨專業、跨領域、跨部門、跨平臺的專業人才之間有效溝通,還要與技術、營銷、銷售等多團隊協作,盡最大可能爭取各方的高度協作,這對筆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項目協作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三、核心素養提升路徑
面對不熟悉、不適應、但又不得不應對的新生事物,編輯需克服恐懼心理,迎難而上,了解數字出版內在規律和技術手段,逐漸掌握和熟練運用數字技術,將數字出版技能和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同時還應自覺提升專業素質,培養數字出版的意識和操作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名高效率的復合型出版人才。[5]這里筆者提到三種途徑,希望拋磚引玉,帶來更多的思想碰撞。
(一)樹立全球出版的理念
在人工智能時代,編輯從業者更要成為學者型編輯,開拓國際視野、發展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不斷自我賦能。編輯轉型是漸進式的過程。首先,克服對新技術的恐懼心理,迎接新技術,積極關注技術變革。其次,轉變觀念,擺脫固有思維壁壘的束縛,將新技術和大數據思維融入出版工作中,以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根本要求。
(二)熟練運用數字技術
新技術給出版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掌握新媒體技術也是出版從業者的必備硬核技能。編輯既要熟悉數字出版業務流程,又要掌握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編輯,側重于對圖書內容的駕馭能力,但內容資源的二次深度加工能力較為薄弱。在人工智能時代,優質資源的呈現形態發生了變化,這對于內容資源制作能力、多媒體軟件的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應熟悉各種媒體的特性,能夠根據不同的媒體特性進行與之相適應的選題策劃、開發與呈現,對多媒體形態進行整合,實現多媒體的有效融合。一方面,編輯掌握網絡、多媒體、大數據算法等技術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熟悉各種編輯、音視頻制作、原型設計等各類專業化的軟件操作,如AdobePremium、Audition、Axure、Mockplus等,切實提高產品思維和工作效率。
(三)不斷自我提升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編輯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升專業素養。首先,提倡研究型學習與跨學科、跨領域交叉學習。除了掌握出版專業知識外,編輯應盡可能地儲備各類知識,如交叉學科、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出版等領域的知識。
定期參加國內外出版培訓、講座、沙龍、年會、研討會等與出版前沿相關的活動;隨時關注出版的最新動態,優化知識結構體系。同時,通過走出去,編輯與國外出版社探討創新性出版模式。
結語
人工智能賦予了編輯多種技能的“斜杠”身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加強學習,提升核心素養而成為通曉內容、產品、技術、出版、營銷、市場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才能勝任新媒體時代編輯角色。編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方面,重視傳統出版主業;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復合型數字出版能力,尤其是在產、學、研、測的有效結合方面進行有益嘗試,實現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完美融合,為出版業的蓬勃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3]此處數據來源于2019年8月,第九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
[4]此處數據來源于2019年7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
[5]劉耕.數字出版時代的編輯轉型[J].新疆新聞出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