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是語文新課標提出的重要內容。在現實生活中,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文本通常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兩者的比較和聯系,通過對比發現文本的特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探尋文本的規律等,引導學生掌握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策略,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整合教學;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24-03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非連續性文本”教學這一概念,語文教材開始出現了非連續性文本。同時,它也成為我們閱讀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語文聯系生活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生活中,非連續性文本和連續性文本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在價值取向上,兩者各有側重。連續性文本教學著重對文本的認知、理解、感悟、欣賞和評價,考察的是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和欣賞能力;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則注重對文本信息的獲取檢索、處理分析、運用評價以及再創造,考察的是信息獲取與運用能力。基于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比較和聯系的手段來引導學生學習,借整合的方式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下面,我結合具體的課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對比辨特點,合力促識體
文本的表現形式,往往反映作者的思維、體現語言表達的智慧,是閱讀教學的有力抓手。在教學連續性文本時,教師會抓住文章的表達特色,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研究。然而,因非連續性文本的外在形式繁多、信息呈現零散,甚至相互干擾,所以閱讀時,學生提取信息比較困難。這時,如果教師能將連續性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差異,明確概念,厘清其各自的表達特點,就能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獲取有用信息,實現課標要求的“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的目標。
例如,在理解《一點都不能少》(圖一)這幅漫畫背后的心聲和呼聲時,我適當地引入兩個不同形式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料——時間軸(圖二)和表格(圖三)。這兩個閱讀材料分別從歷史淵源和國際認可兩個角度,向學生說明了臺灣對中國的意義所在。在課堂上,我有意識地引入它們,不僅實現不同類型的非連續性文本之間的比較閱讀,而且解決漫畫閱讀中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問題。可見,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調配資源,將與文本相關的不同類型的非連續性文本進行對比,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思考,從而獲得自己的深刻見解,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立體生動,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比照破難點,合力促釋疑
多數的非連續性文本都具有直觀、簡明、概括性強的特點,比較容易提取主要信息,易于分析比較,但掌握其中的閱讀規律也并非輕而易舉。如,藥品說明書需要辨析用法用量,圖表要進行多次對比,漫畫要讀出含蓄背后的深刻等。遇到難點的時候,適當引入連續性文本進行比照,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本主要特點進行研讀,從而有效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學《廣而告之》(圖四)一課時,我出示了一幅麥當勞的巨無霸的廣告(圖五)。一開始,學生只注意到圖上有麥當勞的標志,有一個漢堡包,這是他們比較熟悉的,但是稍微細讀就讀不懂了。他們不知道這則廣告到底宣傳什么,也不明白“霸氣歸來,一舉治好各種不服”這句廣告詞的含義。此時,我引入一段設計師的一段解說詞(連續性文本):
四年一期,奧運戰火已燃起,快到麥當勞“里約”! 這張海報是麥當勞在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奧運精神基礎上所打造的全新奧運廣告。標題中的“霸氣歸來”呼應了“巨無霸”的名字,“一舉”呼應了奧運比賽中的“舉重”項目,顯眼的巨無霸與杠鈴組合,暗示著巨無霸這款牛肉漢堡分量十足,吃過它就會充滿力量和氣魄,敢于直面挑戰,戰勝對手。
然后,要求學生找到與畫面相對應的語句,并畫下來。圖文對照,學生很快就讀懂了這幅廣告的內涵。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顧客,更愿意看純文字廣告還是圖文結合廣告?哪一種宣傳效果更好?為什么?”所有的學生都選擇看圖文結合的廣告,因為它更醒目、夸張、有誘惑力。于是,閱讀廣告類非連續性文本的策略也就能總結出來。一是圖像化策略,即利用廣告插圖進行圖文轉化,將文字與圖像對應,以幫助讀懂廣告內容;二是視覺化策略,即根據廣告畫面所創設的情境,根據自己的感受進行理解,可以幫助讀懂廣告想要宣傳的要點。
當我從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兩個角度分別展示廣告內容,再將兩者合二為一時,學生很快就發現了文與圖的轉化技巧,并提煉出具體可行的閱讀策略,這樣后面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研讀。由此可見,教學過程中遇到方法提煉有障礙時,可嘗試將與文本相關的信息以連續性文本的方式呈現出來,利用兩類文本進行比照閱讀,幫助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思考,突破閱讀的難點。
三、類比見規律,合力促遷移
比較,既可比異,也可比同。教學中,我們不僅可以把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進行比較,還可以把同類的非連續性文本進行類比,將新問題轉化為已有知識經驗中相似的問題原型,探求兩者之間的聯系,以實現知識和方法的有效遷移。
例如,在教學《無聲標志勝有聲》(圖六)一課時,我就選擇以舊知引新知,從學生生活中最常見、最熟知的交通標志入手,運用類比的方法幫助學生探究閱讀規律。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學生發現交通標志之所以能迅速記住并讀懂,是因為標志顏色醒目,容易引起注意,而且多以圖形、文字或圖文組合的形式呈現,圖像容易聯想,文字可以輔助說明含義。我順勢出示其他不同類型的標志(圖七),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其他的同類型文本,它們和交通標志有哪些相同之處?”隨著認知面的擴大,學生摸索出的規律越來越多。不同顏色的標志具有不同的代表意義,因此可以通過顏色去推測標志的含義;標志的圖案往往有特定的代表,因此可以通過常見的圖示來猜想標志含義……讀出這些規律之后,再用方法引路,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把握其他標志的含義,從而幫助他們更好的生活。
在學生抽象思考和概括能力尚弱的情況下,集中閱讀某一類非連續性文本,把當前的情景轉換為學生熟悉的、簡單的、清晰的情景,能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促進原有知識結構產生新變化,促使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規律,形成概念,建構知識,從而達成知識遷移的目的。
比較搭起了學生與不同類型文本對話的平臺,為學生對文本進行理解、歸納和分析提供了創造性的對話過程。這樣,對學生建立非連續性文本的概念,了解其特點,掌握閱讀策略大有裨益。
四、整合強交互,合力促發展
閱讀教學要有大視野。不同類型的文本不但可以比較,還可以聯系,因為閱讀的過程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在翻閱目錄(非連續性文本)之后,我們開始閱讀書中的某一章節(連續性文本);閱讀一篇優美的游記(連續性文本),我們會對應看一看文字旁邊的配圖(非連續性文本);走進博物館,我們既會閱讀到參觀須知(文本類非連續性文本)、文物圖解(圖文式非連續性文本)、歷史事件表(圖表類非連續性文本),甚至還有聲、光、電結合在一起的多媒體文本。閱讀這些內容,可以有先后,可以同時,也可以交織。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兩種文本形式展開聯系,強化其交互性,使之彼此借鑒,各顯其能,以綜合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漫畫《一點都不能少》(見圖一)時,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知識儲備有限,理解文本容易游離于內容的表面。為此,我引入了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鄉愁》,并邀請一位學生現場朗讀。盡管是第一遍朗讀,但詩中淺顯卻悵惘的言語在一瞬間抓住了學生的心。讀著讀著,這份兩岸親人盼團圓望統一的情愫,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學生的情感之中,融入了他們對漫畫的理解之中。同樣的道理,在教學連續性文本時,也可以整合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來達成閱讀目標。例如,《匆匆》一課中,朱自清先生用十二次問,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學生對作者的一生是否虛度時光產生了濃厚興趣。關注這一興趣點,我適時出示《朱自清主要作品表》(下表)。閱讀這一非連續性文本后,學生豁然開朗:作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正是因為他一生都珍惜時間,奮發有為。
這樣,將情感相同但表達形式不同的兩類文本進行整合,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增加學生閱讀的寬度和厚度,豐富學生感知信息的層次,更有利于學生獲得屬于自己的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深度閱讀,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總而言之,對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文本的比較與聯系,我們要立足發展的視角,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使這兩種文本彰顯各自的價值,合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呈現出更多的精彩,我們的學生也將擁有更多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綜合能力。
(責編 韋 雄)